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反问句连用

时间:2017-04-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小学四年级上册句子专项练习_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句子专题练习

一、 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

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指导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吗、呢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

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胆瓶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方法指导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加上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删去“很”“都”等,

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加上“。”变“?” 。

练习:

1、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转述句的练习

直接叙述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对话。说话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第一人称

跟听话人表述自己的意思。说话人所说出的说话内容,用引号引起来,表示直接引用说话人

的说话内容。比如:妈妈笑着说:“我今天很高兴。”

间接叙述是说话人转述别人的话给听话人听。说话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将转述的内容以

第三人称的口气说给听话人听。因为是转述别人的话,不是说话人本人的说话内容,所以不

能用引号引起来。比如:妈妈笑着说,她今天很高兴。

如何才能做好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相互转换呢?我们应该掌握“两改一查”的方法,

即改标点、改人称,查句子表述是否合理。

一、将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

1.改标点改冒号为逗号,删掉前后引号。

2.改人称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一人称“我”或“我们”,应把“我”或“我们”改为第三

人称“他(她)”或“他(她)们”;如果说话内容中是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把“你”

或“你们”改为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们)。

一种特殊情况:说话内容中有连用同性别或同音第三人称的,须指明其中一个,否则,

就会造成对象不清。比如:孙子对祖父说:“老虎就在这里。我去把它叫醒。”

这里如果改成“他去把它叫醒”,就会让听话人不明白对象。那么,转换后的句子就应

当是:孙子对祖父说,老虎就在那里。他去把老虎叫醒。

3.检查改标点、人称之后的句子表述是否合理这一步必不可少。通过添加、删去或改换

某些词语,使句子在表述上通顺、连贯、合理。“这里”、“这时候”要换成“那里”、“那时候”,

“现在”要换成“那时”,等等。

比如: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说:“你们寒假里要认真完成作业,坚持锻炼身体。”这个句子

如果改成: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说,我们寒假里要认真完成作业,坚持锻炼身体。这样表述就

显得不连贯,应作适当调整:老师再三嘱咐我们说,要我们寒假里认真完成作业,坚持锻炼

身体。

再如:叙利奥说:“爸爸,我来替您写。”应改为:叙利奥说,他来替他爸爸写。

二、将间接叙述转换为直接叙述

将间接叙述转换为直接叙述,跟将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的思路差不多。

(1)改标点改逗号为冒号,添加引号。

(2)改人称如果转述内容中是第三人称“他(她)”或“他(她)们”,应改为“我(们)”;

如果在转换时遇到一个句子中有两个第一人称“我”时,应改后面的一个“我”为第二人称

“你”。

比如:姐姐说,她明天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这个句子如果改成“我明天送给我一件生

日礼物”显然就不对,应改为:姐姐说:“我明天送给你一件生日礼物。”

(3)检查句子表述是否合理。

比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不是常对她说吗?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母亲要知

道那时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他哪能离开呢?

改换后的句子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人物对话内容(直接引用)改为第三者转述(间接引用)的形式,归纳起来,人称变换主

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说:“我??。”

如:鲁迅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转述时,只要把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去掉引号,

冒号改成逗号即可。

改成:鲁迅说,他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他可以同意。

2、×××对×××说:“我??,你??。”

如:张明对王强说:“我今天中午要到商店去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你告诉我妈妈。”

这种类型的句子中出现了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等人称代词,分析句子,句中的“你”

就是提示语(冒号前面的语句)的第二个人,即王强。

在转述中,把“我”改成“他”、“你”指王强,可去掉,改成:

张明对王强说,他今天中午要到商店买东西,回去可能要迟一点,请告诉他妈妈。

3、×××对×××说:“我??,你??,他??。”

如: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张春,叫他不要等我

了。”

这样的句式中出现了“我”“你”“他”等人称代词,在转述中,如还是把“我”改成“他”,

就和原句中的“他”混淆,产生误会,因而,原句中的“他”要改成张春(引号中的那个人

名)。

改为: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叫张春下午不

要等他了。

亦可把语句稍作改动,改为:

张老师对小明说,他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告诉张春,下午不要等他了。

注意:句中的“他”一定是指说话的那个人。

4、×××对×××说:“你的??,我??。”

如:小明对小芳说:“你的书包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由于句中“你”不是侧重描写的对象,它是用来限制书包是谁的。句中侧重描写的对象是物

