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对于高考改革

时间:2017-04-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对当前高考改革的几点忧虑与认识

"txt">● 福建师范大学 黄光扬

高考改革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社会发展,近两年来国家教育部进一步加大了高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力度,迈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前进步伐。笔者作为长期关心与研究考试改革的业内人士,在感受到新一轮高考改革“咚咚”作响的前进步伐声所带来的兴奋之余,却也对当前高考改革带有几分忧虑,因此有感而发,谈几

点认识。

一、高考改革有了宏观方面的“指导思想”,却没有具体操作上的“注意事项”

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考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这一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和试点过程中,仅有原则性的指导思想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应当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注意与防范一些容易出偏的典型问题。比如,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是否加重学生的

学习负担;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会不会搅乱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高考改革方案是否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相脱离;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是否有比较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检验等问题。实际上,在当前高考改革的某些重要环节上,如高考科目组设置改革上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除了要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外,还须加上“几个不要”的注意事项,至少是不要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人为地给中学教师增加过大的压力;不要给中学正常的教学添乱;不要脱离中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实际;不要在高考改革上急功近利、冒冒失失等几个注意事项。

二、高考改革既要有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勇气,又要有实事求事和讲科学的态度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既有明显的政策性,又有很强的科学性。为了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关决策者和改革者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又要有实事求是、讲究科学的态度。然而,新一轮高考改革在有些方面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科学的态度,显得有些主观、草率,甚至个别地方还有长官意志和好高鹜远之嫌。比如“综合能力考试”,一方面国内外对“综合能力”的概念、内涵、测量方法的研究还很缺乏,认识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

“综合能力考试”仅仅从部分保送生这一极其特殊的群体做试点后,还不能说明更多问题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加以推广。2001年综合科目测试文件中把“文科小综合”和“理科小综合”定为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与此同时,包含六门课程的“文理大综合”试卷的满分值才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之,在这次高考改革过程中确有一些地方让人感觉到缺乏科学和慎重的态度。

三、用“3+综合”取代“3+X”将有悖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良好初衷

回顾高考科目组设置改革历程,从最早的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到后来的文理科实行各自的“3+2”方案,其改革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减轻高考学生的负担;二是强化专业性向考试,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考生,使达标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分开和互补。而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了“3+X”科目组设置方案是出于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把中学生所学的九门主要文化课都开考,以利中学教学,同时减轻考生的学习与考试负

担;三是给考生表现个性与能力倾向的机会,有相对自主的选择考试科目的机会;四是给高校一些自主权,提出选考科目,以便高校更好地选拔具有专业性向的优秀新生。应该讲,这些改革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从近年来的“3+X”试点以及2001年的“综合科目”改革实验趋势来看,似乎有用“3+综合”替代“3+X”的倾向。笔者以为这是不妥的,否则会使高考改革背离良好的初

衷,其理由是:

(1)“3+综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方面的负担。如果这里的“综合”是“文理大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和地理六科综合,学生实际上就要考九门课程。虽然有些科目列入考试的内容比起单科考试的内容要少,但由于高考的激烈竞争,学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这样,由于复习面大,因此考生在考“综合科目”时,困难与心理压力增大。

即使是“小综合”,这些问题和现象依然存在。如果是这样的改革取向,倒不如过去的“3+2”科目组方案来得好。

(2)综合能力是重要的能力,应当在教学过程和命题过程中加以适当重视,但“综合科目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关文件上认为,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但笔者认为,由于受基础教育文化科目内容、命题取材空间与命题能力测试不够有效的局限,命题也多是拼盘式的。而拼盘式的考试既不利于甄别考生,也不利于引导教学。因此,设置“综合科目”考试的必要性有待重新审视与论证,更不用说要用“3+综合”来取代“3+X”。

(3)“综合科目考试”不利于中学正常的课堂教学,给中学教师增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把综合科目命题退守到以学科内的综合为主,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那么,更为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分科考试,在学科内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这样可以促进中学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综合能力,在对本学科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之后,还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同相关学科、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教育、科学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习,这才是符

合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如果硬是搞“综合科目考试”,无论是“大综合”还是“小综合”,不仅我们的中学教师不能胜任,而且在评阅试卷、分析试卷、评价教学等方面也不便于操作。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多是“全科式”或“半全科式”的教师,其知识结构成“T”字型,而我国的中学教师基本上是单科型教师。因此,近两年来“综合科目考试”中的许多试题,凭高中课任教师个人能力是无法给出完整地解答,因此,过份夸大综合科目考试的作用是不利于中学正常的教学和扎扎实实地推进教育改革的。

