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言感想 > 正文

[创意的设计 课堂的灵魂] 高中语文创意课堂设计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教师的灵感来自于积累      《物理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总设计师,依然是灵魂。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教材的功能,进行独特的、个性化的设计。离开了教师的设计,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教育艺术则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而‘创造性思维?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那么教师的教学灵感来源于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学灵感是难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的,它有赖于教师文化素养的积累。刘炳?教授作了这样的概括“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味、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逐步积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教学的灵感,闪现教育的智慧。
  
  二、 课堂的活力在于创新
  
   一堂物理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是众说纷纭,让很多一线教师感觉有点迷失了方向。为了迎合新课改,为了体现探究,有人追求形式的华丽;有人讲究过程的完美。往往是五彩斑斓的教具、实验器材一大堆,学生忙活了半天,作为旁观者不禁疑惑: 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思索的主线?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作为一线的教学实践者,笔者也有着不成熟的思考。笔者认为:无论在何种教学理念下,创新是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探究不是一种形式,探究是一种思想,它应该内化为教师的一种理念,它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成为贯穿课堂的灵魂。教师有了创新的设计,课堂就成了活得课堂。
  
  三、 低成本的设计,让探究之路更可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又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所以物理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探究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延伸到课堂外;可以以动手活动为主,也可以以动脑活动为主。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实践者认为实施新课程困难重重:实验设备不完备;课堂时间不允许;学生能力有限等等。笔者认为,其实这些都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 探究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关键教师要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多思考,多创新,走低成本之路,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发展探究思维,进而形成探究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几个教学片断,谈几点浅显的想法。
  1? 再现生活情景,在心理上贴近学生
   探究,关键要激发探究兴趣,要有兴趣才会有探究的动机。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的探究实验,上课前,如果老师说“今天我们来探究水的沸腾”。学生一定不以为然,不就是烧开水嘛,有什么好探究的。那么,这样的开场白就已经失败了。
   如何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寻找新鲜元素呢?笔者当时是这么处理的:到我们学校的门卫处,请师傅把锅烧热,然后倒小半杯水于锅中,很快水剧烈沸腾,直至烧干。并用数码相机拍下这段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再现生活情景。首先在心理上贴近了学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思考:“水没有了,到哪儿去了?”学生很快就想到,变成水蒸气了。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对,液态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这也是一种汽化现象,但我们看到它的过程和蒸发不同,这就是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沸腾有什么特点?”
  2? 巧妙的替代,让时空得以延伸
  刘炳?教授在《继承与创新》的第一章第二节中就阐述了教材的性质和功能。他指出“把教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不仅需要有自己的理解,还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条件、周围的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等因素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有自己的创造,教材应是教师再创造的基石,而不应是束缚教师的枷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生活中的透镜》一节,要求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有初步的认识。它在整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有现象再到下一节的具体规律。教材中有一个“想想做做”的内容――制作模型照相机。如果真在课堂上按要求制作,肯定时间不允许,而且材料准备也费时费力,所以大多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就忽略了。或者为了开课需要,专门花费财力物力,购置相应的器具。那么,这堂课的示范性或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就不足了。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只需为学生准备一块凸透镜即可。设计的活动名称为“请你给我拍张照”。
  师:展示一些风景照,你们知道这些照片怎么来的吗?
  生:照相机拍的。
  师:你们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吗?
  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后分析得出:镜头――凸透镜、暗箱、底片。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模拟制作一个照相机,而且还得用它给我拍张照。因为本人亮度不够,请对我的这张照片拍。(在荧幕上投影出老师的一张色彩较好的照片)
  师:我们需要一个镜头,用什么来做?
  生:凸透镜。
  师:我们需要一个暗箱?
  生:……
  师:我们需要一个黑暗的环境?
  生:把灯关掉。(有人提议,有点兴奋。)
  师:好。(关掉了灯,屏幕上的照片显得更清晰、更亮了,课堂也显得更神秘了。)
  师:用什么来做底片呢?
  生:可以用这张讲义。(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事先准备的讲义。)
  
  这张讲义也有一个特殊的设计在里面,有一张简单的图表,如图1。
  
  然后同学们开始对着屏幕上的照片取景,可清楚地看到“底片”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从前排到后排分别请几位同学说出他测得的像的大概宽度、高度。比较后发现:离物体越近,成的像也越大。然后老师再总结一句:如果在你们的“底片”上涂上感光物质,这个像就可记录下来了。
   这个活动是给老师拍照,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而且不需其它器材,成本低、操作简单。成像效果清晰,同学们像是置身于照相机内部一般神秘,这必然会将学生带向探究的高潮。
  3. 以小见大,激活学生的思维
   刘炳?教授在《继承与创新》第72页中说道“生活中的一切材料、物品都具有物理属性,在人为干预下均可显现物理原理。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学生的生活空间即‘物理实验室?,生活中的一切材料、物品都是我们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和认识其物理本质的重要课程资源。”作为一个物理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物理本身就来自于生活,有时学生的一张纸、一支笔、一卷胶带纸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器材。教室里的纯净水桶也常常成为我的教具。我们要在物理课堂上学会以小见大,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比如在《力》的这一节中,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一个气球吹足后,口朝下放气。只间“嗖”的一声,气球就上了“天”。学生马上就会激动地联想到火箭、喷气式飞机等。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会激发他们今后注意观察生活的动机。

标签:创意 课堂 灵魂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