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平局前街小学 李伟平: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歌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人物名片   李伟平,1966年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常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常州市首批名教师工作室优秀领衔人。1994年起任常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2003年起任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从学科本质属性入手投身语文教学改革,针对每一个历史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方向。他总是敏锐地作出判断,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在积极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他撰写的近百篇论文多次获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同时参与了《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等8本专著的编写。近年来,在“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理念引领下,他逐步确立了“生命语文”的教育主张,初步形成了“真实开放、结构灵动、充满成长气息”的语文教学风格,并编写了《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等专著。
   李伟平的语文教育思想由三个问题构成严整的逻辑体系:其一,语文是什么,它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其二,语文教学是什么,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其三,语文育人何以可能,它的途径和基础在哪里?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环环扣紧,既是鞭辟入里的剖析,又是诗意盎然的诠释。
  语文是什么?这是最为本原的问题,这是被问过无数次的最为古老的问题,不同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说。寻根究源是为了回到原点,只有回到原点,才能更好地反思与观照;只有循名责实,才能有切实而独到的见解,进而有新的出发。李伟平将语文表述为“学生诗性生命的成长”,将语文课堂演绎为叶澜教授所倡导的生命课堂。这是对语文“工具”论的超越,是对语文课堂“有效”论的超越。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是内在精神思想与外在文字符号的统一。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语言也是个体生命成熟的标志。因此,语文要有生命的律动,语文要有心灵的解放,语文要有思想的放飞――语文是“对现实时空的超越”,是“自由舒展想象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审美意象的王国”。语文因此而有诗意,它是美好未来的期盼,它是生命成长的欢歌。
  语文的独特魅力在哪里?这提示我们为什么需要语文,怎样让学生喜欢语文。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即在于能否以其独到的魅力吸引学生。生命哲学的奠基人狄尔泰将人类文化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种类型。他指出,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对象,人文科学以精神世界为对象。自然科学通过对事物外在因果关系的认识,以把握固定不变的自然规律;人文科学通过人的内心体验或精神诠释,以领悟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因此,学校教育中,理科以智力的挑战吸引人,文科则以心灵的创造打动人。
  语文教学是什么?这似乎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长期以来,莫衷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伟平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是:“为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这是很独到的诠释,也是很精辟的解释。非“语言”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特色,非“精神”不能构成语文教学的价值。倘无“同构”便是“割裂”,倘非“共生”便是“背离”。没有精神的语言是失却灵魂的话语,没有语言的精神是无所寄托的幻觉。“同构共生”是教学的辩证法,它使语文教学免于空泛和无聊,使语文教学成就生命的成长,在对立统一中,生生不息地生长、成就、转化、提升,生命形态与生命质量无休止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
  语文教学的独特价值在哪里?李伟平给出的回答是“文化的浸润功能”。教育的功能在于教化,教化的目的是使质朴的人成为雅致的人,使个体上升到类的水平。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是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所有的教育都旨在造就人的美好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成就人自身的生存价值。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诗意”是指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栖居”是指安身立命,“大地”是思想精神的寄托之所。海德格尔又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即语言是思想精神存在的家园。语文教学的核心无疑是语言的教学,语言的教学无疑要让学生的精神成长找到家园。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的特征,春风化雨是对教育者的赞扬,文化浸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
  李伟平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学科,其承担的文化浸润功能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他理想中的语文不是机械的“工具”,不是泛化的“人文”,也不是折中的“统一”;他理想中的语文,没有冰冷的证明,没有枯燥的说教;他认为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积淀着“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语文教学体现着“文化浸润”中的“和谐”。一方面注重“外在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经验,活跃个性生命,加深文化内涵”,这是李伟平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表述。李伟平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仅在于让学生自如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在于“培育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语文,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工具”,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是“人文”,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语言”,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是“生命成长”,就其性质而言是民族的文化――这是李伟平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主张。
  教育即是生命的成长,人们不仅通过教育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教育本身展现为生命的意义。但语文育人何以可能,即“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浸润价值”呢?李伟平的回答是:“用语文的眼光和嗅觉发现并挖掘文本的育人价值是根本。”李伟平的“眼光说”,强调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克思说,再美的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也是不美的。语文课程理念物化为语文教材后,语文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李伟平认为“语文教师要用语文的方式去和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表现为“心灵碰撞”“精神交汇”,这样才能让教学真正成为“生命之河的流淌”。
  李伟平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语文的方式”呈现。’所谓“语文的方式”,他认为“审美性是它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这同时也是语文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途径。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是诉诸情感的,而非执意于认知的;是诉诸感悟的,而非费心于知识堆积的。语文教材的特色是文质兼美,它主要是借助于形象的画面去感染人,而不是以抽象的论述去说服人。数理学科的语言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桥梁,语文学科的语言本身即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交织着人的情感,凸显着人的精神。语文作为工具它是特殊的,李伟平指出,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借助于具体的语言文字”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精神生命”。他认为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教学相长,这是言传身教,这是以人格影响人格,而非时尚的“平等中的首席”。
  李伟平从生命哲学的高度观照语文,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教育哲学意义上的,其实质在于求其“真”。李伟平以文化的视野反思语文,他的语文教学不是冰冷符号的演绎,而是民族母语的血脉传承,他使语文学习达到一种文化的自觉,旨在求其“善”。李伟平以情感的维度实践语文,他的语文教学超越功利的追求,臻于审美境界,旨在求其“美”。康德哲学以“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期望什么”这三个问题合起来回答“人是什么”,他的结论是:人是真、善、美统一的完整的人。李伟平的三个问题合起来回答“语文教育是什么”,正是对康德“人是什么”的回应,也是他语文教育哲学的诗意表达。
  杜威说:“教育就是生长。”纽曼说:“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见证。”李伟平的语文教学正体现了生命关怀、儿童立场与文化本位,他的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工具与人文的和谐,是思想与文采的交融。
  李伟平的语文是生命的礼赞,是美的颂歌,是心灵的咏叹!

标签:之歌 语文教学 生命 李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