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谢信 > 正文

郭敬明,如果他只是个不会写作的商业青年 郭敬明多高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你们还会喜欢不喜欢他吗?   作家、杂志主编、出版人、企业家、天娱签约艺人⋯⋯郭敬明化身为工作狂,在诸多身份中转换自如,一红红了十多年――随之而来的有粉丝的尖叫与眼泪,也有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争议,有多少人爱他,或许就有多少人恨他。
  2012年,郭敬明29岁,告别青春,行将而立,商业事务愈发纷繁。他会有怎样的转身?如果他不再写作,投笔停著,成为职业商人,那些「粉」他的、「黑」他的,你们还爱他、还恨他吗?
  
  衬衫: Joop
  黑色礼服套装: Joop
  
  2月29日,在我们采访和拍摄郭敬明的同一天,《福布斯》中文版首次推出「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郭老板」位列其中,也是文化媒体行业的唯一入围者,身份是: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以作家的身份入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从2004年到2011年,郭敬明先后有过5次。而此次以企业家身份入围创业者榜单,又向外界透露着什么信息?
  拍摄间隙,指着样片中我们帮他梳起的大背头,郭敬明直说:「这不像我,这货是谁?」――区别于他以往的「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我们尝试帮他打造了「老板」的形象――企业家和商人确实不是公众对他的一贯定位。
  3个月前发布《小时代3.0 刺金时代》时,他已经在京城风风火火走过一遭,在2月份全国开卷图书监测数据榜单中,这本书继续蝉联全国虚构类冠军。虽说他也放过话,说4月份要出另一部作品《爵迹?风津道》,但目前也没什么音讯。
  3月并不是他的宣传期,此次郭老板进京,所为何事?
  他此次来的聚光灯,该打在阎崇年「大故宫」系列图书北京发布会上。郭敬明在此以另一身份亮相: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发布会上,他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业界著名的「图书票房」保证金丽红「排排坐」。
  郭敬明是在2009年时出任这一「行政副处级」职务的,任职3年,前辈金丽红赞不绝口,「非常优秀,业绩有目共睹」。但这却是他首次代表长江文艺出席活动,以社领导的身份――这是不是他身份的又一次转型?
  再往前溯。2006年8月,郭敬明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资,成立了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是他目前拥有的「最世文化」的前身),郭占控股权,并出任公司董事长,从此踏入商界。
  郭敬明以一个公司的形式,负责长江文艺的青春文学策划出版。不光他自己的作品,只要发售就是年度销量第一;他还发掘、带领公司旗下的60多位青春文学作者及40多位漫画作者,占据了国内青春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
  作家、杂志主编、出版人、企业家、天娱签约艺人⋯⋯郭敬明化身为工作狂,在诸多身份中转换自如,「睡得很少,六七年没有度过假」――随之而来的有粉丝的尖叫与眼泪,也有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争议,有多少人爱他,或许就有多少人恨他。
  带来这一切的,是他2001年在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的一等奖,是他之后持续11年的笔耕不辍。行将而立,商业事务愈发纷繁的郭敬明,也将如《小时代3.0》中的主角们一样,告别青春。
  他会有怎样的转身?
  如果他不再写作,投笔停著,成为职业商人。那些「粉」他的、「黑」他的,你们还爱他、还恨他吗?
