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二周记 > 正文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转折点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模式;SWOT分析;“兰西银”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04-05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1]。借助地缘优势开展相邻区域经济合作,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水平。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相互依赖理论、人力资本学说以及创新理论等。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间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5]。但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如何有效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都位于黄河流域上游,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间有包兰、兰青和宝中铁路线相连接,在自然地貌、民风民俗以及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不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甚至还有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极其紧密的利害关系[6]。西部大开发以来,三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东、中部地区仍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西北五省中也显著落后于陕西、新疆两省区。本文就新时期甘青宁地区开展以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思路。
  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
  (一)自然资源状况
   兰州、西宁、银川所在的甘青宁三省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比重较大。2009年三省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人均储量分别为甘肃:5.24t、621 m3和222t;青海:7.83t、2470 m3和359t;宁夏:0.31t、35.2 m3和888t?①。甘青宁三省区这几种能源储量有明显区域差异,而能源的组合优势比较突出。除能源之外,三省区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甘肃的锰矿、铬矿、铜矿,青海的铅、锌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三省区以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二)经济发展水平
   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三省区GDP总额5822亿元,仅占全国的1.7%。但是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三省区中心城市,GDP占各自省区的比重分别达到27.33%、46.34%、42.72%,人均GDP分别达到27 904元、22 865元和34 453元。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兰州3.3∶46.83∶49.87,西宁3.83∶?49.76∶46.41,银川5.6∶49.4∶45,三城市均形成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业构成以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中兰州占到47.27%,西宁占到47.43%,银川占到?48.05%,见表1。三城市产业结构不仅优于甘青宁省区总体水平,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城市在甘青宁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是甘青宁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三)社会发展现状
   兰州、西宁、银川三个城市总人口均在百万以上,其中兰州人口规模达到323.59万人。三城市人口占各省(区)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其中兰州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2.28%,西宁占到34.82%,银川则占到宁夏全区的24.6%,可见三城市都是区域人口重心。三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12 00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兰州9 653元,西宁8 716元,银川12 2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均在4 000元以上。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率分别为兰州?62.66%、西宁69.75%、银川68.59%?②,远高于地区平均城市化水平,集聚效应十分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知,兰州、西宁、银川作为甘青宁三省区的中心城市,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在甘青宁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发达地区的实践均表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新时期兰州、西宁、银川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三座省会城市和具有紧密地缘关系的经济中心,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兰州-西宁-银川城市竞争力提升
   兰州、西宁、银川三个城市地处西北内陆,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少。通过开展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形成一个西北地区较大规模的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作用下,将带动和促进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创新型城市群形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通过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有助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增强区域三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减少甘青宁区域间的经济摩擦,提高资源利用效果,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三省区综合竞争力,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甘、青、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表1可以看出三省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达52.6%、42.9%和39.8%。但是该区域大部分农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二、三产业不发达,吸收就业有限,阻碍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区域长期陷入“贫困-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三省区内荒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的面积增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增大。而通过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能够促进甘、青、宁三省区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实力增强,也为生态脆弱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甘、青、宁三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区域内回、藏等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交错。是我国西部文化多元性体现得最为集中但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不仅是推动甘、青、宁三省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增长极,也是促进新疆、西藏、内蒙三个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开展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有利于区域经济总量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更有利于区域对外开放和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该区域的合作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
   兰州、西宁、银川三座城市地理空间比较接近,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中西宁与兰州相距仅200多公里。相似的自然资源和共同优势产业使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质性和互补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但也存在一些合作障碍,有必要进行全面分析。
