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谢信 > 正文

大众化与通俗化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 “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传播内容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070-06
  
  在目前国内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讨论中,有几个前提性问题需要澄清。首先,作为具有鲜明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中国化?或者说“中国化”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是否仅仅是一个传播方式和宣传技巧的问题?也就是仅仅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性就是现实性,就是通过批判现实而改变现实,因而决定了它必须也能够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也不仅是一个传播方式问题,首先是内容的现实化和中国化问题,只有真正从中国实际出发、为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才能真正让大众喜闻乐见。
  一、以往哲学的致命弱点是“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要求“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欣赏和自我直观,而是通过批判现实而改变现实。马克思从最初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和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分子,其转变过程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不断走出哲学“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最终将哲学从解释世界的理论转变为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虽然还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但他不同于鲍威尔等人。鲍威尔等人从黑格尔哲学向右转,醉心于抽象的哲学批判活动,而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哲学向左转,在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十分强调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他说:“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现在黑格尔哲学正是这样。”“不应对这场继伟大的世界哲学之后出现的风暴,感到惊慌失措。普通竖琴在任何人手中都会响;而风神琴只有当暴风雨敲打琴弦时才会响。”[1]字里行间充满着斗争的激情和行动的渴望。这为他后来唯物而辩证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期,就指出了以往的全部哲学,特别是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致命弱点,就是脱离实践、脱离群众,是自我欣赏的贵族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2]120。在马克思看来,脱离现实、陷在纯思辨的泥沼里,不符合哲学的真正本质,哲学必须走出自己狭隘的思想牢笼,投身到现实中。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2]120“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121。马克思这句名言以警句的形式,深刻地概括了真正科学的哲学对自己的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正是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看法,马克思坚决反对哲学脱离实际,提出“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2]121。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任务、使命作了概括性的表述。这就是,哲学要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要成为哲学的世界,也就是说,哲学要成为实践的哲学,用哲学来指导改造世界,使世界不是与理性相对,而是改造得合乎理性。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国家观,而且揭露了黑格尔的方法论,指出黑格尔把法哲学变成了应用逻辑学,即用唯心主义方法来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他说:“在这里具有哲学意义的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3]263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这种泛逻辑主义的神秘思辨,提出真正的哲学批判“不在于像黑格尔所想象的那样到处去寻找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3]359。这实际上指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从事物自身出发,从中抽引出其特殊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李卫红:现实化 大众化 通俗化在《德法年鉴》的创刊号中,马克思指出了《德法年鉴》的目的和任务并不是要创造教条、预测未来、充当算命先生,而是指导群众斗争,提出一些真正符合实际的斗争口号。他明确指出,杂志的方针是“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4]418。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重要的是总结斗争经验,并站在现时代的高度,对时代提出的问题作出理论的回答。这句充满哲理的格言式的表达,不仅规定了《德法年鉴》的任务,实际上也是对即将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的概括。
  马克思着手建立自己的“新唯物主义”时,是把“新唯物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的,他既不满意黑格尔对现实的思辨论证,不同意青年黑格尔派对现实的纯哲学批判,也不赞成费尔巴哈哲学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的抽象直观理解。马克思要求自己的哲学具有干预世界的功能。在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①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他以格言一样的语言明确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是为了谋求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7可见,实践的、革命的改造世界是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
  二、以往的哲学本质上都是贵族哲学,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致力于“改变世界”
  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研究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都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因而表现为一种封闭的逻辑推演过程,本质上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这表现在:第一,他们没能真正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没有看到现实实践关系的改变在改造世界中的根本地位,而是把思想关系的改变视为自己的理论核心。第二,他们没有找到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由于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发现无产阶级这一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因此,他们所能做的至多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思想上的改造。因而,以往的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表现为 “世界之外的遐想”,从表达形式看,“它不是通俗易懂的;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2]120。以往的哲学家因而表现出“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5]416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德国思辨哲学颠倒了语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为“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6]525。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6]5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致力于“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7]15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反形而上学”的,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5]416,尤其是“武器的批判”[7]9,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以往的哲学都是从“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的”[8]73,而马克思主义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8]73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就是不断大众化的过程。早在少年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表述了自己崇高而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把个人的职业与全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献身人类事业的忘我精神境界。他写道:“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针对青年黑格尔派中的右翼宣称群众是“精神的真正敌人”、是精神的“唯一对头”的观点,马克思根据法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