  如果他不再写作,你们还会不喜欢他吗?(上)
  2003年的《幻城》,让郭敬明一炮而红。该书当年累计销量84万册,直到今天,当郭敬明发布新书时,这本书还时不时窜上排行榜。
  写作为他带来了名气和财富――他的小说,只要一出来就是年度销售冠军,每年如此。2004年,他首登「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94位。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从2007到2011年,他三冠两亚⋯⋯
  他的作品逐渐受到主流的认可――他被王蒙举荐加入中国作协,成为当中最年轻的会员。《人民文学》收录了他的《小时代2.0》,当期卖到脱销。《收获》长篇专号刊登了他的《爵迹》。在去年的南方阅读盛典上,被评为年度作家――一份让28岁的他自觉「沉重的殊荣」⋯⋯出名要趁早,也给他带来「很多商业上的合作,很多机会,更容易获取资源」。在很多「80后」从助理的岗位上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郭敬明「已经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比他们早了10年」。
  「但你也很容易被放到一个更严苛的道德天平上去衡量。今天我做一件事情,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换成是我,大家就会觉得不好,有争议。」郭敬明很清楚成名是把双刃剑。
  奢侈品就是他身上一个热门的话题。他在微博上晒去巴黎观看Dior服装秀的照片,有网友提取他炫耀的关键词是「秀场第一排」;恒隆广场是上海奢侈品集中之地,所以有人称他的《小时代》是「恒隆时代」;在去年达芬奇家居风波之后,更有人挖出他曾经说过的那句;「我一直在想到底我要换哪一款电脑,才能让它在一堆ARMANI和达芬奇家具中间每天相处而不自卑。」
  「我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我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我的权利。」郭敬明对此并不在意,博客上的负面评论他从来不删,「那么多公司的大老板买豪宅、开好车,但从来没有人说他们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公众会觉得理所当然。即使是一个普通人拎着LV,大家也不会说什么。但对我就是双重的道德标准。好像作家就不应该这样,作家应该是清贫的。」
  去年生日的时候,郭敬明发了一条微博,表达他对28岁的自己的看法:「又大了一岁。我这个人啊,有很多人喜欢,也有人讨厌。我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我很固执,又自我,很肤浅又虚荣。但我也远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差劲,我善良,也聪明,有理想,很能拼,不服输。我希望变成更好的人。」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真实,有人告诉我说你太物质啦,但这就是我。」郭敬明确实也真实地表现着自己的「物质」。拍摄时,他跟我们不经意地聊天:「你们这件衣服挑得不错,我是在巴黎买的,纪梵希。」
  「我不愿意扮演媒体要求的道德模范的形象。其实你说,我出来的时候,穿得简单一点,很容易。或者捐点钱,再宣传一下,也很容易。但我不想成为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形象,我去表演给谁看?有可能到最后,我都不知道哪个是我,我是不是在按照大家的要求去活,那样的话,可能不是我在主宰自己的人生,我是为了别人的要求去活成他们想象的那个样子,那不是我。」
  「作家的一个很本质的任务就是记录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他也试图用笔记录这个真实的时代,「眼下的上海就是很浮躁,很虚荣。如果要描写真实的上海,这些东西(奢侈品)能回避吗?你走在上海的每一条街道上看到的都是这些,如果避开不写――这是上海吗?我不写这些现象就不存在吗?」
  如果他不再写作,你们还会不喜欢他吗?(下)
  拍摄当天的郭敬明,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拍摄地点,与现场每一位工作人员打招呼,努力配合摄影师的指令摆动作做造型,采访时则滔滔不绝,有问必答。回到酒店后,他发了一条微博:「没有刘海的人生真的太没安全感了!感觉镜子里那货不是我,不是我⋯⋯杂志上市我有可能蒙面去满大街全部买回来销毁⋯⋯」
