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谢信 > 正文

萨满教是满族特有的吗_满族萨满教衰落的原因和环境之浅析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作为一种没有固定教规、教义的原始多神教――萨满教,在满族漫长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几何时对满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产生过重要而广泛的作用,几乎渗透进入满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今天满族的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经济的发展及政治和满族萨满教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满族萨满教在大规模的消失和消亡,而本文主要从产生满族萨满教消失和消亡的内、外因浅以谈之,力求通过更为人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来揭示这一文化宗教事项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满族 萨满教 衰落 原因
  
  一、满族萨满教消失和消亡的内在因素
  (一)所有“使用者”的死亡
  在过去大自然灾害或是人为的战争大屠杀或是瘟疫和顽固疾病等对于居民的群体死亡和文化的摧残或断层有着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近代以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的满族军民不仅以武力进行大屠杀,而且用细菌炸弹来摧残和征服,更是对满族居民进行奴化教育。这无疑是对满族的族群和文化予以沉重的创击。随着人的生老病死,满族的萨满活动年长者们正在逐渐逝去,而更多的满族年青人则由于种种原因是甚少的知晓萨满这一文化宗教事项,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其中之合理成份。而这对于满族萨满的传承和发展是极不有利的。
  (二)语言生态的变化
  “每一种语言无不反映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和文化综合系统,后者又产生了使用语言的社团懒以解决同世界的关系问题及形成自己的思想、哲学体系和对世界的认识的方式。”[1]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当下,随着满语的死亡或者假死,使我们认识和理解满族萨满的思想及其世界观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在永远的消失当中。一个民族的传统语言通常是个人或者社团表达自身认同的强有力的手段。满语的消亡或假死直接或是间接的对满族萨满的消亡或是变千起了加速的作用。
  (三)萨满教自身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改进,人类思想的升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族这个族群在必定的情况一下与相邻的族群发生关系,或是接触、或是冲突,这在满族的历史发展中是屡见不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满族的萨满教为求其生存和发展,当然会自然和不自然的随那种情况受到影响和变固。例如,萨满教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中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甚至在满族萨满教的内容到形式上接受或是被接受其因素而发生变化。再例如满族族群的萨满教信者和其他族群居民之间的通婚,就会导致满族萨满在再传承的过程中发生血缘传承关系的变化。然而,在推崇科学的今天这个社会里,满族萨满教的一些鬼神的东西更是受到严重的撞击和动摇,其中大部分信教者不得不随着社会大众的发展而发展,不得不放弃那种原始又古老的宗教。
  二、满族萨满教消失和消亡的外在因素
  (一)文化接触与宗教冲突
  通常导致一种宗教的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乃是可以视之为文化接触或是宗教冲突的某些事件。一般地说,如果一种宗教信众同信仰另一种宗教的信众发生经济、文化或政治接触,而后者在经济上比较强盛和发达,或者在文化方面较侵他性,或者在政治方面教强势,那么前者势必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于没有严格教规和教义的满族原始萨满宗教来说,其更易受到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在整个清朝历史发展中,满族的萨满教就和佛教进行着殊死的斗争活动,其结果至今仍显现,不言而喻。
  (二)经济影响与侵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直接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又间接的反应在社会宗教观念上,由于满族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其经济亦随着不断的发展,满族的社会经济类型历经原始的山林狩猎、草原游牧、半农半牧、农业经济、半农半工的经济类型,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大发展,都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前进,而满族萨满教的发展是在人的观念意识形态下进行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间接的影响着满族萨满教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同样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同一社会制度下满族族群所属的经济圈亦不能置身事外,满族的传统萨满文化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城镇化等等种种因素,给满族民众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致使远离城市的满族居民为了寻求经济上得到改善,生活上得到提高,社会地位得到认可的情况下,在远离其自己生活的偏远地区而靠近或是迁徙城市。他们在经意和不经意的熟悉和认同着在经济上更强于本族群的它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在不断的丢弃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政治影响与征服
  “‘政教关系’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和社会结构中是最根本的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宗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2]对于满族萨满教在满族甚至是中国的发展历史当中也不例外,从来都是“政主教从”的关系。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正式下令并规定:“满洲、蒙古、汉人端公道士,永不许与人家跳神拿邪、妄言祸福,蛊惑人心。若不尊者杀之。”[3]这一时期,在萨满教和佛教的斗争过程当中由于满族的萨满教不适应当时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之需要,所以,它必定被代表佛教的政治力量所征服,它的生存和发展必定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并逐渐走向衰落。
  结语:
  满族萨满教的衰落和消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作为伴随人类历史走至今日的这一“活化石”,之所以历经千年、万年,必然有其生存和发展的道理或者是合理的成份。我们必须用更为人文化的观念和理论来审视它。作为一种文化事项的满族萨满教的衰落和消亡的轨迹来看,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难免会有些遗憾。然而,类似满族萨满教更多其它的文化事项这种消失的过程依然在继续着,而且在近200年来急剧地加快了速度。数百种文化事项已不复存在,或是正走向死亡。而另外数百种文化事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将遭到先前同样的命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更多的文化事项要“知古通今”,方能更好地预测未来。
  
  
  参考文献:
  [1] 《文化认同性的变形》,《第欧根尼》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226页.
  [2] 《“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卓新平 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第290页.
  [3] 《清太宗实录稿本》卷14,第13-14页.

标签:满族 萨满教 衰落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