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分手信 > 正文

初中语文课外兴趣活动记录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兴趣的偏失及调控]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探究知识的一种内驱力,也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但是阅读兴趣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阅读习惯、阅读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等。而这些因素会让语文阅读兴趣偏离了本来的轨道,让语文阅读偏失了初衷。具体表现在:
  一、阅读兴趣的现实限制。
  有些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学生没有机会去积累、感悟,自己没有品味作品,缺乏了灵性、悟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买书少,学生阅读面窄,较少有自己的见解、体验。特别有些农村中学缺乏资金,少有课外阅读,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没有开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有的家长还会认为孩子们不务正业;某些教师认为学生读课外书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这都制约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阅读兴趣的片面性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指向阅读材料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面的或是主要的方面。如阅读小说,只专注于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一些表象内容,而不是通过情节对主题思想作深层的思考,不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具体表现去发掘其思想性格特征等。而有的学生倾向于阅读材料的形象性。儿童进入青年前期,认知功能渐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这就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如散文的阅读,由于兴趣只指向具体可感的语言、意象,而缺乏对构成意象的诸多原因的思考,如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具体鲜明的意象的关系,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何情景交融等,因而最终没有掌握散文的本质内容。
  三、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这表现在一是学生把阅读与是否实用相联系,如是有助于写作,特别是考试中的写作,学生就会多加关注。二是与阅读的成效相联系,读了之后是否有明显的收获,如学古文,他们觉得一篇文章学了之后,马上可以感到自己掌握了哪些文言词句。当然这种兴趣有时也不太稳定,因为有时阅读的成效不是很明显,如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一般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时学生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动机去学习,一旦达不到功利目的,其阅读兴趣随即动摇直至失去。而这阅读兴趣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让阅读的兴趣流失。
  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因势利导,适当调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控:
  一、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再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时无地,一本书,一期杂志,一张报纸,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二、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产生流于肤浅的现象。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唤起他们更高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营建美好、深沉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水平。
  要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对文章“美”的感悟,对文章“情”的捕捉。文章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例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教学时先让学生先读课文,谈谈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然后,我抓住学生被强烈感染的心理,介绍了90多年前南极探险活动的详细情形及美国一位科学家的一本新书《最寒冷的三月》,说明了作者茨威格在文章末段指出的――斯科特一行的悲剧是由于“不可战胜的厄运”造成的。显然,对文章背景知识的适当了解,让学生凝聚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再通过教师进一步地讲解。重点突出探险者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从人类征服自然的高度悲壮的“美”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兴趣变得高涨,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而感奋。在这里,教师营建的深沉的“情”,使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甚至从心理上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感受文本细节描写的震荡人心的魅力。而学习其他文章,要更好挖掘文本深度,让学生体验到理性的美。
  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体验阅读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引导学生去真切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和美丽。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唤起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体会。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是怎样关心和教育自己的。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中有人认为“父亲”买橘子是应尽的义务,他们更不能体会到的是儿子竟然因为父亲这一简单的行为而多次落泪!要体会当时的情景我们不能强加给学生,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找出生活中父亲作出的什么事情最让你感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另一方面我们又组织学生真切的体验。
  教学是一门艺术,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调控的艺术,引导阅读的欲望,使兴趣持久有序。调控艺术,没有固定的方式,它因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气氛的不同而变化,它体现出教师的个性。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在阅读呈现出的兴趣状态,要随时加以调控,及时纠正偏失。
  

标签:偏失 浅谈 调控 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