  (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1?区位和交通优势。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地处西北物流中心,特别是兰州处于西北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是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国道312线和国道109 线的交汇点。青藏铁路的开通和兰新铁路的二线、兰渝铁路的建设,使甘、青、宁地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2009年,三城市客、货运量分别占到三省区的15.8%和29.4%?③。此外,兰州、西宁、银川地区拥有机场3处,开辟了数十条航线,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4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其中兰州中川机场还拥有数条国际航线。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依托交通轴线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成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并争取获得国家经济区划认可后,就有可能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同形成中国“西三角”经济圈,成为整个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2?社会经济优势。
   甘、青、宁地区受生态环境影响,宜居地区有限。其中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区域环境容量较大,生态承载力较强,而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客观上是甘、青、宁地区城市化发展、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最佳之地。而且兰州、西宁、银川是甘、青、宁三省区的省会城市,科研单位和高校较多,区域科技、文化基础相对雄厚,也容易产生集聚效应。从主要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来看,三城市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几个行业,表2。可以看出,三城市主导产业具有互补性,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
   此外,区域内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各异,拥有不少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银川市回族人口达44.81万人,占总人口的29%,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25.55%,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合作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
  (二)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劣势
   首先,由于行政区划以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影响,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的甘、青、宁地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比如企业经济活动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生产要素跨省区流动受阻、三省区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明显、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等。这种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对于开展以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极为不利。
  其次,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的甘青宁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不论从经济总量、人均GDP或是居民收入水平等各方面来看,甘、青、宁三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虽然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在各省区内所占GDP和工业总产值比重较大,但是由于所依托的区域经济总量较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将会影响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效果。
  再次,甘、青、宁地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严重,区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大,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使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受限。加之人才外流比较严重,导致区域人力资本缺乏,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城市群建设,并在西部地区启动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建设,这些都是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深层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机遇。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以铁路、公路干线为轴线,在商贸、环境保护、交通、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力度逐渐加大,区域间合作互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04年黄河上游各省市工商联成立了“黄河经济协作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有效促进了甘肃、青海、宁夏等西部区域民营企业发展。新时期自下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动力,也在不断推动三省区地方政府开展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这将使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联系更紧密,必将形成功能强大、特色鲜明的经济区,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倾向于扩大地区间的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要素将趋向集中于综合实力更强的东、中部区域,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兰州、西宁、银川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将面临更大的外部竞争与挑战。
  四、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模式和具体合作方式
  (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模式
   区域经济合作,就是要打破地区间的封锁与限制,实现要素互补和利益共享,最终获取“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都要求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兰州、西宁、银川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较低,分工合作的体制障碍较为严重[7],所以应当在借鉴发达地区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树立开放的大区域观,从区域合作的基本要素着手,在合作主体、合作对象方面逐步寻求突破,选择适宜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政府间多边战略合作模式[8]。
   根据区域发展相互依赖理论,要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首先要构建一个区域共同市场,使生产要素能在区间自由流通和重新组合,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但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经济活动越封闭。因此,要推进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必须突出各级政府的区域合作主体地位,采取政府间的多边战略合作模式[9],即通过行政手段消除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创造有利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外部环境和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具体实施中可以在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以突破行政区经济障碍,消除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区域合作的不利因素;建立甘、青、宁地区高层部门定期协商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协商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合作发展的战略问题;逐步完善区域合作规则,建立自愿遵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多层次的经济合作网络;共同制订地区发展战略与规划,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参与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竞争、开放、统一的区域经济市场,促进甘青宁地区可持续发展。
