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卞之琳《鱼化石》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美】鱼化石卞之琳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京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诗作《鱼化石》结构、语言、语意等方面的特点,力求在总体把握其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归纳该诗在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形式美;语言美;贯通古今;思想深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9-02
  
   卞之琳是京派作家中成就最大的代表诗人之一,就目前的京派研究状况来看,又以对京派诗歌的研究成就最大。卞之琳等人的创作影响了整个诗歌流派的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对诗坛的贡献极大。《鱼化石》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在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诗作篇幅短小,却精致奇巧,意蕴隽永,不失为卞诗中的佳作。接下来,笔者将对本诗的思想与艺术等方面加以分析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诗的要旨与精神内涵。
  一、结构精巧,灵活选用人称代词,构筑形式美
  《鱼化石》风格简洁明快,全诗除却交代叙述背景(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外,主体类似独白,仅有四句。前两句以“我”开头,后两句以“你”开头,在视觉上形成工整的对仗,形式上富有美感,充分体现出现代诗歌所追求的建筑美。
  括号内的部分旨在说明诗作的情境,把诗的主体部分定位为“一条鱼或一个女子”所“说”的话,这种构思有其新颖之处。首先,该诗界定为一个叙述者的描述,其语言自然贴近口语,比较浅白通俗,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其次,把叙述者定位为一条鱼或者一个女子,体现出诗的朦胧含蓄之美,读者在默认叙述者身份的同时,又会对其身份进行质疑,即保留了模糊性,寥寥数字扩展了可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另外,鱼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女子虽然可以说话,却更倾向于曲折委婉,着一“说”字,既巧妙地运用到拟人手法,又引导读者进一步揣测叙述者的身份。笔者认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开头首句暧昧的语义,营造出一种诗歌所独具的朦胧氛围,叙述者是虚拟的,并非指代特定的个人,因而可人可物、可男可女。
  卞之琳的诗作较为注重诗歌的建筑美,《鱼化石》主体由四句组成,前两句的首字是“我”,后两句的首字是“你”,两两重叠而又两两相对,视觉效果简明整齐,显得大方有致。结构上的另一特征是采用了2/1/1三个部分,即两句写“我”,一句写“你”,最后一句写“你我”。此外,就人称代词的选择而言,也是极为讲究的。浪漫派诗歌多用“我”表现自我,现代派则反对浪漫派的诗学原则,多用“你”来使自我对象化、客观化,以达到其审美标准。文中的“我”按诗歌的表层含义应理解为指代鱼或者女子,是小说化了的主人公,而“你”则是与“我”相对的,“我”所爱的人。但不妨这样理解,根据前文所述,鉴于女子通常是温婉含蓄的,女子所说的话很可能是男子所羞于表达的,若如此解读,则不难发现,首句交代的情境,是一种模糊性别的欲盖弥彰之举,“我”为男性反而显得更有情趣。
  叙述者性别的相对性,使得诗歌可以多角度解读,把读者的兴趣点从诗歌外在设计吸引至对其内在逻辑的探究和推理。这种相对性在卞之琳的《断章》中亦有体现,不仅传达出相对的概念,即“你”和“我”的角色可以任意对调,而且使得不同性别的读者获得合适自身的阅读体验,从而由形式到内容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取词别致,传统意象兼顾创新,洗练语言美
  《鱼化石》在选取意象方面可谓匠心独运,确有过人之处。题目就是取自于全诗结尾处的意象――鱼化石,这个意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代特征,在诗的最末端被揭示出来,很有历经了一生换来死亡定格的意味。再回到诗的开篇,一条鱼,到了结尾处,已经作古,变成了鱼化石。这不禁要使人探究,世事是如何变迁,沧海是怎样化作桑田,游鱼又是何时何故变成了坚硬冰冷却又看似永恒的石头。鱼化石这一意象,选取得极为精当,由生到死代表生命的终结,却也成为海枯石烂的爱情的见证,颇有中国古典意象的余韵。
