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歌剧中的民族音乐元素_民族音乐元素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歌剧于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它是由戏剧、音乐、舞蹈、文学、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但以音乐作为最主要的表现手段,通过音乐来揭示揭示人物性格、推进戏剧冲突、抒发人物情感、烘托戏剧气氛等。中国歌剧起步较晚,最早是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开始的。继歌剧《白毛女》之后,我国歌剧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出现了当年“万口传唱《北风吹》,处处皆闻《洪湖水》,哪个不知《刘三姐》,谁家不哼《红梅赞》”的盛况。而歌剧音乐也在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并逐步向民族化的方向迈进。
   一、吸收或改编民歌音调
   民歌是指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的,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是富于地方色彩的歌曲,常采用各民族、各地区的方言,并且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因此其在民间音乐中的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他文学艺术的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歌剧音乐的创作中对民歌的吸收更是其民族性的体现。中国歌剧作为世界歌剧的一个分支,为体现音乐的民族性的,当然可以通过吸收或改编民歌来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从而让更多老百姓所熟悉和接受,方便其更好的发扬和流传下去。比如:创作于1943年的秧歌剧《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编剧,王光正、齐琏配曲)中有一首主题歌是根据陕北民歌《栽柳树调》的音调填词的,表达出“军队百姓一家人”的主题思想。
   谱例1
  
  秧歌剧《牛永贵挂彩》
  
  
  
  此外还有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是根据湖北民歌《襄河谣》和天门民歌《月望郎》的音乐材料改编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歌之一《北风吹》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改编的:
   谱例2
  
  歌剧《白毛女》
  
  
  
  二、吸收戏曲音乐元素、
   纵观中国歌剧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不难发现其对传统艺术的吸收,尤其是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学习与借鉴,促使了中国歌剧个性风格的形成。具体体现在念白、唱腔、板式等方面。
   1、戏曲念白
   念白具有一定的叙述性、音乐性和动作性,它除了铺垫剧情之外,还常承担主要剧情的陈述。歌剧《从前有座山》的念白具有戏曲特点,采用湖南湘剧咏白念诵,从音乐开始部分的楔子中,由男高音以湖南湘剧高腔咏白自由而神秘的念诵一段念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树,天上飞来金翅鸟,鸟儿变仙姑,仙姑坐灶上,猴子来打鼓,打得仙姑发了怒,猴子红屁股……”。
   2、戏曲唱腔形式
   中国歌剧脱胎于西洋歌剧并借鉴了传统的戏曲,并不断加以丰富。许多歌剧采用了戏曲中特有的一些唱腔手法如拖腔、甩腔、等。拖腔是戏曲唱腔中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指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需要在唱词唱完后旋律仍继续进行的那部分拖长的音乐。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
   谱例3
  
  歌剧《江姐》
  
  
  
  
  
  
  这里描写了江姐在面对敌人残暴的酷刑和苦口婆心的劝降时,所表现的平静与淡定,用“春蚕到死丝不断”来比喻人物内心“生命虽短,革命仍需延续”的心理。 甩腔是戏曲中常用于唱段的段落或全曲的结尾处的一种专用曲调的名称,在戏曲中唱戏的末尾或句末不作长音停顿,而在原位上通过加花装饰使旋律上下流动,从而形成甩腔。如歌剧《江姐》的《巴山蜀水要解放》和《革命到底志如钢》等唱段中都运用了甩腔的手法。 --!>
   3、戏曲板式
   板式是戏曲中板腔体唱腔的基础结构,它以整齐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础,通过节拍、节奏、速度上的变化,逐渐衍生出整、散、快、慢等表情不同的板式,再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组织唱段,用来陈述故事内容和抒发人物感情,以达到服务于戏剧的目的。
   在描写人们复杂的内心情绪时,就要求用迂回曲折、婉转舒缓的曲调来抒发,因而在板式变化体唱腔中就将可塑性较大的基本曲调加以装饰扩展,丰富它的歌唱性,并把唱腔速度放慢,从而创造了善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慢板” 。当描写人们心情处于焦灼、急切、紧张、愤怒时,或与对方争辩时,这时,语言是急促的,声调变化虽然不大,但脉搏跳动很剧烈,这种生活节奏在板式变化体唱腔中就被提炼成节奏明快、强劲短促、带有朗诵性质的“快板”。描写人们情绪激动不安、心潮翻滚而产生摇曳、多变的生活节奏是则用拍子自由的散板类唱腔。
   《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中主要采用的是上下句加以板式变化的结构。如:
  
  
  
   --!> 三、中西合并的乐队编制
   文艺复兴以来,器乐创作也开始慢慢得到作曲家的重视,发展的结果是管弦乐队的逐渐形成。 蒙特威尔第是第一个从混乱的音响中找出内在规律的作曲家,他理解各乐器在组合中的功能,把乐器划分为弦乐组和管乐组。作曲家拉莫的配器开始注意通过乐队组合的变化,捕捉听觉感受到的光影色泽。亨德尔时代的管弦乐队继承四部弦乐的写作法则,木管以双簧管和大管为基础,铜管由小号和圆号构成,还出现了定音鼓。18世纪末,欧洲“古典乐队”的形式确立。19世纪,随着法国大歌剧的发展,管弦乐队的规模大为扩展了,并引进了各种变形乐器,乐队的写作技巧也随着歌剧内容的发展而变得精巧、丰富。
   在中国歌剧中,也常见到类似戏曲中器乐伴奏的形式,更能体现中国歌剧特有的风格,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中西结合的乐队编制,在西洋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如二胡、板胡、琵琶、古筝、竹笛等民族乐器,通过和谐一致、舒展有序的配器,进一步强化全剧音乐民族化、戏剧化的风格。
   国外经典歌剧可以常演不衰,在经验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乐队的交响性,音响丰富且能全方位的烘托剧情;音乐体裁多样性,宣叙调、咏叹调、圆舞曲、进行曲等多种形式。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些经验,如何让其中国化、民族化,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中国歌剧”,这应是中国歌剧作曲家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标签:民族音乐 国歌 剧中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