  在他目前发布的700多条微博里,大概有90%都是这种调侃自己、朋友还有各个签约作者的内容――秀他跟旗下两位最卖座的作家笛安、落落的合照,称「看来一王两后的战局会持续很长时间」;签约作者消失宾妮是他的「二奶」;他还孜孜不倦地「打压」公司的漫画家王小立。如果你发现他哪条是正经地在抒情,八九不离十是在评论旗下作者的新书,顺便打了广告。此外就是各种以「小明」为主角的段子:「这是我人生第一支电视广告,也是第一次正式代言,小明很紧张!」 「全家聚在一起过年,我独自对着电脑一会儿狂野大笑,一会儿泪眼婆娑,我亲戚们都悄悄对我妈私语:小明同学工作压力太大了吧?」
  同为新概念作文比赛成名,同为80后作家,又都起家于青春文学,韩寒是郭敬明无论何时都被拿来比较的一个人。
  坊间有他俩无数的段子,摘录一条如下:两人被传私下不合,互不理睬对方作品,更有猛料爆郭敬明被韩寒老板掌掴流血。当然,后来这被证实是子虚乌有之事。
  对于满天飞的流言,郭敬明已经练就了一身抵抗的功力。「刚出道时很介意,那时不懂如何调整心态,也不懂如何进退。久了之后,就知道那些攻击和非议,不会对你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作为公众人物,提供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是很正常的,这是每个公众人物都要面对的。如果确实是我做得不对,那我就会收敛自己。但如果只是简单的人身攻击,就没必要去理睬。」郭敬明越来越清楚自己的真正目的所在,「只看一两年,你可能会认为负面新闻和评论是大事,但时间长度放大到10年20年,或者人的一生,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有一天我死了,别人记住的是我的《幻城》、《小时代》,而不是哪个莫名的花边新闻。太多地被这些困扰,前进的脚步会被拖慢很多。」
  两人也隔空对话――
  对于郭敬明笑傲2011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之事,韩寒说:「郭敬明真的很努力,从市场价值来讲,他是我们这个行业里,做得最成功的一位。可以说,他非常好地印证了一个成语,那就是‘勤能补拙’!」
  「我真的不了解情况,一般时候都是媒体朋友跟我说,我才知道他最近又说了我些什么。」对此,郭敬明淡然地回应,「我是挺勤奋的。可能我天资不够,不够聪明,这都没关系,如果通过勤奋能到达今天这个位置,我不会觉得丢脸,我会很自豪。说我勤能补拙」没问题。别人问过我很多次成功的原因,我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勤奋和坚持。」
  正如他微博的内容,郭敬明被广为质疑的另一点就是:作为公众人物,你为什么不去发声?不去扮演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
  「对于公共事务,我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我的领域,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他的产业,我不擅长,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做作家做得好好的,做出版人做得好好的,我为什么要放弃我很擅长,并且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非要涉入一个我没兴趣,又不擅长的领域?」郭敬明对此反问。
  「我觉得这种要求就很奇怪。问这种问题的人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荒谬,每一行都需要人,全世界的作家都跑去议论政治、时事,你开心吗?所有人的书写出来都是鲁迅的样子,没有武侠、科幻、言情,你喜欢这个只剩下鲁迅的文化市场吗?我觉得应该包容每一种生态,包容每一个行业,包容每一种生活方式。正因为每一个人都不同,这个世界才精彩。所以我一直认可的是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出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精彩。」
  「作家的天性是完成一个作品,然后分享给其他人,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支持郭敬明走过十多年波折和压力的,是读者的认可,「销量就是读者的认可,这其实是我最大的动力,超越任何奖项。有朋友开玩笑跟我说:‘小四(郭敬明昵称)你除了销量什么都没有。’那时媒体对我有偏见,传统文学界对我也有偏见,我只有销量。但这也代表有很多人都在等我的书,否则我早就放弃了。」
  「人的一生总是起起伏伏,你要相信自己,相信你在做的事情。人们对你一时有误解,十年、甚至一辈子误解都不重要。他今天不喜欢你,可能跟你做的事情完全没关系,就是单纯地看你不顺眼。但总有人会认可你,看到你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偏见和误解。」对面的郭敬明,没有太多抑扬顿挫,却淡然而坚定。