(4)用“3+综合”取代“3+X”是不利于高校选拔新生的。据称“综合科目”是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在一张试卷中用120分钟或150分钟的时间同时考查3门甚至6门课程内容,这对有关科目内容的考查深度及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这对高校选拔具有专业性向和学科潜能的优秀考生是不够有效的。实际上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中学的课程门数较

少,一些课程如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习内容由几册教材来反映,而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国家,他们的高中课程内容分得较细,门

对于高考改革

数多的可达四五十门。这样算来,我国高中的一门课程如物理学,可能就相当于其他国家中学开设的几门课程或几个考试科目。这说明,我国高中有些科目的内容综合性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单科考试,有时就相当于国外由几门课程形成的综合科目考试。因此,综合科目考试不可盲目搬用国外的模式。如果用“3+综合”取代“3+X”,不符合“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提高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第一,在新一轮的高考科目组设置改革中,不能用“3+综合”取代“3+X”,“综合科目”充其量只能做为选考科目“X”中的一项;考生是否要选考“综合科目”,应该由高校来确定。第二,做为高考内容改革及其导向来讲,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考查“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基于本学科内容,强调综合应用与创新并在高考命题中逐步加大测试的比重。第三,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责无旁贷。而高考作为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需要在考试内容方面对此作适当的而不是过分的要求,以利于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但切莫脱离实际太超前。

四、高考改革试点有了国家批准的“试验田”,但耕耘“试验田”不能像种植“自留地”那样缺乏全局的观念

每次重大的高考改革举措在全面推广之前,一般都经过试点后再做安排。这是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然而,令人感到有点失望的是,有个别省市作为国家高考改革的“试验田”,长期以来却如同种植“自留地”那样缺乏全局观念。一方面,其改革方案的论证不够充分,地方的专家组和全国的专家组缺少适当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缺少有力的、一贯的指导和调控,致使一些高考改革试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推广前景较差。笔者以为,国家要加强管理,包括对改革方案的论证和试点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不能放任自流。今后的国家高考改革试点,在其试验之前,原则上应当组织多方面的专家先论证、后施工,提高高考改革试验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责任编辑 付一静)

篇二: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ss="txt">白米中学 徐 良

2014. 09. 25

作为一名参加过高考,现在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当前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利与弊感受是最深的,现在就谈谈我对这方面的感受和建议。

首先,当前高考制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前全国一张试卷,一年进行一次考试;一个全省统一的高考成绩排名;一个考生在这次考试中只能一个志愿等级填报一个学校且一个专业;高校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少一分也不行;一个学生只能收到一张高校录取通知书。这种制度只能适用于我国以前非常缺少人才,且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与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安排的情况下。现在,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再也不统一安排工作和就业了,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少数专业例外),以前的高考制度就不适应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其次在当前高考制度下的社会现状:1.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中小学毕业生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城镇家庭的孩子只有读到大学毕业,才有可能找到一碗饭吃;于是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初中(有的从小学)开始就只看成绩和分数或排名,家长对学校、班级和教师的评价也只看的高考成绩。这样就出现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在同龄孩子的前面,自愿出钱从小学或初中开始为孩子请家教,或将孩子送进补习班,进行文化补习,到了高中就一切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中心,只要成绩好,其它一概不管;因此,即使自己的孩子有其它特长也要强迫孩子学习,不让其发展特长。这就是当前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思想品德素质差的原因之一。2.同样的原因,社会整体对本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 1

