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改革 > 正文

高考改革后高中课怎么上

时间:2017-04-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高考改革形式下学校选修模块课程开设

s="txt">当涂一中 肖仁宗

一. 选修课的春天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和反复实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更新,更多的是包括学生、教师、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这其中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与践行,使得选修课的教学异彩纷呈。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大幕拉开序幕,教育部随即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学生学完必修内容参加合格性考试后,学校要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在评价内容部分,也明确指出学业水平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这些文件的出台不是仅仅停留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多么重要,而是给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合适的名分,是份实实在在的干货,为广大语文教师指明方向、鼓足动力。

二. 选修课的窘境

高中语文选修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合格健康的公民而设置的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它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让学生在必修的共同基础上通过多样的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大规模开设选修课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但也正如顾之川先生说:“选修课的开设是最大的亮点,选修课的实践成为最大的难点。”

确实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令人尴尬。选修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选修课的价值没有能够彰显,选修课成了晚宴后下饭的小菜,没有正式列入菜单。爱,却难有真心付出,长此以往,选修课真的伤不起。究其原因,选修课主要面临着以下一些现实难题。

困难之一:课程量大,课时不够。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各选修模块教学都是36个学时,但就实际情况看,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开设一门选修课是不大切合实际的。每趟列车就像“动车组”,无法从容地欣赏窗外的千山万水和万紫千红。困难之二:备课量大,教师负担比较重。对于老师来说,选修课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不是抓住一本教参、两本资料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重新学习,熟悉教材,开发教材,积累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总之,备课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给教师备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困难之三:长期学习一门选修课,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某种程度上,选修课是把必修的

一个专题章节的内容拓展开来,变成一门完整的课程。于是教学中就不得不面对学生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所必然带来的厌倦、懈怠和疲软。唐诗宋词是好东西,可是天天吃,学生不免会倒胃口;《史记》是好东西,读一两篇学生兴味盎然,可作为课程来学就会遇到新的矛盾和困难。仅仅凭着学科天然的吸引力和学生自发的兴趣是很难将选修课进行到底的。这方面老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困难之四:难易度的把握和怎样评价的问题。教师最大的困惑是进入选修课后对学科难易度的感觉丧失了。教浅了,怕学生吃不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科评价的风险增大;教

高考改革后高中课怎么上

深了,怕学生吃不了,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成本,最终也无法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这种对学科教学难易的失控与未来这门选修课评价方式的不确定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老师们对选修课教学的焦虑,导致教学中求深求难、逐点过关等应试倾向,从而背离了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困难之五:教师自身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最后和最佳裁决者。因为教师是改革理论的执行者,教师的实践活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毫无疑问,新“课标”的实施,选修课的开设,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不是单纯看他必修课上得如何,而要看他能否上好选修课,并且能上几个选修课。以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状况而言,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只是少数人。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急功近利,我的眼中只有你-高考,教师的选择的目光首先关注的一些核心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是考纲规定的,必须教。与高考考纲考点有直接关

联的课程青睐有加。高中语文的人教版选修教材共有十六本,以考定教,考什么教什么,脱离了选修的初衷。选修课的选择脱离不了高考指挥棒,这样就脱离了选修课的开设的初心,选修课上成必修课也就见怪不怪,不足为奇了。其次,教学教研上的惰性。没有把选修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放在心上,必修教材到高二上就基本结束,学业水平考试对大都数学校而言,当成负担,甚至累赘。搞高考复习又觉得过早,怕人诟病,那么选修课正好填补了这段时间的空白。教学思想的懒惰,学识上的短板,认识上的近视,氛围上的弱化,教学上的便利等等,把选修课基本上上成必修课,满堂灌,或者上成高考练习课,成为高考的附庸、陪练。至于像把选修课上成大学里的专题讲座也非常少,哪有这般心思来研究。放眼扫描现在的县级及以下的学校的选修课教学现状,有点类似诸侯割据,我的地盘我做主。学业水平考试成了鸡肋,考完立仍;选修课,成了痒痒挠,痒时挠挠;考纲,才是师生心中的男神女神。

三.选修课的跋涉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侧重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需要着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既然是选修,那么该如何选,又如何修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新课标的精神,也要号准高考改革的脉搏。我们备课组和工作室同事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一些基本共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

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 “选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怎么选?总的设想是:尊重实际,量力而行;面对高考,考虑兴趣;衔接高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研究学情:我们的学生现阶段语文素养到底怎样?他们的语文薄弱的环节到底是什么?中考语文成绩着实喜人,但中考与高考的要求有天壤之别。高一学期结束,通过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几个部分的学习。学生对那些模块有兴趣,对那些模块感觉薄弱,应该心中也大致有底。工作室进行了问卷调查,五个系列的选修内容及教材篇目提供给学生。根据问卷,进行分析、遴选。尊重个性爱好,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终研究确定我们选修的课程。

