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为北洋水师复仇:北洋水师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诺思 原名刘小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主业新闻。著作出版有《冬夜如香》散文随笔集等。有多篇作品获奖,其中《最后的潼关》入选2006年度中国随笔年选。现供职西安晚报。
  
   沉没了,却永不消逝
  
   1895年2月,寒风凛冽地横扫着太平洋的中国东海。中日甲午战争进入惨烈而悲壮的一幕――17日上午8时30,以“松岛”舰为首的日本联合舰队高悬军旗,从百尺崖起航,以单纵阵形,徐徐驶入大清帝国的山东威海港。
   10时30分,北洋海军10艘战舰,陆续降下中国旗,代之而起的是日本旗,曾经威风凛凛的刘公岛炮台也升起了日本旗。
   威震远东的清朝北洋舰队,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一百一十余年前,帝国政府谋划良久的一场富国图强运动轰轰烈烈地失败了。
   一百一十余年来,从东太平洋底不断传来惊天的呐喊和嘶杀声,海涛裹着血水奔涌,仿佛一万个被扼住喉管的人在竭力发出此起彼伏的声响。撕心裂肺的甲午之痛,一直传达到每个人的脚尖发梢,穿越40500个日日夜夜,直到今日今夜此时此刻。
   甲午海战次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的一周年,谭嗣同写下《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秋瑾女士写下“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诗句。
   诗人丘逢甲则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光绪皇帝则为在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邓世昌书写了如下祭辞:“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北洋水师复仇!”只要是有血性的中国人,这种念头已然从幼苗成长为葳葳蕤蕤的参天雨林了。
   只是时机问题。只是方式问题。
  
  两千三百字
  将中国的世道人心锁死了
  
   112年来,《马关条约》如沉重的巨锁,一直锁关着中国人的心扉。
   112年来,《马关条约》如神秘的砝码,一直笼罩着中国人眼目。
   按照历史的解说,1895的折冲尊俎的中日外交史的直接结果就是是年4月17日签署《中日马关条约》。波诡云谲的中日外交斗争以李鸿章低头和日本撤军为标志而告结。
   我是在112年后的一个暮春――2007年4月17日――的午夜,逐条逐字阅读了《马关条约》的。透过一个个方块字,我看到一双双血红的泪眼在闪烁,一张张扎挣的手臂在摇晃。
   这是112年历史留下的残损默片。这是一个思想蒸发很快、古怪念头容易出头的午夜。我突然感到惭愧:如我一样,今天有谁还能弄得清那个条约的真确面目,还能掂量得了那个条约的真确分量?还有谁去探究那个条约背后烟纲雾罩的意义?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两亿两是什么概念?咸丰年间(1850前后),当时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一个相当水准,也不过才岁入3000-4000万两。全国人民不吃不喝,得整整5年,才够偿还日本人的赔款呢。
  赔款加上举债,则相当于日本7年的财政收入!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签定以来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勒在中国脖子上的绳索中最致命的一勒。
   《马关条约》正文的全文,也就是2300余字。但它们字字若危壁峭岩,沉沉地耻辱地压在中国人身上,也如一架巨山,将中国这艘巨轮拖向沉沦的深海。且看其中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什么叫“永远让与日本”?
   凭什么“永远让与日本”?
   《马关条约》及20世纪的侵华战争,不光让中国在100年里经济上永劫难复,元气伤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人精神上痛彻心肺,一个宵小倭国蛮夷,也让天朝威风扫地,从此落下深深病根:东邻有虎,虎患无穷,夜难成寐。
   而日本,则借《马关条约》赔款,扩充军备,强壮国力,为40年后的全面侵华战争铺路筑桥。
  1936年一代文学大家郁达夫东渡日本,写下“却望云仙似蒋山,澄波如梦有明湾;逢人怕问前程驿,一水东航是马关”。
   112年后,历史露出了惊人相似的一面,中日关系作为扭转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枢机,逼迫我们做再一次的抉择。
  