  为了使自己的哲学让大众所理解、接受,马克思不断致力于哲学语言的通俗化,比如,他反复修改《资本论》,就是为了让工人大众也能读懂。为了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为了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脱离“自我幽闭”的状态,实现大众化,“因为共产主义是群众的事业”,作为无产阶级精神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大众化、通俗化,才能为无产阶级所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少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和讨论对象变成中国人民争取自身独立解放的思想武器,从理论到实践,中间经过翻译、解释、宣传、普及,越来越从专家学者的学问变成大众的日常语言。其中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的出版最典型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众哲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日常谈话的体裁、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哲学,把深刻的哲学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大众哲学》是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个成功范例。郭建宁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中指出,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是《大众哲学》的三个特点。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支歌、一本书在进步青年中影响最大。一支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一本书就是《大众哲学》。许多人就是看了《大众哲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去了延安。蒋介石曾一声叹息: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这足以证明《大众哲学》的影响是何等巨大。这说明,没有大众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无法起到指导中国革命的作用。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旦大众化,则它所起的革命作用是无法想象的。
  三、要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实效性,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现实化、立场的大众化、语言的通俗化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既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也就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教育方法。在目前对中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特别需要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仅仅是“书斋里”的,更不应该是“讲坛”上的,而应该是“生活中的”、“大众的”。重要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学院化”扩展到大学生的“大众化”,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著作转换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化”读本。③
  中国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流行的所谓“文本研究”,致力于搞清马克思所谓原意和“本真精神”,主张“回到马克思”去。当然,无论是理解、解释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准确、完整、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著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中国来说,过去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翻译得不够系统、准确,理解得不够透彻、深刻,现在和将来都要继续花大力气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作为一个重大工程来做,意义重大。国内的“文本派”参照最新版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的钩沉索隐式的潜心解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因此走上极端,认为只有这些学者解读出来的才真正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才是真经,别人统统都是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则是十足的教条主义。退一万步讲,即使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被认真校订过、经过认真解读梳理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词句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任务就完成了吗?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吗?其实,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救亡图存,而不是为了皓首穷经。早在延安时期,针对党内某些理论家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和个别词句,而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的状况,毛泽东就严肃地指出,这是一种理论上的主观主义,必须加以整顿,“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11]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给J.H.沃斯的一封信里说得好:“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现在我想说,我也在力求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于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12]这其实就是使并非产生于德国的哲学德国化,成为德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也得教给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让马克思说中国话,也就是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
  笔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并非如目前学界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那种做法,将抽象的原理推演再加一些案例证明,并且把这种做法称之为理论联系实际。其实,“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13],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理论和实际例子的外在相加,理论和实际并非彼此外在的二元对立关系,毋宁说它们就是一个东西。所谓理论不是空洞的理论,它应该表现为实际内容自身的内在规律的逻辑进展,而实际也不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一孔之见或道听途说而得来的直接的感性知识加自己的主观情绪,而是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联系以及这些方面和联系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论是现实的理论,是反映了时代需要和人民大众最关心的问题的理论,也就是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实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真正成为科学的理论,它就必须实现中国化和现实化。在今天,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只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的问题。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首先预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现成的真理体系,只要采取一定的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就可以了,似乎只是一个传播技巧和宣传方式的问题。笔者以为,问题远没那么简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关键不在于传播技巧问题,而在于传播内容的问题。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想让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是“中国化”的,也就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这些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反映到思想理论层面,就会形成现实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理论,才是管用、解渴的理论。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9而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事物的根本”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历程,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今天,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老百姓信服的、愿意接受的理论,就必须以严密的逻辑,总结和证明党和人民通过艰辛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科学结论: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过新民主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而不是走向资本主义,才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而上述道理,虽然是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艰辛探索得到的真理性认识,但要让广大人民信服这个真理,并在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站住脚,让这个真理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单靠历史的经验材料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这个真理并非现成的摆在那里的东西,我们今天是在苏东剧变后世界范围内的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包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要让党和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团结起来,深刻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让人民的思想最终凝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之中,并且让这种逻辑产生像马克思当年说的那种“不撕裂自己的心就不能从其中挣脱出来的枷锁”[14]一样的力量,它需要极其艰苦的思想过程加以研究和论证,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和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总结,揭示这个道路和经验中的逻辑必然性,最终让这个结论像大树一样扎根在人们的“良心之上”。