  再看写“我”的两句: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此二句行文极为流畅,仿佛真的是一条自由自在的鱼随性地畅游水中。“怀抱”二字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由此可知,这首诗以爱情为主题,然而,怀抱又不单单指爱人双臂间的环扣,也意蕴着“我”的理想和抱负。“水的线条”音韵和谐,极富流动性,是本诗写得最为畅快之处。在中国古代典故中,常常用“鱼水”关系喻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诗人对古典意象运用自如,把感情写得如同行云流水,看似蜻蜓点水实则酣畅淋漓。鱼、水这对意象的选取,进一步印证了关于此诗是爱情诗的推论,“我”对“你”的依恋恰似同鱼离不开水那般,自然而然却又不可替代。
  接下来: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这句核心的意象是镜子,此典故出于《孟子》。“你”像镜子一样爱“我”,意欲阐明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就必须从镜子入手,把握意象本身的特点。镜子中映出的是一模一样的自己,至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你”如爱自己一样爱“我”,还是“你”如“我”爱自己一样爱“我”,也是不明确的。诗人擅于营造出暧昧的氛围,并在句尾着一语气词“呢”,更是充分地体现出主人公的自得、自醉之感。古希腊的神话中,上帝劈开阴阳体,所以人们在尘世找寻爱情就是去寻找另一个自己的过程。镜子如同点睛之笔,把如同鱼水般不可分离的爱情更进一步地阐发成近乎重合的完美之恋。
  最后一句: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鱼化石作为意象出现在篇末,在铺垫了“我”的追求,描述了美丽的爱情之后,却事与愿违地点出,你我都远了这一残酷的事实。鱼化石的产生源于你我距离遥远之后,具有反转的特点,从流畅到静止的叙述使人无奈,然而,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读者领悟到巨大的反差之后,唯有一声叹息。
  全诗各个意象的组合符合逻辑,选取的又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词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并创造出一股干净、洗练的语流,尽显语言之美,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三、物极必反,探究爱与死的关系,追求深刻美
  《鱼化石》这首诗,具有多重的意蕴,可由表层含义推知爱情的主题,又可进一步升华为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如同对爱人不渝而炽烈的爱那般执著于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又可解读为,理想虽然没有实现,却以一种永恒的姿态定格在幻灭的那个瞬间,带有浓厚的沧桑悲凉之感。
  较前一种分析第一等解读为爱情亦是如此,鱼水之情的浓烈之爱、如影随形的绝配之恋,最终并没有欢喜的结局,还是难以逃脱命运的法网。不仅如此,还必须经历爱情死去的彻痛,最终只留下失去活力却存留永恒的石化了的躯壳轮廓。可是,谁又能否认,这也是一种永恒。正如烟花易冷,璀璨至极、绚烂至极的烟花只有瞬间的华彩,升空之后迎接它们的是恒久的晦暗与孤寂。
  爱情往往如此,如胶似漆的眷侣不见得白头偕老,是短暂挚烈又充满变数的。相比之下,死亡反而显得稳定且持续,成了永恒的代名词。爱情的有限源自生命的有限,爱情的魅力源自其巨大的不确定性,相对地,死亡的永恒源自非生命的永恒,死亡的魅力源自其持久的稳定性。鱼化石这一意象,暗用了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出古老的爱情誓言转变为现代科学术语的奇特现象,隐含了爱与死亡,以你我之爱的合二为一作为结局,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意象。卞之琳曾翻译过《爱与死》,对其创作此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诗逻辑缜密,章法严谨,按照爱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顺序,安排诗句,于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中埋藏深刻的智慧,越是深入剖析,就越为作者的思想深刻所折服。
  总之,本诗短小精悍,在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博古通今,是一篇经得起推敲、并值得深入探究的佳作。

标签:艺术美 内涵 思想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