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沼泽,富庶人生] 哪怕荒凉沼泽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杰克?伦敦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也是拼搏和历险的代名词。伦敦的小说多以意志坚强的超人形象示人,正如《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凶险而又远离文明的荒芜沼泽,却用他强悍坚韧、勇敢无畏的精神唱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礼赞,也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他”是一个战胜精神困境的强者,也是一个回归野性的“人”,更是强大生命的象征。
  关键词:《热爱生命》英雄生命野性超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897年,杰克?伦敦到北方阿拉斯加地区淘金,虽然一无所获,却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以淘金热为背景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如《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1903)、《海狼》(The Sea-Wolf,1904)、《白獠牙》(White Fang,1906)等作品的问世犹如巨浪翻起,震撼了美国文坛。在美国文坛创作模式僵化、固守成规的那个年代,伦敦的小说就像一股清泉灌溉了干涸的土壤,给美国甜蜜浪漫的文坛注入了阳刚之力。他将目光从繁华都市投向北部荒原,将主题从浪漫爱情转向礼赞生命,他营造了一个凶险而又远离文明的男性世界,用人与自然那可歌可泣的生存斗争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热爱生命》(Love of Life,1905)就是这样一部以极度严酷的北疆地域为背景,以淘金者与大自然和生命抗争为情节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体现出的超人情结,肉体与灵魂的纠结,野性与文明的碰撞以及生存与死亡的较量在读者心中形成了一个不朽的高大形象:他是战胜精神困境的强者,也是一个回归野性的“人”,更是强大生命的象征。
  二杰克?伦敦的超人情结
  在《热爱生命》中,杰克?伦敦赋予了主人公“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并且这种强悍的人格魅力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使“他”具有超常意志和“超人”的品质。尼采曾说,“人是联结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悬在深渊上的绳索”(尼采著,钱春绮译,2007:26)。一头系着的是兽,另一头系着的是超人。尼采对“超人”的诠释是指:“在智力、体力、韬略、胆魄方面超越芸芸众生的,最终可以领导、教育全体的超凡出众的伟人,世界最终将归于他们的统治之下(虞建华,2009:8)。他把超人描绘成有着健全生命力和强者意志、独特个性、不受法律约束、超越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未来之子。虽然小说中的“他”孤身一人,没有成为领导众人的领袖,但“他”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强者,“他”身上所体现出的超乎常人的意志、个性和魄力,无人可及。
  伦敦一直怀有一种超人情结,他的多部文学作品如《野性的呼唤》、《海狼》、《毒日头》等也体现了这种情结。欧文?斯通的《马背上的水手》(Sailor on Horseback:The Biography of Jack London,1938)以传记的方式表现了伦敦这种理念。“马背上的水手”一名借鉴于杰克?伦敦的日记,日记中他说道自己希望写一部以此为题目的自传。“水手”指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骑上马背之后就具有了超人的形象。斯通以此为题并按照“奋斗―成功―幻灭”三部曲的结构讲述了杰克?伦敦英雄式的一生。其实,题目的本身就反映出了伦敦对理想化的“人”的向往。
  三肉体与灵魂的纠结
  伦敦在小说中设置了特异的环境,让人物与环境、人物与自我之间发生碰撞,最终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小说将背景设置在加拿大北部荒凉广阔的冻原之中:一个衣衫褴褛、血肉模糊的男人,正匍匐着向前蠕动,“他”的背后则是一匹同样被饥饿和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狼。“他”已经独行了六天六夜,同伴的抛弃、饿狼的追袭、饥寒的折磨让“他”的意识变得模糊,然而强大的求生欲望激励着他活下去。整个画面中呈现出的生与死的格斗,人与兽的斗争,外部荒凉与内心信念的对比就像是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将人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刻画出来,极富张力。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与大自然的抗争,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与“自我”的抗争。