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感恩作文 > 正文

语文是人性的 论语文教学的育人性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3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20-01   摘要:我们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语文的另一属性,那就是教育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知识;教育特性;个性培养
  语文是工具,因为语言文字是装载思想的工具,但是语文毕竟不同于火车,火车是装载旅客的工具,火车和旅客可分为二物,二者分开其本质不变,且能独立存在,但语文这一工具却不可能与所装载的思想分开,“有谁见过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思想内容的语文呢”?这说明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的特殊性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密不可分。而且,不同的语言形式,孕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思想内容,给学习者以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语文的另一属性,那就是教育性。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育人因素
  对于人文精神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和体现这样两个字:感染。 首先,教师不能忘了文本的感染作用。语文教材中很多是思想性很强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也有些作品中的德育内容并不是很明显,却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它们的潜藏性。在研究教材知识的同时,应细心领会、精心思考,才能挖掘出蕴藏在课文中的育人因素。
  如《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中就潜藏着多种教育因素,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周瑜、诸葛亮、黄盖、曹操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就会收到多方面的教育。 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时,还应挖掘得准确,这主要在于细心阅读、认真分析,寻找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有些教材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必须找准重点。
  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一方面教育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奇妙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热爱观察,细心逐步观察,继而热爱学习。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后者应该是德育渗透的最佳选择。人文精神不是“水中之花”,它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的、以文本为依托的,学生在自主、独立的阅读中自然能体悟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能授予,只能体悟和感染,让文本自身去感染学生。教师不能架空文本作出指向明确的分析、理解,学生基于个体的因素,对文本人文意义的解读是多元的。其二,教师不能忘了教师的感染作用,教育者本人必须先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的课是洋溢着他民主、自由、宽容的思想和情怀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染到了这种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师,他能容忍学生的“异端”,容忍、鼓励甚至引导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他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他提倡学生“心口如一”,提倡“我思故我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就被唤醒了,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天性也被唤醒了。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并不是给学生什么思想和精神,而只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他们心灵深处自由因子的复活,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我。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师的人格魅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的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事物、新观点、新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只须在学生思维堵塞时进行疏导,心理困惑时进行开导,精神倦怠时实施激励。有时候,教师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激励的话,都能给学生注入兴奋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迸发学习的激情。《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味语文文本的情感,让学生体察文本作者的心绪,让学生感悟文本表达的精髓,最终使学生自觉探究,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会“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焕发灵动的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全新课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相信,在语文教育领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标签:论语 育人 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