——书包,因而句中的你不能去掉,应改成提示语中的第二个人明即小芳。

改为:小明对小芳说,小芳的书包非常漂亮,他非常喜欢。

5、提示语在中间或在句末的句子,把提示语调整到句首可按以上方法进行陈述句改为转述句

的方法:

一、改变人称;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

话。

练习题一:

1、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3、鲁肃对我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4、妈妈对小宁说:“昨天,你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一整天。”

5、妈妈说:“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你先睡觉。”

6、总理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

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7、老师傅对鲁班说:“我要考考你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下午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

9、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你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10、老师对王小宁说:“我有事,你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11、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我帮你一起找,我找得见。”

参考答案:

1、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叫我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反问句连用)这件事情,小明冤枉了小红。

3、鲁肃对我说,都是我自己找的,他怎么帮得了我的忙?

4、妈妈对小宁说,昨天,小宁到哪里去了?妈妈找了他一整天。

5、妈妈说,她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叫我先睡觉。

6、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

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7、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下午她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她答应把我的借给许小燕。

9、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她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10、老师对王小宁说,老师有事,叫他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11、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他帮老班长一起找,他找得见。

1、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官对孩子说:“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的。”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缩句

方法指导:

1、 缩句原则:保留愿意。

2、 删掉“在??中(上??)”等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环境的词。

3、删去修饰词语(“的、地”前面的词语,“得”后面的词语)

4、保留“了”“着”“过”。

5、删掉“一个、两只、三把”等类似的数量词

6、缩句后变成:“名词+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练习:

1.活泼可爱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大苹果。

2.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3.王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4.他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五、 修改病句

修改原则:保留句子原意;尽量少改动,不要轻易删去原句中的词语或者给原句增加词语。

主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语序不当(调整词序法)、搭配不当(换一个与之搭配的词语)、

成分残缺(增法)、重复啰嗦(删法)、表意不明(删掉其中的某个词语让句子保留一个意思)。

练习:

1. 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班级。2.我们必须做到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在教室里专心听教师讲课。

4.我们班的同学很喜欢打乒乓球、跑步、读书等体育运动。

5. 中国是世界四大闻名古国。 6.妈妈总爱回忆过去的往事。

7.星期天,我画了一幅画和一篇作文。

8.春天的兰州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六、把下列句子改为拟人句。

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2、百灵鸟在树枝叫。

3、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4、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知了,知了!”

七、关联词语

方法指导:

练习:

【常见的几种关系】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篇二:反问句的语气最强烈

反问句的语气最强烈

使用反问句是为了加强句子的语气,肯定句用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否定的语气,否定句用反问句式是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如果同一个句子意思分别用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反问句式表达,语气的强弱情况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句子:

1.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件不容易的事。

2.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件容易的事。

3. 要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是件容易的事吗?

1句为肯定句,2句为否定句,3句为反问句,只要仔细琢磨句子的意思及语气,不难看出这三句的语气强弱情况,反问句的语气强于肯定句、强于否定句,因此,同一个句子意思用反问句去表述,它的句子语气最强烈。

.

本文通过对强语气条件下“了、呢、的”开口度相应增大现象的考察、分析,指出它们具有强式的a套发音──la、na、da;其他多数的语气助词,以及叹词、象声词等,也都拥有a、e 两套基本对立的发音类型,以与强弱二分语气相适应。本文提出形成合音成分的四个条件及两个标帜,证明“啦=了+啊”、 “哪(呐)=呢+啊”等被广泛采用的“合音说”并不成立,应代之以强语气条件下的“了、呢”“变韵说”。本文还给出了a、e两套发音词的举要列表, 并就表文涉及到的“语言”界说、辞书编纂等问题谈了看法。

“了、呢、的”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极高频的语气助词。按照通行字词典工具书的标音,它们均读轻声,韵母是e,即:le、ne、de 。汉语拼音轻声e韵的国际音标是?,中、央元音。

从1999年2月到12月,笔者以语气助词“了、呢、的”为核心, 对有关字词的发音进行了随机的、旁听式的听辨考察(即一般未用方言调查中传统的例词问话式听辨考察),以使考察结果更客观,更符合语言实际。考察范围涉及电视、广播、会话、会议等日常接触到的普通话语音,尤其是普通话口语语音,(注:我们把普通话语音看成是活跃在普通人口头上的“雅音”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北京话语音。我们不认为普通话语音就等同于播音员发音或字词典注音及其简单相加,因为那样会把普通话语音弄成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标本”。另外,有关考察在文章正式发表前都将继续进行。)总时间超过100小时。 通过考察发现,这些字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开口度加大的变韵现象:“了、呢、的”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上、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因而可以认为,与其把这种业已改变了的音值仍归到[a]音位(以下音标标音统一用[a],一般叙述用拼音字母a)。借用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可以把这种变韵类型称为“a化变韵”。

下面是一些比较常见的a化变韵的用例(采用较强语气):

(1)什么?你去过大队了(la)?──唵,去过了(la)。

(2)太小了(la),不要了(la)。

(3)再别做这种事了(la)!