价就看学校每年是否有学生考上名校、或在本地区高考排名是否在前面,有名校学生或有高考状元、或一本人数或600分以人数占优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就往这样的学校挤。于是就出现了择校生和高价择校生;这也是为什么所谓高中名校收费越高,反而择校生越多的原因。3是因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只看高考成绩,造成了地方党政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也以高考为主,于是教育部门对高中的评价也只看高考业绩,为了考出好业绩,每年都要给本地区各个高中下达各类高考指标,如本科应完成多少、一本要完成多少、名校要完成多少等,这些指标通常在市一级直接下达到各学校的各个年级,每年到9月或10月,还要招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表彰高考先进集体和个人,同时部署下年高考工作。 第三,在上述社会现状下的高级中学教育现状:1是社会、学生及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只看高考成绩,于是各类高级中学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老师们有饭碗,学校首先从招生工作入手,为了招到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苗子生和优质生源,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招生宣传,有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所谓的奖学金进行高价买优秀初中毕业生入校就读,同时对其他学校进行不同程度的诋毁。这样,通常一个初中毕业生,可同时收到多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从而形成了每年各高中间的招生大战。2是各个高级中学为了高考出成绩,学生一入学,首先就组建各种特殊班级,如组建奥赛班和培优班、高一不到一个学期就进行文理分科,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就给每个班级和科任教师下达了各类高考指标,这些指标通常都比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高许多。3.学校为了高考,对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和课程进行严格的规定和安排,这种安排当然包括星期天在内,学生除了上课、吃饭外就没有时间自由活动了,同时学校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并对各个班级和老师的教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3是各个班级和老师为了 2

完成高考任务,通常都会要求学生在教材之外,统一购买与教材配套的资料与试卷二到三套。老师们每天上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且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经常抢占其它非高考科目的上课时间和学生的自习时间上课,于是学生就成了学习机器,不少学生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机。

4.由于高考中各科的总分不同,学校在内部对各个科目和老师的待遇也不同,如最受重视的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是其它高考科目,非高考科目就惨了,课时都不能按要求排列,工资收入当然也是按等级排列的。其结果是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成了废纸一张,教高考综合科目的老师则怨声载道,教非高考科目的老师更是没有工作兴趣。5是学校为了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到了寒假和暑假,都必须组织学生统一补课。这样的结果是上级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成了废纸,学生老师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了,且都累得要死。结果是:时间一长,学生常常要发泄心中的不快;于是许多学校经常会出现好学生做出出格的事。到了高三,老师与学生的负担当然会更重。高考结束后,学生感到解放了,于是有学生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高三是地狱”,考试结束后试卷、书本满天飞的乱象,老师们尽管要累倒了,但还是得再次重头开始--马上下乡招生! 第四、我得说一说当前的高校招生与教学现状:由于规定一个高考学生只能一个志愿等级只能报一个学校和一个专业,且一个考生只能收到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所以每年都会出现不少高分考生不能被录取;为此,不少考生家长在考生高考后就想方设法走后门。为此任何高校,不管教学质量如何,也不管是什么专业,更不管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就业,只要向教育部报了招生计划,就一定能招到学生,收到学生的学费,并能伸手向国家要钱。尤其是现在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总是以招生和单独考试的为名想方设法收学生的钱。

3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对高考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一是对考试方式和平分机制进行改革:1、对高考报名方式改变,考生报名时不以学校为单位报名,所有要参加高考的考生都以社会人身份到当地县级招生机构报名,并在报名时不得填写高中就读学校名称,且报名时间应在现行报名时间的基础上提前一年进行。2、是对考试方式进行改变,现行考试主要以分数计,而且各科的分数不同,然后以计算总分为平价标准,非高考科目完全没有涉及。建议改为以文化水平能力的等级制为评价标准,具体就是现行文理分科考试不变,但高中教学大刚中的各科都要进行水平能力考试,具体就是所有要参加高考者都得提前一年报名,并参加两次或三考试,对最后高考选择理科的学生第一年要测试文科科目,最后选择文科的学生第一年要测试理科科目,且第一年参加这种能力水平测试的考生与第二年参加能力水平测试的考生同场同试卷进行,即将学理科的高二考生与高三文科考生同场同试卷考试,即将学文科的高二考生与高三理科考生同场同试卷考试。且将现行的综合科中的各科分开考试。3、对考试平分机制进行改变,具体就是改计分制为等级制,高中所有科目单独一份试卷,试卷中各题还是每题多少分分别计分,但在计算机对考生各科成绩统计单科总分时,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90%及以上的考生成绩计为“A”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80%到89%的考生成绩计为“B”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70%到79%的考生成绩计为“C”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60%到69%的考生成绩计为“D”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50%到59%的考生成绩计为“E”等、不到各科试卷总分的50%的考生成绩计为“F”等。4、是部分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具体就是理科学生允许参加两次文科科目的考试(即相当于允许学生补考),而理科成绩只能以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准;同样,文科学生允许参加两次理科科目的考 4