研究师情:我们的教师的语文素养到底如何?在那些方面有专长?那么多的选修教材,就是通读一遍,做到的教师不知道有多少,有的选修教材我根本就没有涉猎,很是惭愧。同时由于个人积累的不同,强弱有别,各有所长。为了解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也开会讨论,畅所欲言,敞开心扉。明确各位老师主要选修的方向,大致进行分工,每个专项保证有两位教师。正如韩愈所说,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五个指头有长短,但握紧了就是拳头。其次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重视教师的培训。选修课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学术化特色,对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特别重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学校培训和个人的自我学习。一门课要驾御得得心应手,总要教一两轮下来才能“焐熟”,别的不说,课程资源就必须慢慢积累。上《〈史记〉选读》时,我们给每个授课老师配置了韩兆琦的《史记(评注本)》、杨燕起等人翻译的《白话史记》,还有《〈史记〉通论》等,学习了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经典著作,以完善教师的学科知识背景;还收集了秦汉战争挂图、《百家讲坛:王立群说〈史记〉》等图象影视资料,积累

篇二: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

t">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年秋季,北京市、湖南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10年秋季,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对高考制度也正在进行着相应的配套改革。

详见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改革进程表

批次(开始课改时间) 省份 高一 高二 高三 第一批省份(2004) 山东 新 新 新 广东 新 新 新 海南 新 新 新 宁夏 新 新 新

第二批省份(2005) 江苏 新 新 新

第三批省份(2006) 辽宁 新 新 新 天津 新 新 新 安徽 新 新 新 浙江 新 新 新 福建 新 新 新

第四批省份(2007) 黑龙江 新 新 新 吉林 新 新 新 北京 新 新 新 湖南 新 新 新 陕西 新 新 新

第五批省份(2008) 河南 新 新 新 新疆 新 新 新 山西 新 新 新 江西 新 新 新

第六批省份(2009) 河北 新 新 湖北 新 新 内蒙古 新 新 云南 新 新

第七批省份(2010) 其余各省 新

2007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4省区迎来第一次新高考, 2008年江苏也加入这一行列,

2009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也随之进入新高考序列。

.问:2013年全国进入“新高考”?

答:是的。2010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就意味着到2013年,全国大陆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

04年有4套

05年有3套全国一〉全国二〉全国三 06年以后都是两套

2005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安徽 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

全国卷Ⅲ:四川、陕西、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辽宁 江苏 浙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重庆 江西 山东 (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6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海南、广西

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贵州、云南、新疆、宁夏、甘肃、内蒙

福建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西省 安徽省 浙江省(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陕西省(其中语文、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7年:

全国卷Ⅰ: 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 吉林 黑龙江 云南 贵州 新疆 青海 甘肃 内蒙 西藏 湖南 湖北 浙江 安徽 福建 辽宁(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陕西省(其中语文、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2008年:

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辽宁、山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注:英语考卷划分有所不同,有交叉

2009年:

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全国卷Ⅱ:新疆、贵州、甘肃、吉林、黑龙江、西藏、内蒙、云南、青海 湖北 陕西 湖南 福建 辽宁 江西 (其中理综、文综使用全国I卷) 注:英语考卷划分有所不同,有交叉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教育发达省市均为自主命题,东部中部其它省份使用全国1卷(或文理综用全国1卷),大部分西部省份使用全国2卷.

2010年全国31省市高考试卷种类概览 一、新课标地区

全国新课标卷:黑龙江、吉林、宁夏、(课表全国卷)海南。 山东、广东、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安徽、北京、 陕西、湖南。 二、原大纲地区

全国Ⅰ:河南、河北(英语全国大纲2卷)、广西、山西。 全国Ⅱ:云南、贵州、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 重庆、四川、湖北、江西(文综、理综。全国1卷)。 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 四、自主命题17省市

篇三: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xt">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1. 把握新高考方案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实施新高考方案,实现学校课程统筹,实质在于形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在这方面,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立足学生发展,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2)坚持现代课程观,正确处理课程综合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生夯实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3)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2. 建立和完善学校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新高考方案出台后,学校面临在学科方向分类与水平分层(按学生发展水平分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参照考试科目的分类分层。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施起来困难大,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针对改革,学校对立体课程体系的建构基本思路。多样性的课程可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和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高考学科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高考政策,分为学业水平层和高考水平层两个层级,以适应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和参加高考的需求。

3.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是新高考方案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我们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发展呢?我认为,目前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有:(1) 在对学生的基本状

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发展需求及高考选考学科选择意向的调查。(2) 构建由“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三个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其中,“人生生涯规划”即人生发展规划,包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让学生学会做人;“职业生涯规划”即专业方向规划,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生存;“高中三年学业规划”,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3)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包括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基地、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以及项目研究等。

4.完善学校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方面的内容。关于如何确定观测点以及如何形成简明有效、操作性强的测评方法,学校都没有一个明确在操作办法。

标签:高考 高中 改革 高考改革后高中教学 高中高考历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