(4)快别想了(la),她早嫁人了(la)。

(5)小张、小王他们呢(na)?他们也会打字呀!

(6)让他去吧,谁爱答理他呢(na)!

(7)孩子不可以没有爸爸的(da)。

(8)真的(da)?──真的(da),确实是真的(da)。

(注:“真的”,惯用词语,也可作“的”字结构看。“的”字结构经常处在语气的间歇点上,因而常是重音所在。)上面的例子中,除语气助词“了、呢、的”外,叹词“唵”是a 化变韵的“嗯”,词尾“─么”、时态助词“了”(注:通常把时态助词“了”记为“了[,1]”,把语气助词“了”记为“了[,2]”。)也都发生a化变韵。还有一些“了、呢、的”前后搭配使用、连用的例子, 在需要强化语气的表现力时,一般也需要a化变韵支持才能协调。如:

(9)还磨蹭呢(na)?别再磨蹭了(la)!

(10)不是去上班去了(la)吗?怎么又回来了(la)呢(na)?

(11)不用多说了(la),已经够明白的(da)了(la)。

当然,同样的句子,“了、呢、的”以及“唵”、“─么”等多数也可以仍说e韵(“唵”则说成“嗯”), 但那一般是用不带情绪的普通口气说出的。也就是说,a 化变韵有个条件限制──需要强化语气表现力的情况下才大量出现(在句中的一般会是焦点所在,有重音伴随)。

在考察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听他随口说的“了”明明是la,等你再问他发的是不是la音,他却会辩称发的是le音。显然他是在规避,怕别人说他发了错误的音。在观看体育节目的电视转播时,我们偶尔听到播音员激动地说:“进le!又进le一个球!”给人的感觉就不太自然。按辞书注音“了:le”发的音,为什么反而听着别扭?道理就在于,实际需要他发用来表达相对较强语气的la音的时候,他却依据辞书标准音选择了不太相称的le。下面是两段对话,从中不难看出问题所在:

(12)对话1──某甲跟某乙讲了一通道理,乙回话:“知道了。”甲怕乙没理解,再讲一遍,乙不耐烦地:“烦死了!不是说了知道了嘛,你别囉唆行不行!”──乙的第一轮迴话尚可视情形le、la取一,第二轮回话则无论如何也该用la,否则就会显得不太自然。

(13)对话2──妻子在外给丈夫打电话,有噪音, 大声说:“??还没出门呢???什么?听不清楚。??听见了。快来吧,晚了就赶不上了!??啊,书别忘了,桌子上的!”──不见面的大声对话一般需要a化变韵支持,需要加大开口度以强化语气的表现力, 否则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一种自然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系统总是基本完整的表达系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使系统不完整,将必然导致表达方面的矛盾和缺陷。到目前为止,通行的字词典工具书均未给“了、呢、的”等注出la、na、da等音,强化的la、na、da语气不得不交给弱化的le、ne、de发音去完成,而矛盾和缺陷也便由此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a化变韵并不仅仅是“了、呢、的”几个字词的孤立的、 临时的语音流变现象,而是得到成批字词支持的、协同的、常规的语音互通现象。“了、呢、的”以外,下述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都成双成对地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音类型,且一般已在文字上分化开来。(注:在普通话语音系统里,在做韵腹时,一般处于类似互补状态,可宽泛地

认为它们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嗯”辞书注音ng、n (暂不讨论声调问题),音韵学地位当是en,与an相对。“冬─□:dong─duang”、 “嗵─□:tong─tuang”两条较为特殊。─ong的音韵学地位是─ueng,合口呼,e韵腹,恰好与─uang相对;duang、 tuang拟声用,有音无字。另外,ao与ou韵尾相同;ao韵里的o,音值是[u],《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写做o。具体标音及文字使用方面的一些情况, 请参看第四部分。

