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的发展 [打造出版产业链的粘合剂]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主持/本刊记者 付国乐 嘉宾/李桂福 施勇勤      施勇勤: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新闻出版总署电子书标准工作组技术专家。
  李桂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出版企业的力量应该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数字出版转型时期的难题,最好是组成联合课题组,分项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产学研共同思考和研究出版实践中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主持人:经济转型,体制改革,技术发展,中国出版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也促使业界逐渐意识到产、学、研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力图通过三者间的有机结合来解决这些难题。
  宏观角度讲,产,即生产,是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学,即学习,是产、学、研结合的保证;研,即研究,是产、学、研结合的条件。三者之间互利互动,共同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
  本期广角沙龙非常荣幸地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桂福编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编辑出版学专业负责人施勇勤老师,请他们来谈谈目前国内出版产学研结合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施勇勤:我国的产学研教育模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如果以1992年经贸委、教育部和中科院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为起点的话,时间并不长。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鼓励大学与产业的合作,推进了新一轮的产学研合作。我国的大学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双重责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双重任务,也是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两项最基本的指标,我国的许多大学都设立科研院所,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就称为“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促互进的关系,科研工作不论是工程项目还是学术项目,都可以让高校教师保持与产业的紧密联系,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创造条件。在产学研合作中,产业和高校都是双赢的。
  李桂福:刚才施老师提到我国的大学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双重责任,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双重任务,因此“产学研合作”往往指的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产学研来讲,学校作为产学研的一环,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和担当,我从这个角度切入。
  学校为企业提供基础人才,不断充实产业大军,由于产业队伍中人员自然变化的规律、产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需要不断地增补有知识的年轻人,学校教育就是要为这种需要提供后备力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又会向产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产业就需要研究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提高产业的生产能力,而学校会不断地把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教育培养能够掌握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后备人才。到此产学研完成了一个螺旋上升式的循环,也就是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式的统一体。学校在产学研中处于为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础地位,在科研的统领下,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新时期的产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主持人:在产学研的合作中,产业和高校是共赢的,两者之间互惠互利,和谐共生。落实到编辑出版专业,目前高校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哪几种模式?
  李桂福:学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一是“学校-基地-研究”,学生可以有很好的实习基地,随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随时到出版社的任一部门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会学得更好,掌握得更扎实,同时接受实习生的指导教师也会从年轻学生那里得到最新的信息。二是“课题-学校-生产”,研究课题带动教学和学生实践,学生既增长了知识也参与了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使学习者有更深邃的眼光,发现新问题,将理论联系实践,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施勇勤:各校的产学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为例,我们根据在理工科大学开办编辑出版学的现实情况,以文化传播、市场经营、技术技能为三个着力点,搭建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的课程知识结构和课程平台,结合学校理工科大学的优势,体现文理结合、技艺融合的特点,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注重实验教学,重视行业实践能力、注重动手能力和行业技能培养,强调行业适应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是 “三强”:动手能力强;行业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结合行业的需求,注重出版策划、编辑技能、出版营销、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数字出版与传播技术应用技能的,集采写、编辑、设计、制作、营销于一体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适应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持人:对于出版业,技术载体一直在改变,以数字载体为标志的新媒体已经进入出版业的视野,这对出版产学研有怎样的要求。于学校而言,应作出哪些调试和改变?
  李桂福:数字出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出版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介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引领出版工作发展的先锋,从古至今,无一例外。由于出版是文化的发现、收集、整理、复制后大量传播的工作,随着材料科学、传输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业会积极应对和适应,将新的技术应用于出版业,改造和完善传统出版业的不足。学校的教育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未来的人才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都会做出明确要求。
  施勇勤: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我国的数字出版时代,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媒体日新月异,出版企业在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运作、产业链条的构建、赢利模式探寻的同时,也深感数字出版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和稀缺。高等院校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服务系统之一,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核心组织,肩负着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数字出版模式的多样化、产品的多元化、媒介融合、产业链重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类型、模式和实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促使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科发展的改革和创新。
  主持人: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整合学校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出版企业的力量,通过互动协调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数字转型?
  李桂福: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出版企业的力量应该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数字出版转型时期的难题。最好是组成联合课题组,分项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科研项目带动产学研共同思考和研究出版实践中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目前有的研究脱离实际、脱离国情,研究与生产实际脱离已是通病,应将数字出版研究机构与生产基地紧密结合,生产基地与教学机构紧密结合,才能发现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加以解决,组织产学研一体攻关,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促进人才的教育储备。
  目前国内出版业产学研缺乏真正的高层技术指导,只有很少一部分对出版业感兴趣的高校,自发地对出版业开展一些研究,没有形成合力,甚至一些学校盲目扩大出版专业本科的招生数量,很多毕业生不能进入出版部门工作,原因是忽略了出版专业需要学科背景知识。从研究机构来说,有些部门闭门研究反复炒那些老套路的、没有多大意义的数字,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出版实际。目前我们的出版业中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数,出版业中到底有多少成规模的民营公司就是一个未知数,有多少出版社是在靠买卖书号生存的也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健康的出版体系这些都应该是清楚的,因为这些未知数对出版的决策是有影响的。我觉得还是缺少宏观的统一组织指导,产学研没有联动。
  施勇勤:技术、机构、资本和市场的融合,促使了媒介的融合,造就了大出版、大文化、大编辑的产业环境。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交融渗透,产生了复合的产业空间,出现了复合出版的格局,具体表现在媒介复合、渠道复合、内容复合、技术复合、产品复合和产业复合等几个方面。这就势必要求高校培养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我认为大学在与产业进行产学合作时,不能做表面文章,比如仅仅满足于和企业签个产学合作协议、挂个实习基地牌子、完成基地数量等,而是要真枪实刀地开展务实的合作,通过产学研三股力量,形成互动共进多赢的合作模式。高校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项目,通过科研带动教学,通过与产业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编辑出版学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在出版行业的数字转型中,高校也应该完成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主持人:产学研相结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科技、经济互动,知识、科技决定经济兴衰的趋势愈加明显。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出版业,产、学、研结合不仅是学校培养高质量出版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出版产业链的粘合剂。
  感谢两位老师百忙之中接受采访!
  
   注释
  [1]武凡. 产学研结合 引发业界关注――《出版产业产、学、研共同发展论坛》在京召开[J].出版参考,2004(1).

标签:粘合剂 产业链 出版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