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大纲 > 正文

十大陷阱理论 [中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研究]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我国的经济经过了30年的高速发展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笔者结合中国实际,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分析,提出跳出陷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7;F1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67-02
  一、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述
  2011年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称按照2011年世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验。
  而中等收入陷阱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一般为3000到6000美元)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二、我国的经济现状
  我国的人均GDP在2010年就已达到4277美元。而按照世行的标准,人均GDP3856美元~11905美元的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此时的人们应具有较高幸福感。但“月光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物质生活的完善程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这个“中等偏上收入”是不匹配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前阶段所累积的一系列问题爆发出来,加上面临的突出的结构性通货膨胀问题,原来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表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三、我国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因素
  1.政府规模过大。政府的规模表现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支出结构。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在2008年时甚至达到了33.8%,而这么庞大的支出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仅为3%,用于民生方面的很低,政府腐败、政府寻租问题也在不断涌现。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2010年,中国有1000万元流动资产的家庭有54万户,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0.1%,他们的总财富超过当年全国GDP的44%,因此在2010年全国有60%的人的平均收入达不到1200美元,他们处于温饱或贫困的阶段,。而且,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很低,带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社会现象。
  3.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基础教育的力度不够,我国的人均教育水平很低,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没有途径接受教育,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在2007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3.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1%,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本投入明显不足。在国民健康上,虽然有国家卫生局统一制定的《国民膳食指南》,但未形成强制规定。中国处于“金字塔”结构,即:底层民众数量众多、其他阶层数量较少,意味着我国目前中产阶层数量严重不足。
  4.人口红利的减少。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出生率下降,人口的增速明显放缓,社会进步带来的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疗设备的完善让死亡率大幅降低,这使得人口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劳动力减少。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到了2006年,这一比例就变为13.6%,以后,60岁以上人口的规模还将扩大,而年轻人口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深圳富士康16跳已经表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这一代人,他们并不愿意从事特别艰难的工作,因此,我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劳动成本将上升。
  5.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有着“制造工厂”之称的中国,因为一直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以极低的效率过度的消耗能源、资源,使得我国面临能源、资源枯竭的危机,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污染问题。
  四、我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与建议
  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结构固化。,因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就是努力提高社会的流动性。
  1.体制上,从物质基础设施建设转到市场法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社会;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保障城镇流动人口的各种福利。吴敬琏认为,当前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是一个过渡性的体制,这种体制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成长起来,成长为完善的、能够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也不排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
  2.政策上,政府首先应优化自身的体制,减少冗杂,完善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公平的原则制定政策,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向底层人民提供福利,增大他们向上层流动的机会,促进社会结构的更新,政府应侧重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注重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社会组织上,因为他们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而他们也有义务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社会的流动性,比如建设希望学校,捐赠教学物品,想更多的人提高就业的机会等等。
  4.文化共识上,整个社会的人都形成共识,努力提高社会的流动性。处在社会中的人们,应当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并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而努力。
  [1]蔡洪斌.社会流动性与中等收入陷阱[J].企业观察家,2011(03).
  [2]匡贤明、梅东海.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高端论坛.
  [3]姚树洁.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J].经济研究参考,2011(70).
  [4]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四大挑战[J].宏观经济,2012.02.
  王茂?(1990.01―)女,汉族,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经济。

标签:中国 陷阱 收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