另有“嬷嬷─妈妈”的称谓以及语气副词“忒─太”等分别拥有以e、a为韵腹的两套发音类型,也很值得关注,但因解释起来比较麻烦,这里暂不列入。)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它们一般也是用来表达弱、强两种语气(或拟声)的。列举如次:

--------------------------------------------------------------------------------

语气助词

呃─啊:e─a 啵─吧:bo─ba 呗─□拜:bei─bai

嗬─哈:he─ha 嘞─唻:lei─lai 喽─哰:lou─lao

嚜─吗:me─ma

叹 词

哦─啊:o─a 欸─哎:ei─ai 嗯─唵:en─an

□欧─噢:ou─ao 嗬─哈:he─ha 嘿─咳: hei─hai

喂─□歪:wei─wai 嘢─呀:ye─ya 呦─哟:you─yao

欸哟─哎呀:eiyo─aiya 嗨(嘿)哟(呦)─嗨(咳)哟:heiyou─haiyao

象 声 词

嘣─□邦:beng─bang 嘚─嗒:de─da 噔─当:deng─dang

冬─□:dong─duang 咯─嘎ge─ga 嘙─ 啪:po─pa

砰─乓:peng ─pang 鼟─嘡 teng ─ tang嗵─□:tong─tuang

代 词

这(zhe)zhei─zhai 那(na)nei─nai 哪( na)nei─nai

词 尾

么─么:me─ma

--------------------------------------------------------------------------------

由此可见,“了、呢、的”等语气助词,还有上列叹词、象声词、代词等,可以依据其韵腹开口度的小或大,比较整齐地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套发音:e套发音,弱式,表达相对较弱、较软的语气;a套发音,强式,表达相对较强、较硬的语气。

a套发音的“了、呢”与“啦、哪(呐)”关系很密切,也很复杂。本文第一、二部分暂时迴避这一问题,首先考察形诸文字一般就是写成“了、呢”的la、na(电视播音有时有字幕提示可供鉴别),连带讨论没有文字歧异的“的da”。对于形诸文字一般写成“啦、哪(呐)”的la、na,拟在第三部分专门讨论。“了、呢”的a套发音和“啦、 哪(呐)”的真正来源是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关键问题解决好了,与此相关的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的系列变韵问题当可迎刃而解。所以,本文不拟就枝节问题做过多过细的阐述,而是在第四部分以列表的方式把它们集中起来解释。至于声调变化,由于它跟句调相互牵连,一时不易说清,文中暂付阙如。

像“了、呢、的”这么常用的词的a 套发音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这是不违事实),有上举这么多的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成系列地采用两套发音(这是不违音理),然而却不见通行字词工具书对此有所揭示,也少见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专门的探讨。如此情形,实际上是“言文脱节”的某种折射,也反映出汉语普通话口语研究、尤其是口语语气研究的滞后、疏略,以致“习焉不察”,形成偌大一个“盲区”。日语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用的“こそあど”代词系列,早已为人所知;汉语有一个本应同样有名的“啊、吧、的、哈、了、吗、呢”等a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强式),以及相对应的“呃、啵、的、 嗬、了、嚜、呢”等e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弱式), 但却一直“深藏不露”。(注:关于“哈”的语气词用法,参看郭小武1997:158。另外,“了、呢、的”的e套发音比较常见, 与它们经常位于句子中间(尽管语法属性可有差异,参看注事实上,时态助词“了”与语气助词“了”,结构助词“的”与语气助词“的”存在隐含转换关系。如:“他又一次打破了世界记录。──世界记录被他又一次打破了。”“这是他买的苹果。──这苹果是他买的。”)不无关系,与它们声母的发音部位均在舌尖中或者也有生理上的关联。“呃、啵、嗬、嚜”e 套发音比较罕见,究其原因,除不具备上述“了、呢、的”的条件外,可能还由于:一,弱语气一般不需要这些语气助词帮助实现;二,这些e 套的语气助词有被相应的a套语气助词吞并、淹没的倾向(参看四之(一)、(二))如果此说不误,则其中的原因本身就很发人深思;最少可以提醒我们,仅仅依靠限定的字表、词表、句例进行语言调查,很可能遗漏许多只会在实际语言交流时才可能显现出来的重要的语言现象。当然,这里把问题提出来,主要目的仍是为了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充分关注和讨论。

下面是强弱两套发音语气助词系列的对照举例:

(14)冷得很啊,快披上衣服吧!│冷得很呃,披上衣服啵。

(15)他说的(da)!是他说的(da)!│他说的(de),我可没说。

(16)还没来哈(ha)?扣他工资!│还没来嗬(he)?再等会儿。

(17)吃了(la)吗?│吃了(le)嚜?

