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 课堂 语文 语文课堂多元解读教师该怎么做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学生多元解读中我们教师应发散思维,研究与文本的相关知识;要巧妙引导,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抛砖引玉”,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多元解读是与一元解读相对的,传统教学把排除多元追求作为理想模式,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尊奉同一性思维的原则。同一性思维使我们对于一篇课文得出若干共同性的认识,具有确定性、明确性和总体性,这是需要的。然而,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有的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不是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结论就可以包容所有的内涵的,必须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
  但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对问题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对学生的问题不假思索,只要有发现、有感悟就一味接受,这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发现了什么教师就跟着到哪里的现象。
  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及与名师的交流学习中感受到,要向课堂要效率,必须尊重学生的发现,要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个性行为,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入手。
  一、教师要发散思维,研究文本的相关知识
  有人说教师在备课时要先把课文备厚,在上课时又要将课文看薄。个人认为,这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基点。备教材是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需要教师从文本本身、作者、写作背景及文本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甚至是课文所涉及的各学科的有关知识方面进行全面的掌握。然后,教师又需要从所了解的这么多的信息中,分析出重点、难点,设计出一套最合适、可行的教案来完成并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才能了然与心地协调文本的有关内容,学生也能轻松接受。如在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要先了解“文代大会”,在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可先关注毛主席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演说,对象是谁等,这些对课文背景的了解能帮助教师驾驭课堂,引导文本的价值去向。
  再则,要把课备厚,还需要备学生,这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多元解读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是最耀眼的亮点,也正是如此,教师就需要对上课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够针对授课学生的知能特点来预设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并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将文本的教学知识点渗透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轻松,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要巧妙引导,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我们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在这样民主的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始终作为实践的主体,他们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发言权和评价权,焕发着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能全身心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宽容》时,与学生展开了课前谈话。
  师:老师让大家认个字。老师先不说,你们敢不敢试一试?
  (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试”,一生大声朗读)
  师:老师再加个字,现在还敢不敢?
  (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
  (教师在“试”的后面再加“试”,请学生读)
  师:看我再加个字,你们还敢吗?
  生(齐声回答):敢!
  (教师在“试试”中间添“一”,指导朗读)
  师:在生活中、学习中,你们什么时候最会跟别人说“试一试”。
  生1:有个字的读音我原来有些没把握读准,同学来问我,我说试一试,结果却是读正确了。
  生2:在我遇到不会做的事的时候,我会试一试,给自己一点信心。
  教师总结:“试一试”让我们学会了一种本领,走向成功;“试一试”让我们慢慢长大,慢慢进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试一试,我们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也为学生的大胆发现、善于表达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要“抛砖引玉”,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做学生讨论的旁听者,做学生表演的欣赏者。教师的责任是不仅要善于组织一个充满生机、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更要善于在学生偏离语文学习主题、模糊文本价值取向、迷失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时,及时给学生以正面引导,告诉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把握要义,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堂的多元解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文本可生发出多少独特新颖的观点,均是由“源头活水”而来的,如果不从文本本身出发,多元解读将会成为无缰之马,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读也只能是云里雾里,不辨西东。虽然文本的多元解读可以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但如果脱离了文本,那么,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将是子虚乌有。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文本的内容、写作技巧、背景知识以及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来进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的片段入手,再到词句的个性解读。
  其次,文本的多元解读应忠实于文本的主旨。虽然文本的主旨并非全部都是唯一的,但教科书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有其主旨,在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它,否则多元解读就会像脱离太阳的行星,找不到重心。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中讲到,一教师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改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这个‘绿’可以改成哪些词?”学生都十分踊跃地举手,说可以改成“到”“过”“入”等,当有学生说可以改成“亲”“抱”“哄”等词时,课堂中一片哗然。教师让大家安静,让这些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们便说开了。“老师,我觉得,冬天是一个恶魔,江南呢,是个小孩子。冬天这个恶魔非常可恶,又是刮风又是下雪,把江南这个小孩折磨得死去活来,奄奄一息,眼看快要没命了。就在这个时候,江南有个姑姑叫春风,春风姑姑来了,把这个恶魔赶走了。然后,拍着江南小孩的头,说:‘孩子,孩子,你快醒醒,快醒醒!姑姑来了,姑姑把冬天这个恶魔赶走了。姑姑还给你带来了温暖,你就赶紧醒醒吧!’”“我觉得,春风是在哄江南这个孩子。”教师进一步点评说:“刚才那个‘哄’字改得很好。老师在想,你们肯定改了不少字,你们有谁觉得自己改的字要比王安石的“绿”字还要好呢?”学生抓住这一字进行辩诗。整个教学过程,乍一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习轻松,而且回答的问题也是多元的。可是仔细回味,学生的多元理解符合这首诗的价值取向吗?教师有思考过这首诗选进课程,选进教材的价值意义吗?这样不立足于文本,不忠实于文本主旨的教学是教师文学底蕴不深,不能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表现。
  总之,在营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元解读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同时,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 “求新”的基础,文本永远是解读的根本。对学生由于误读生成的或片面或错误的体验要给予正确的纠偏和引导,不能撒手不管。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要引导学生在文本多元解读的道路上采撷更多甜美的果实。
  (责编 刘宇帆)

标签:怎么做 解读 语文课堂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