而这决不是单靠一时的热情和发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又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气等相关联,需要建构立体化的理论传播系统,本文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远远谈不上系统和全面。笔者浅陋,研究水平有限,仅从自己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的经验来看,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实效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现实化,要切实加强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现实的独立思考和自我直观,不仅仅是哲学家个人的学术兴趣、表达的他个人的学术意见。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是用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哲学。对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缺乏批判性的反思会丧失哲学本性, 而远离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时代之外的遐想, 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思想中的时代; 它是现世的智慧, 它要以哲学的方式理解现实人的生活世界; 它必须为改造世界提供核心理念、思想, 为一个时代提供所需要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现实性,它不是“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而是要能“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依然处于主导地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虽然遭到了巨大的危机,但借科技革命和生产关系调整之势,仍然“腐而不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遇到了尖锐复杂的深刻矛盾。因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提高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扩大加深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切实加强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研究,认认真真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切切实实地回答人民群众心中的疑问――“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还行不行”,而不能“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变成少数所谓圈内人的自我欣赏。一种抛弃现实的哲学,迟早会被现实所抛弃。笔者注意到,2005年以后,由中央推动、由教育部落实的大学生新的政治理论课新的课改方案得以实施,近几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持续成为学术热点,2008年以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张一兵教授为带头人的《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本的出版、201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共2卷4册)第2版的出版等等,都是在切切实实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现实上下功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必须大众化,即真切关心大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哲学,不是贵族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理论武器。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的大众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如果对群众的利益不闻不问,认为与己无关,那么无论它多么逻辑严密、冠冕堂皇,都会失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自然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实效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者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关注群众的真实疾苦,要进入同时代人的灵魂, 为迷失方向的大众提供“心灵引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言必须通俗化,让人民群众喜听爱学
  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的学术活动, 而是应用思想表达群众的心声;不仅仅是哲学工作者的一种职业饭碗,一种圈内人的自说自话,一种纯粹学院派哲学的琐碎论证,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所谓博学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弄得高深莫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他的职业操守应当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思想引领、超越精神和现世智慧,因而他必须从教条式的教科书语言中解放出来,创新语言风格,用生动活泼的民族化通俗化(不是庸俗化)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语言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是为大众服务的,不能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让人感到害怕,而要让人发自内心地喜欢。
  注释:
  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自己哲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关于“新唯物主义”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争论。本文的提法可参见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09-112页)。
  ②参见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23-24页)。
  ③ 参见吴尚忠、沈其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6.
  [2] 马克思.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马克思致卢格(1843年9月) [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10]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1]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12] 黑格尔.黑格尔通信百封[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13]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14] 马克思. 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34.
  [15]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责任编辑:夏畅兰]
  
  Re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Comprehensibility: the Natur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Marxist Philosophy
  LI Weihong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Re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comprehensibility are the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also the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he former philosophy is its reality,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 and reality, and is ideological weapon that guides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masses for their own liberation. In essence, the former philosophy is "metaphysical", a kind of "interpreting the world" theory, performed as "imagination beyond the world", and hard to be understood in language.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n public philosophy, which achieves the mission of changing the world by combined Marxism and the proletariat?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e process of chinal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s also a process of continued popularization and comprehensibil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not only popularization is necessary in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ut more important, chinalization and realization entail in content.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re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comprehensibility; communication content

标签:通俗化 大众化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