(18)哎?东西呢(na)?│欸?东西呢(ne)?

前面说到a化变韵类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数量比相当高, 分布面相当广,尤其在用法上、功能上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强化语气的表现力。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但它的通行面到底有多广,尚需大量语言事实的验证。下面即以“了、呢、的”为例,就此问题提供更多、也更具体一些的语言事实。虽然由于语音信号的易失性和语流音节的短暂性,笔者未能形成全面记录、严格统计的材料,但从下面的相对数据中,还是可以大致看出a

化变韵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从总量看比例

0.作为语气助词的“了、呢、的”,无论a化与否, 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比书面语都要高出许多,而相对百分比则相近:“了”约占70%,“呢”约占10%,“的”约占20%。

1.a套发音“了”与e套发音“了”在口语中都很常见,前者的出现频率比想像的要高:le约占40%弱,la约占40%强,20%左右未能确认。

2.a套发音“呢”与e套发音“呢”相对百分比:ne约占50%弱,na约占40%强,10%左右未能确认。

3.a套发音“的”与e套发音“的”相对百分比:de约占80%弱,da约占10%强,10%左右未能确认。

后三点是e、a两套发音所占到的相对份额。需要说明的是:有一定量的“了、呢、的”的韵母部分,不易分清到底是e还是a。(注:“了”的liao音、“呢”的ni音、“的”的di音等,此处忽略不计。不过,许多常住北京而带有方言口音的人,有“了:le─liao,呢:ne─ni,的:de─di”两套对立的发音,笔者从这种现象中受到了一定启发,尽管它们并非文中所讨论的开口度大小的问题。)这中间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它的开口度比e大、比a小,本身处在中间状态(如了:[ l?]);另一种是它的开口度起始小、收尾大,有拖音,有变化(如了: 。)

(二)从一般分布看倾向

1.口语音与读书音。口语音要比读书音a化多。即:说话越随意,a化越经常。

2.文化程度高低。文化程度低的要比文化程度高的a化多。 即:发音人的文化程度越低,a化越经常。

3.性别差异。男女a化情况没有明显差别。

4.年龄差异。幼小儿童和耄耋老人比中间年龄段的a化多。

5.方言因素。各方言a化情况不完全一样,笔者无力详加辨析, 只好付阙,以便在考察中尽量保持“普通话语音”的“纯度”。

6.说话语气强弱。说话语气强时比说话语气弱时a化多得多。

7.说话声音大小。说话声音大时比说话声音小时a化多。

8.说话速度快慢。说话速度慢时比说话速度快时a化多。

9.对话距离远近。对话距离远时比对话距离近时a化多一些。

考察所见,在各种依赖语言的表演艺术门类里,a 化出现最频繁的要数话剧。

(注:关于歌词中“了、的”的发音问题一向有liao、di、le、de两种主张,其实,现在一些比较喜欢自由发挥的歌手在拖长发音时也常采用la、da的吐字;发la、da 音可以达到强化表达的作用。 如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欢演唱的《温情永远》:“你太累了(la),也该歇歇了(la),还有爱在身边。”)话剧中冲突多,人物的强烈情感经常需要通过演员的强烈语气表现出来,加上一般需要大声说话来满足和震撼观众(听众),因而a化的“了、呢、 的”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这种情形,很像是在嘈杂的环境里说话,又像是重听的人说话,生怕别人听不清,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放慢音速,强化语气表现力。

篇三:你能明白含有双重否定词的反问句的意思吗

你能明白含有双重否定词的反问句的意思吗?

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连用,这样使用,使语气强烈,加强表达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搞清句意。如:难道人们能否认万里长城不是个伟大奇迹吗?这个句子是包含两个否定词的反问句,它所表达的意思正确吗?怎么理解此句句意呢?我们可分两步走:先看句中含否定词的个数,若是单数,则是否定的反问形式;若是双数,则是肯定的反问形式。再联系反问句的特点,肯定的反问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例句则是属于肯定的反问形式,应该表达否定的意思。“人们都承认万里长城不是伟大奇迹。”显然例句这样的说法就不正确。应该这样改:难道人们能否认万里长城是个伟大奇迹吗?

标签:问句 连用 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