   2.城市群合作模式。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整体已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呈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依托交通轴线的城镇群发展态势。因此,现阶段区域经济合作就是要充分发挥三个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一方面,以兰州、西宁、银川为三个核心,分别与外围地区的中小城镇开展分工合作,增强区域核心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三个中心城市的功能科学定位,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能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交换,形成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的多层次区域分工,使三个核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一个新的西部城市群。在兰州、西宁、银川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下,实施点轴梯度推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甘、青、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兰州、西宁、银川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区域经济合作范围,可以开展市-市、区-区、县-县的经济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不同,可以开展民间合作、官方合作、官民合作等。
   1.重点开展企业间合作。通过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间多层次的合作,延伸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改变甘、青、宁区域产业同构化现状,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区域间恶性竞争。通过产业间优势互补,逐步发展产业集群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2.突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及媒介。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存在距离衰减规律,即相互间距离越远,联系程度越低。因此,提高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是促进兰州、西宁、银川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战略基点,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公路、铁路干线,采取区域重大项目联合投资等形式,加快兰州、西宁、银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增加区域间的开放程度,有效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提高合作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3.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和推动角色日益上升,在发达地区市场的力量已超越政府的力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坚强后盾。但是西部地区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区域合作障碍还很多,政府的政策支持仍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力。比如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以兰州、西宁、银川这三座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黄河和湟水为轴线,建立“兰西银黄河上游经济区”,并纳入国家总体区域发展战略[10],势必将更好地推动甘、青、宁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三)兰西银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根据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所依托的甘青宁地区在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可以逐步开展加工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资金合作等。
   1?依托资源优势,开展工业分工与合作,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从兰西银三城市主要产业区位商来看,制造业均为主导产业,但以资源开采、初加工型的传统工业居多,处在低水平竞争状态。为了提升区域工业化水平和质量,应在政策、投入和服务方面创造条件,改变目前强势项目不合作,弱势项目无法合作的现状,引导强强联合与强弱联合,在此基础上推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现有工业园区为载体,共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影响力。
   2?以黄河为纽带,开展水资源开发合作项目。(1)旅游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推进西宁、兰州、银川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打造黄河上游特色旅游路线,不但有助于提高三省区旅游业的竞争力,还能扩大城市知名度,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利用甘肃的有色金属、宁夏的煤炭、青海的盐类矿产资源与黄河上游段的水能构成较好的地域组合,专业化发展有色冶金、化工及其他高载能工业,建立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有色金属冶炼和重化工基地[11]。在开展项目合作中,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必须注重合作的质量、品质与效益,使得合作项目能够产生示范效应。
   3?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开展科技合作。甘、青、宁地区长期以来都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延长产业链、提升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都已批准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甘、青、宁地区总体科技水平较低,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各自为政发展循环经济,会导致重复投资,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因此,作为区域核心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座城市必须开展科技合作。比如建立科技人才库,共享科技资源;开展科研项目联合申报与合作创新,共享科研成果;建立科技人员联合培养机制,提高区域人力资本水平等。通过循环经济这条纽带,使三省区各自以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提升区域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
   总之,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要从单一的生产合作向科研开发、加工制造、市场营销和整体合作方向过渡;从以工业领域为主的合作向旅游、科技教育、金融保险、商贸流通等全方位拓展。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公平与效率、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竞争合作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而且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腹地区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在进行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全面调查分析后,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划以及区域内各产业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做出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区域产业规划,使区域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注释:
  ①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青海、宁夏、甘肃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②③根据2010年兰州、西宁、银川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泛珠三角、南贵昆区域合作与贵州经济起飞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张可云.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与未来方向[J].珠江经济,2006,(09).
  [5]陈栋生.推进区域合作是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5).
  [6]徐志奇.创建大兰州经济圈 促进甘青宁三省区发展[J].开发研究,2003,(06).
  [7]高新才,畅向丽.甘青宁少数民族聚居区一体化发展思路[J].甘肃社会科学,2007,(04).
  [8]李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以关中和陕北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焦世泰,石培基,王世金.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2).
  [10]郝远.联合打造“兰西银黄河上游经济区”[J].两会特刊,2010.
  [11]民建甘肃省委员会.关于构建兰西银共生城市 打造中国西北经济发展极的建议[R].构建兰西银城市共生系统 打造中国西北经济发展极研讨会,2010.
  [作者简介]丁生喜(1971―),女,青海省西宁市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甘佩娟(1988-),女,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霍海勇(1988-),男,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创新。
  [收稿日期]2011-11-01
  责编:董积生;校对:黄晓梅

标签:经济合作 区域 西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