  百转千回,大清的海军却永难登顶
  
   时光倒退回1866年。
   这一年,清廷批准了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的奏折,决定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海军的建立是大清帝国历经屈辱、衮衮诸公痛苦碰壁后做出的决定:有海防才有国防,有海安才有国安,有海权才有政权。
   这时发生了一件大事:
   1874年5月,日本借故派兵三千在台湾登陆,一来确认琉球为日本领土,更大企图则是吞并台湾,清廷派沈葆祯率舰前往台湾征剿,慑于清军威力,日军最终被迫撤离台湾。但此事一时引起朝廷恐慌:以日本这样从不被朝廷放在眼中的蛮荒小倭,仗着西洋枪炮,竟也敢打上帝国家门!朝廷中有识之士猛然醒悟,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1875年5月30日清廷诏令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建设南、北洋水师。清廷从国库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使用,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清廷采纳沈葆祯的建议,创设北洋一军,侯其羽翼丰满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
   确立优先建设北洋水师目标后,从1875年至1879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托总税务司Robert?Hart从英国Armstrong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用于守口,另又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由于Hart所购军舰质量低劣,李鸿章转向德国定购军舰。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清廷急令李鸿章购买铁甲舰,李鸿章派员赴欧,最后敲定在德国Vulkan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特谴派留学英、法学生监造,驻厂随同练习,期于船成学亦成。
   1881年9月、10月,巡洋舰“扬威”、“超勇”,蚊炮船“镇中”、“镇边”也从英国先后回国,北洋海军初具规模,李鸿章于是奏请以提督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福建水师在这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清廷下旨“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正式设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和李鸿章协办。同年,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济远”运回。1887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竣工,李鸿章下令邓世昌、叶祖?、林永升等出洋接带,并于1887年秋驾回国,至此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余艘,计5万余吨。
   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祯系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外甥,他督统的南洋水师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沈葆祯氏坚持“成一船即练一船之兵、配一船之官”,一面扩大马尾船厂规模,一面加紧制造战舰。马尾船厂在短短数年内成为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人才更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骨干中坚。至甲午战争爆发时,其实力仅次于北洋水师。
  
  百舌难辩,成因竟然是败因
  
   但是,北洋水师很快就覆灭了。
   失败之惨重、迅速、彻底,北洋水师悲壮的结局让人惊讶。按照历史已有的答案,甲午中日之战中国失利的原因,有无数种,譬如朝纲颓毁,吏治腐败;军纪松弛,军心涣散;训练不周,准备仓促;主帅无能,指挥失当……
   姑且按照中国人的成事观或者成事原则鉴照甲午之恨,我们发现,天时,地利,人和,都与中国人无缘。相反,许多因素纠葛成团,所谓的“怪圈”事实上也成为制约取胜的根本――
   中华帝国降至清季,如豪雨中之千年古宅,实在已经无法以修葺解决问题。从政权核心面看,随着晚清政治危机的日益加剧,君王与大臣,前者任用后者,后者却在消解前者的权威;后者听命前者,前者却无法消除对后者的不信任焦虑。
   金一南先生就曾以政权与军队关系的怪圈为例尖锐指出,朝廷经营军队,却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
   翻检官方的历史诠释和各种民间的“北洋水师英烈谱”时我们发现,制度缺陷与人品溃疡几乎是大清帝国无法自愈的绝症,“后派”“帝党”之争,锁国开放之辩,主要还是维护政权的不同路径选择而导致;洋务派主张以坚船利炮对付列强没有错,甚至建立和导致北洋水师覆灭的错误,都不该是某一个人例如西太后或者是某几个大公的专利。最最不幸的应该是,国是的决策、执行与制度的保障、监管之间出现严重错位。
   矛盾深深渗透到全军。在副将、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许多人心有旁骛(经商牟利,克扣军费,中饱私囊,嫖娼吸毒)因为利益互相掣肘、拆台的事常有有发生。
   龃龉甚至也反映在同一艘舰船上的提督、管带等官员身上,不少人排斥异己,追利逐权,营私舞弊,各怀贰心,上行下效,遂导致士兵斗志松懈,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而大量大副,二副,三副,炮弁,水手,管旗,鱼雷头目,升火,管舱,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舵工等等下级兵士,成了名副其实的“炮灰”。
   彼此之间怪异地相生相克,直接地决定了悲剧的最终结果。
   长久以来,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很少有人提到,100多年前的中日之战,是一个腐而将朽的封建帝国与一个准现代国家的较量。仅举一例,现代国际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情报先行。从现有材料看,甲午大战前后,日军花费大量精力,布置了庞大的情报队伍,在全中国尤其是清军布防区、军事要塞布控间谍,甚至买通李鸿章的外甥、时任军械局书办的刘芬,刺探到大量要害情报。毫不夸张地说,甲午之战悲惨结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清军不懂现代化战争某种意义就是情报战争。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人叫“宗方小太郎”(1864~1923年)的日本人,他是日本海军省的著名间谍。光绪十年先后在京、汉等地开药铺,遂得以出没各地刺探军事、经济情报。1890年协助荒尾精在上海设立“日清贸易研究所”的间谍机构。1896年2月,在武 汉接办《汉报》。戊戌中积极支持康、梁,后又协助协梁启超出逃。1923年死于上海。
   日本陆军大将本庄繁曾评价宗方小太郎在甲午战争的作用时说:“日清战争之时,他密行威海卫军港,详细侦察敌情,对君国做出极大贡献。”宗方小太郎战后被召回日本,受到了天皇的召见。
   天欲亡清国,清国盍不亡!
   此时,世界工业化的文明曙光已经照亮了地平线,法国的卢米埃尔在巴黎使用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拆墙》等影片,标志电影时代正式开始,荷兰的洛伦兹发表电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公式;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英国的卡姆朗利用沼气照明;意大利人马可尼、俄国人波波夫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试验……在中国,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一月后,康有为等人联合十八省的应试举人1300多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
  