  如果他不再写作,你们还喜欢他吗?(上)
  「作家这个词对你意味着什么?」我问。
  「它是我从少年时期至今最大的爱好。很多人跟我说,小四,你那么聪明、有钱,你可以去做更赚钱的行业,做娱乐、做电影,图书在当今社会是那么小众的一个夕阳产业。但我确实热爱这个行业,愿意一直去做。我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它的游戏规则,这是一种超越金钱的成就感。」
  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郭敬明是理科出身,「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我都有。文人比较感性和随性,但企业是一个严格的机器,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你必须按照它的规则去玩,经营企业的快感和创作的成就感完全不同。」
  郭敬明同时享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快乐,「商业是一种可以量化为数据的东西,很直观,很直接,血淋淋地、很理性地打败你的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而作家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容易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同为在新概念作文比赛打响的「80后」作家,相比于张悦然2008年推出的杂志书《鲤》和韩寒2010年的《独唱团》。在杂志项目的经营上,郭敬明远远走在他们之前。
  2004年,还在大学的时候,郭敬明就组建了「岛工作室」,开始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合作,试水杂志书《岛》。
  断断续续做了两年。10期之后,郭敬明基本摸清楚了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以及市场的口味。他也了解了书店还款周期、成本、销量等层面的东西,还有经营管理的很多经验。2006年,郭敬明创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了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合作。把《岛》系列不好的地方剔除,好的地方强化,就诞生了《最小说》。
  郭敬明填补了市场上的一个空白。他从青春文学起家,了解年轻人对文艺强烈的渴望。既然出版社四五十岁的父辈根本做不出年轻人喜欢看的东西,那「不如自己办一本陪伴他们成长的杂志」。
  「总是梦见刚出道时的自己,独自拖着大箱子,全国各地去签售,做宣传。住在小旅馆里,躺在床上紧张激动无法入睡,暗自祈祷着第二天签售会有人前来。那时旅馆没有熨斗,当晚就要把衣服挂起,怕有褶皱。在卫生间里用牙刷把球鞋刷干净。镜子里瘦小的自己,脸上写满了憧憬。‘爸妈,我开始赚钱了。’我对镜子说。」这是郭敬明发表的一则微博。
  「我想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在这个世界上崛起。我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背景,一路成长,我理解那种艰辛,那种机会的难得。我理解那些怀抱梦想、怀才不遇的感受。所以在我力所能及的时候,我愿意去帮助他们,在事业上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更多地被看到,被人们接受、认可。」
  《最小说》就是郭敬明为此创造的一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不断去打造作家、培养作家。同样在这个平台上,这些作家的价值被回收,帮助公司获利。
  「我个人无法复制,但如果我留下一个公司呢?」
  当时,「郭敬明」这个品牌已经足够强大,由「郭敬明」创办,又有「郭敬明」的连载,这个品牌就被转移到《最小说》上,为它吸引了足够的眼球。
  读者冲「郭敬明」而来,也接触到很多新的作家。随着发行量的增长,并趋于稳定,《最小说》上面的那些名字,也积累了认知度和人气,有的已经成了名家;他们的价值也回馈给《最小说》,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好的作者。如此滚雪球般的价值创造和回馈,《最小说》这个青春文学「名作家」的平台和品牌就这样被一步步打造完成。
  如果他不再写作,你们还喜欢他吗?(下)
  《最小说》在青春文学市场抢占了先机,最辉煌时,月销量一度高达六七十万。即使是在近两年图书市场普遍下滑、民营书店倒闭、渠道萎缩的大环境中,仍维持有38万到42万的销量。