这种抗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肉体的局限。在经历诸如饥饿、寒冷、野兽袭击之后,他的极度虚弱的身体是他需要克服的挑战。“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但是内在的生命却逼迫着他前进。他非常疲倦,然而他的生命不愿死去。”(万紫译,2009:105)“他”本能的生命意志激励他持续战斗,与自然中的困苦抗衡、与自然争夺生存权利而得以生存。二是“自我”精神的困境。孤独和虚无感在旅程中始终与他相伴。在荒野中,在严寒中,在追袭中,他要么被抛弃,要么被遗忘,要么被吞没,他无所依靠,无法控制,无法摆脱。人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脆弱,孤独萌生,虚无充斥脑中。但他不但战胜了肉体的局限,成为一个勇士,而且战胜了精神的困境,成为真正的超人。
  伦敦曾说,“我可以把自己想象为就像尼采的一头金毛兽,呼啸着席卷无尽的人生,以纯粹的优越和力量,不知足地一路进发,一路征服(Leonard,1996:86)。”他具有强烈的领袖意识,在多部作品中塑造了美国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在他的另一部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猎犬布克一方面努力适应北疆严酷的生存环境,一方面在谋求雪橇队的头领位置。它以“兽”的形象出现,而内核却是人的特征。布克有着人类的情感和智慧,同时又保留着动物的原始野性,它兼具文明与野性的特征,具有超强的毅力与领导的胆识,虽游离于旷野,却明确内心的归宿。
  四野性与文明的碰撞
  伦敦擅长塑造逆境下的超人形象,他们总是远离文明的沃土,独闯险恶的疆域,克服残酷考验,实现精神胜利。在此过程中虽充斥暴力和野蛮,但它们却激发人的生存本能。在《热爱生命》中,伦敦对于野性的呼唤,恰好表现出他对文明的质疑和对自然的向往。主人公在一系列的求生过程中体悟人类文明的无能为力以及人的原始本能的无所不能。人类的文明被伦敦消解,而回归自然的行为则被他看做人获取价值和生存的力量。回到人的原始本性和摆脱文明的附赘是伦敦对于既定社会文明的强烈反思。他和尼采在这点上殊途同归。
  小说以两个身挎来复枪,背挎鹿皮袋的淘金者艰难行走在沼泽地的画面开篇。尽管主人公“他”被抛弃在荒野,伤痛难耐,极度饥寒,但他仍然背着象征人类文明的枪和装着金子的鹿皮袋。这也是他在原始的旷野之中竭力维持着自己与人类文明的最后一丝联系。
  当他饿的快要支撑不住身体时还仍然不忍放弃枪支,枪对于他来说是抵御外界威胁的有力武器,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当他遇到熊的袭击时,他却发现没有子弹的枪支变得一无是处,“这个人举枪上肩”,却猛然意识到没有子弹,于是他像石像一样一动不动盯着眼前的野兽,发出凶野的咆哮声,那头熊“也给这个站得笔直、毫不害怕的神秘动物吓住了”。这时的枪――人类文明的产物――在大自然的面前变得束手无策,反而是他在生死攸关时刻发出的狂野怒吼逼退了凶狠的猛兽,拯救了自己的生命。这怒吼来自内心最原始的野性,并在危机时刻被极度的恐惧激发出来。
  原始的野性和文明的较量还体现在人物对于鹿皮口袋里的金子的态度上。在忍受了饥寒病痛之后,他“对着厚实的鹿皮口袋想了很久,但最后还是把它随身带着”。在累赘包袱的重压下,他也只是舍去了一半金子。但是经过一番斗争,他“到了下午,他把剩下来的那一点也扔掉了”。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起初抛弃受伤的他而想独自逃离苦痛的比尔最终却殒命于狼牙之下,只剩下平铺在潮湿苔藓地上的骸骨让人唏嘘不已。生命已逝,金子又有何意义?比尔始终不肯放弃对金钱的追逐,但最终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他”求生的欲望重过金子的分量,渐渐将这些身外之物舍弃后,自己的性命反而得以保存。在宝贵的生命面前,价值不菲的金子也显得无足轻重。当赤裸裸的生存斗争面对所有外在的虚伪之时,象征人类原始本能的“生命”和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黄金”孰轻孰重已然明了,这就是伦敦对人生的思考。
  伦敦善于渲染文明社会中枯萎的原始性和人类生存中诸如体魄、胆略、毅力等自由的力量。“阿拉斯加的雪原象征着一片精神未知之域,人们若要充分体验生活就必须面对这种超理智的存在。”(James, 1976:82)环境的设置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北疆的地域远离了人类文明的印迹,只留下一片荒芜而又冷漠的雪域荒原,象征着大自然这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
  五生存与死亡的较量
  《热爱生命》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名字的男人,我们无从知晓他从何而来,去向何处。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般意义上的“人”,一个有着强健体魄和执着信念的个体。在茫茫沼泽之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面对大自然,人和动物作为两个平等的生物,为了同样的目标――“活着”而展开一场残酷的生命角逐。社会赋予人的一切特性在自然的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所谓的理想和抱负也变为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此时的“他”已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作为一种象征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他之所以没有名字,是因为他化身成了理想状态的“人”的缩影。