  百无禁忌
  必须斩断岛居者的“上岸”情结
  
   如同一只浮游于海洋却必须海陆两栖才能苟延生存的巨型海怪,晚近以降,这只海怪蠢蠢蠕动,频频探首,虽多次遭遇迎头一击,但它依然嗷嗷怪叫着,时刻寻找上岸的机会。这只怪兽就是日本。
   我们已经找到了政治、社会等等原因,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找到的所谓经济竞雄或能源角力原因,但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就意味着扩张?
   75年前,美国人威廉?房龙在他著名的《地理》“日本”章节中,第一句话是“以牺牲邻居为代价开始征服世界”。房龙在文章中认为,日本列岛一直笼罩在强烈地震的威胁中,他还暗示,当这个岛国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时,能源匮乏而导致的扩张是必然的:一个踞伏在剧烈火山和强地震蕴藏的海中孤岛上的民族,一个时刻笼罩在海洋灾难(海啸等)恐惧中、孤悬怒海中心的民族,它唯一的选择可能是“去岛”和“上岸”,这样的选择将是和延续生命同等重要的。
   晚近110年来,日本这头怪兽的上岸“情结”将与日俱增,如今更是根深叶茂。
   而位于东亚大陆的广袤、古老、丰饶和最易达致的中国成了不二选择目标。
  ――日本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乃至东亚大陆的心腹大患和头号夙敌。
   中国是个拥有2.1万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陆大国,陆深海阔。按照一种说法,世界第一支海军就诞生在中国的隋唐时期,那时的朝廷拥有一支包括“斗舰”、“走轲”、“艨艟”、“海鹘”等各型战舰的庞大海军。公元663年,大唐海军与日军在今朝鲜白江口发生激战,最终唐军完胜,致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俘获,“海水尽赤”。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军建设达到了颠峰,此时的中国海军无论是舰船吨位或是战斗力都远远超在世界各国之前。但此后明清数代皇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消极防御政策,从此中国的海军建设陷入了停滞、倒退的深渊,中国海上再无一刻太平。
   许多有识之士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安顿”好了日本就“安顿”好了中国海防,处理好了中日关系就处理好了国防安全。
   但是,中日关系的症结绝非一庙(靖国神社)一书(历史教科书)一岛(钓鱼岛)那么简单,试想,两个埋藏着仇恨富矿的民族的和解能那么简单?一个饱受屈辱、满腹委屈的民族能够以礼仪方式与对方握手言欢么?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羸疲、遭受邪气侵袭就要凝滞疼痛,解决的办法只有行气化瘀,甲午百年,中国人积郁成疾,疾患日沉,谁来化瘀行气?一个心胸狭隘、使气任性、容不得任何邻居存活的邻居,岂肯甘心卧榻之侧有人酣睡?
   站在今天看,为北洋水师复仇可选择的方式似乎很多,战争无疑并不是最佳选择。也许,为北洋水师复仇的最高境界就是强国富民,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所谓不“兵”(不用军事手段)而以“气”(大国浩气,百邪难侵)服敌,套用一句时髦的外交套话,“凭着现代人的智慧,我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但是,脱离了“充分备战”话题,复仇显然只是妄想。
   让日本沉没在深深的太平洋底,这是中国人的梦想、渴望、呼唤和不懈实践。
   我愿意重复一千遍地告诫国人,无论如何,战争无疑是最可能的选择之一:这就是我们必须拥有强大到足以令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海军威慑力量,必须拥有只要外敌胆敢入侵便可灭顶反制、抵达日本列岛、彻底摧毁犯敌的强大海空军力量。
   非如此,即空谈。

标签:北洋 水师 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