  《最小说》也开启了郭敬明后来的一系列成功:借鉴日韩轻文化读本模式,《最小说》一开始就捆绑赠阅《最漫画》等门类繁多的增刊。2010年10月,羽翼已丰的《最漫画》开始独立发售。同年底,杂志《文艺风赏》、《文艺风象》同时创刊,前者定位为高端纯文学年轻态先锋刊物,后者则专注于女性广泛关注和喜爱的话题。2012,则创刊《放课后》,「一本纯粹而美好的青春校园杂志」。上市三个月,发行量就突破了20万。郭敬明在微博上惊叹:「目前只有《最小说》压得住这个小崽子啦!」
  2010年,萧凯茵名列最世文化年度十佳作者第九位,她当年的销售额是384万元。不同于笛安、落落等《最小说》起家的签约作者,萧凯茵的加入,是因为她是第一届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大赛的冠军。
  这场2008年开始,持续一年的比赛,是郭敬明策划的一次文学选秀。从2008年15万的征稿量开始,到当年11月产生36强,再到12强,8强,6强,4强,一直到第二年7月的冠军赛――郭敬明借鉴超女比赛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关注。颁奖礼上更是有粉丝团、民众投票、荧光棒、横幅⋯⋯
  这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即能产生巨大价值的模式,选手反复曝光,观众他们从海选时的默默无闻,看着他们成长,一直到决赛的光芒四射。「现在没有一个人会等待一个作家五六年。」郭敬明说。至于是否过于商业化,在他看来则是见仁见智。
  获得冠军的萧凯茵随后被郭敬明纳入麾下,第二年便有作品推出,并大卖。这一模式也得以延续,2010年的第二届比赛,投稿量高达28万,今年还将举行第三届。
  利用自己粉丝超过1000万的微博影响力,郭敬明也玩转网络营销。他利用各种噱头推荐旗下作者的新书。诸如:「我不应该选择新年初始的时候看完《南音》⋯⋯我此刻完全懂了当初读者们看完小时代3大结局时的胸闷⋯⋯同学们,笛安帮你们报仇了⋯⋯」有时打完广告还调侃自己:「这么明显的广告一定是助理发的。」
  2008年12月,郭敬明签约成为天娱旗下艺人,开始做音乐、写歌词、拍电视剧。他也在出版界首创作家经纪人制度,把旗下作家当成明星一样来打造――他与旗下写手一起代言LG手机,与7位签约作家以联合创作的方式为电影《我们约会吧》担纲编剧,公司的作家安东尼还去拍了Swatch的平面广告。
  看似在各个领域都玩得顺风顺水,郭敬明却坦陈自己始终处在边缘地带。
  「在严肃文学、传统文学里,我是边缘的。大家会觉得我的作品商业、太流行。但在流行小说里,相比盗墓、穿越、言情等题材,我又是写得最好的、最正统的。我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处,也不好定义,这就是我的风格。我不勉强将自己划到某个群体,某个圈子。我在所有的圈子里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显得有些特别。娱乐圈如此,作家圈如此,商业圈也是如此。」但在边缘处也最容易跨界,最容易整合各方的资源。
  与出版社合作做杂志、出书;做图书出品人成就个人品牌;借力天娱搞活动、做文学选秀;传统文学杂志则提升了知名度;就连各种纷争非议,都可以说是「人红是非多」。郭敬明就这样,一红红了十多年。
  如今的郭敬明,只有牺牲掉自己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去平衡商业和写作,「8小时上班之外,我是在写作,或者继续在工作。付出才有成就。」
  管理公司时,他管得很细,每个项目的进展都会看,也会看财报,成立公司时就去自学怎么读财务报表,去台湾宣传,他随身带的是《哈佛商业评论》,「这肯定是我跟其他作家最大不同的地方。」
  因为他「只有销量」,所以他早就认清了书的商品属性,「它代表了精神诉求,代表了一种文化,但它背后有定价,放在货架上出售。人们的阅读品位、对精神的需要千差万别。作家写书,只要有读者愿意买,那就是成功。」
  「很多人要我做出选择:作家或商人。我目前还没看出这两者是对立的关系。」郭敬明说,「目前我兼顾得还不错,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会兼顾。再看远些,到四五十岁,可能写作密度会变低,我也会关注那个年纪的我思考的事情,但我相信写作会持续在我人生的整个过程中。」
  「过了几十年,再想起‘80后’作家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自信我还是有的。」
  过了几十年,再想起「80后」企业家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郭敬明呢?

标签:是个 他只 写作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