试,而文科成绩只能以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准。5、对高考总成绩进行改变:关于高考最后成绩的汇总:建议以考生在高考中各科等级成绩作为考生的高考总成绩,如考生的语文为“A”、数学为“B”、英语为“D”、物理为“A”、化学为“B”、生物为“C”、政治为“E”、历史为“D”、地理为“E”,则他的高考总成绩为“ABDABCEDE”,没有必要进行再汇总。

二是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毕业制度进行改革,并建立高中学生毕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具备高校新生录取资格证书制度:1、是设立高中学生毕业资格制度。高级中学学生只有参加高考,并且所有科目考试成绩都获得了“F”级以上,才具备了高中毕业证书资格,才能发给高中毕业证书。2、是建立高校新生入学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就是理科考生的文科成绩都在“F”级以上,理科成绩都在“E”级以上,具备了“高职高专”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D”级以上,具备了“三批本科”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C”级以上,具备了“二批本科”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B”级以上,具备了“一批本科”入学资格。同样,对文科考生的理科成绩都在“F”级以上,文科成绩都在“E”级以上,具备了“高职高专”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D”级以上,具备了“三批本科”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C”级以上,具备了“二批本科”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B”级以上,具备了“一批本科”入学资格。

三是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考生与学校双向选择机制。1、取消第二志愿,一个考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在他所具备的高校录取资格范围内,同一批次的学校,考生可以同时填报N所学校,且所有志愿都是第一志愿,计算机应同时向所有学校投出电子档案。2、建立预录和面试制度。高校根据计算机投出的电 5

篇三:关于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txt">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2015 年 5 月 2日 专业班级: 心理学院 题 目: 学 院: 高考改革态度 教育学部

高考改革态度调查报告

高考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意味着改变一生的一次重大转机,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重视高考。不仅仅因为高考是对数年学业成绩的总结,更因为高考承载了考生对未来的梦想与规划。所以高考一直是我国的教育热点问题。但是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引起了社会不同层级的反映,于是针对社会各个层级对于高考改革的不同态度,采用访谈的形式展开此次调查,采访不同年级高中生和不同年级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等。获得调查样本总共100份,有效采访记录92份。

一、调查计划

调查方法及内容:访谈并讨论三个问题。

问题一:怎样看待文理不分科?

问题二: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是不是公平? 问题三:“两根据、一参考”真的能减轻学生的应

试压力吗?

调查地点:不定

样本数量:100人

接受访谈人结构:

年级结构:高一占20%,高二占30%,高三占50% 性别结构:男生与女生各占50%

职务结构:学生占60%,学生家长、学校老师、领导等占4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怎样看待文理不分科

以往高中阶段一般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之后进行分科,分科后,文科生便不再学习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生不再学政治、历史和地理。

赞成新改革的占,普遍认为以往的文理分科导致学生严重偏科,降低了综合素质,思维狭窄,没有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希望取消文理分科。高三在校生认为文理分家事实上严重影响结题思路,理性与感性分道扬镳的思维模式不能全面理解问题,结题没有创新,总是继承延续前人总结的方法。目的也只是为了答案,几乎很少考虑问题本身的价值所在。家长认为文理不分科不仅让孩子了解更多,还为以后的就业拓宽发展空间。高三班主任觉得虽然老师学生家长都会增大压力,但一时的辛苦却能受用终身,提倡文理不分科。大二学生认为文理分科的结果严重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发展,尤其体现在上公共课和社团问题处理上。高校老师认为基础知识面不宽广并不利于以后专业学习的定位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其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高三以上层级的多与高三在校生。主要观点在于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不赞同新政策的占,认为学生将面临着9科以上的学习任务,不分科时的6门功课学习,已经让学生心身俱疲,再增加3门,不论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让学生轻松地接受,事实上,不能真正消化的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三学生认为分科能减轻学习压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专业选择提供捷径。家长担心学生身体体质跟不上,影响知识接受效果,还担心心理承受能力。高三班主任老师担心学习的知识不系统,学的东西多却都只是了解皮毛,实用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的明确性与指向性,思维模式混乱不稳定。大二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利于研究,许多知识还需要重新强化学习。高校老师认为越早培养方向意识越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研究。主要观点在于建立发展捷径,减轻学习压力。