  作者把感情蕴含在对人物的刻画之中:在这个坚韧执着的男人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生活的磨难对他追逐生命的激情有任何腐蚀,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不放弃一丝生存的希望;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之后,他的生命力像大漠绿洲般地生生不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伦敦用自己短暂的一生阐释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原本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追求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杰克?伦敦的一生犹如一台摇摆中的天平,不断地找寻那个唯一的平衡点,但“他一直周旋在许许多多无法调和的矛盾的重压之下――艺术与金钱,文明与野性,道德与生存法则,追求与幻灭,入世与遁世等这些对立冲突的方面一直困扰着他。同时,他的生平经历也是一种“创作”。在美国梦的撩拨下,每个不甘屈于现状的人都蠢蠢欲动。淘金的热浪滚滚流向天寒地冻的北极圈,杰克?伦敦也加入了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之中。淘金的经历没能给杰克?伦敦带来物质上的收获,却使他获得了文学创作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他仔细观察,冷静思考,认真倾听,把获得的素材重新筛选加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营造切合故事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把跌宕起伏的情节描绘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用激情四溢的笔触诠释了生命的魅力。
  生命对于伦敦来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的有机体。如果激情已经枯竭,徒留一副躯壳,那么生命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他渴望烈焰般的生活,怀着“虚度生命宁毋死”的信念,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而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猝然划过天际,短暂而有力;他激情地燃烧自己,发出光和热,留下一道深深的印迹。
  伦敦在他的小说《马丁?伊登》(Martin Eden,1909)扉页题词中就已经流露出自己对于人生的诠释,也表达了伦敦对“生于死之较量”的独特见解: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过此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
  莫使我眼见这凡胎肉身,
  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六结语
  这世上,只有荒凉的沼泽,没有荒凉的人生。杰克?伦敦用笔下的人物阐释了生命的力量,也塑造了超人的伟大形象:“他”战胜了荒芜的沼泽,战胜了精神的虚无;“他”回归了原始的野性,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进:《在双重撞击中展现人物性格》,《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 杰克?伦敦,万紫、雨宁译:《热爱生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 尼采,钱春绮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版。
   [4] 虞建华:《杰克?伦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 Leonard Cassuto and Jeanne Campbell Reesman,Rereading Jack London,Standford:Standfor University Press,1996.
   [6] McClintock,James.White Logic:Jack London’s Short Stories,Cedar Springs,Michigan:Wolf House Books,1976.
  
   作者简介:黄潇颖,女,1984―,山东济宁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诗歌。

标签:富庶 沼泽 荒凉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