(二)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是不是公平

新的高考改革提出将有更多的省份使用“全国卷”,对此,广泛的声音认为不公平。大多数观点认为,“全国卷”应用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而经济发展快速稳定的省份实行自省出题这样的模式比较好。首先,“全国卷”比地方卷简单,经济发展不快的地区相应的教育质量并不很高,两地学生在所受教育基准上就不平等。同时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众多高分考生之间,并不能明确的体现出能力上的

显著差异。给考生和高校都带来困扰。考生的各门成绩都很高,使考生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的优势能力,甚至很难发现自己的潜能,因高分迷失方向。同时高校在招生时不能选中真正具有专业潜力的学生。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应用“全国卷”是对学生真实能力浪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更是在高考大军中不占优势,上到大学之后还可能因为成绩不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13人不支持更多省份使用“全国卷”。

也有少数赞同这种新的改革政策,认为“全国卷”有助于减少分省命题产生的巨大成本,消除“个性风格”,建立统一的衡量、评价标准。

(三)“两根据、一参考”真的能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吗

“两根据”指语数外三科成绩和学业等级考试成绩,“一参考”指综合素质评价。

对于这一政策的提出,访谈过程中各受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赞同的观点认为从原来要么文科、要么理科的固定选择到到改革后的文理随便选或者同时报的兼顾模式,实际上是为考生增加选择机会,有利于考生扬长避短,有效的控制考生的应试压力。

不赞同的声音认为这样一来反而使学生考虑更多内容,选择太多,心思都放在选择上,就没有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而且对于“一参考”的反对声认为这样的参考不透明,没有标准,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事实上根本不可考。

三、总结与建议

这次的调查访谈,虽然选取样本基数并不大,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大家对于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基本态度。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保持中立态度的占多数,不肯定的稍大于肯定的人数。

中立态度的受访者既看到改革中的优点,也意识到改革中存在的不合理。以大二学生为例来说,他们认为大学中很多的逃课厌学状态归根到底高中欠下的债。都说到了大学,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锻炼能力,其实是高中时没定好目标。因循守旧的应试政策强迫学生学习,学生除了分数,实际上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也启动不了自己潜在的能力。对于有特长的考生,加分或者考试应该明确公正透明,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能完全

摒除抑制。加分要有依据,考试要有制度。没有原则,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改革实际上起不到任何有用的价值,换汤不换药还不如不换,要改革就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另外,观念较为守旧的认为改革的风险大于改革可能创收的利益,所以更倾向于保持原有的高考模式制度。在与家长的访谈中,对于英语即将退出高考,而语文的分值增加的问题尤其令他们反对,可以说是抵抗。虽然这个问题并没有被列在访谈计划中。我们了解到家长认为世界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应用性原本就很广,将来还会更广,将来的社会发展对于语言的要求只能是会的越多越好,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应用性不会低于汉语。现在的学生本来就排斥学习英语,一旦英语退出高考,原来强制的学习动力都没有了,孩子更不会重视英语,将来用的时候就出现资源枯竭现象,实在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而语文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陶冶个人情趣品质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用,而社会也不会需要所有的人才都做文学工作者。所以家长们强烈反对这项内容。我的观点是和家长们相反的。并不是像家长认为的那样将来一片灰暗,我觉得英语退出实际上是打开了知识接受的囚笼,学生学习英语不会再无目的的死记硬背,考完就忘,而是可以喜欢什么学什么,能学什么学什么,兴趣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而语文,实际上是家长仅仅看到了课本上的诗词文章就断下结论,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生学习语文是由表及里慢慢渗透的,不是像数理化或者技术那样应用明显,然而语文的能量一旦影响到个人,就不仅仅是哪一方面受益,而是整个人,整个集体,它是一种能量,就像是佛洛依德的力比多一样,能量的积累和丰裕才是创造文化的基础动力。

通过这次访谈调查,在总结整理了大家的态度观点以后,我自己对于高考改革政策的看法也和刚开始了解的时候有了不一样的发展。首先,我赞同高考改革,并对相关政策内容投80%的赞同票。就不分科问题来说,我是赞同的。社会发展太快,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学业上的,生活中,工作中,人情世故,机械管理等等方面,单凭理性或感性的思考方式很容易失败。等到了需要的时候在培养自己不够的另一半能力就显得有点儿晚,虽然只要愿意学习,什么时候来得及,但问题来了不能等,必须解决。无论是从自我实现的角度还

标签:高考 改革 高考改革网 高考语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