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满洲开拓团之父”的下场] 满洲开拓团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并非一夜沦陷,中国军民曾组织了顽强的抗击。东北军高级将领马占山、苏炳文、李杜等,一直在这里战斗到1932年底至1933年初。    关东军发现,尽管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在东北的中国军民无论是知识分子、普通百姓、旧军官,还是地主当中,都有大量爱国者奋起反抗。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铁血军、抗日联军,如野火烧不尽一般此起彼伏,而且因为得到民众的支持,日军要想彻底消灭他们极为困难。
   “满洲开拓团”,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协助日军控制这块土地,与抗日武装争夺生存空间。
   被称为“满洲开拓团之父”的东宫铁男,1892年生于日本群马县一个富农家庭,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7期毕业。他曾自费到广东考察并学习中文,是日军中的中国通。1932年,时任伪满吉林军训练顾问的关东军大尉军官东宫铁男提出《垦拓意见书》,向日本政府建议大规模向东北移民。他希望以在乡军人为主,在中国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广泛建立由日本移民组成的“开拓团”和移民点,依靠这些武装移民团割裂抵抗力量与普通百姓的联系,形成对抗抗日武装的据点。在意见书中,东宫明确提出“开拓团”应以日本人而非朝鲜人为主,必要时应可作为兵站使用。
   意见书得到日本国会支持。1932年10月,在东宫铁男和他的支持者、水户农业训练所所长加藤完治的策划之下,493名日本武装移民进驻牡丹江永川镇。第二年,日本人建成“弥荣”和“千翔”两村庄,成为在伪满的第一个开拓团。
   由于日本国内宣传隐瞒真相,这个开拓团的成员对东北地区中国军民的抵抗思想准备不足,大量人员因为身体不能适应移民生活或精神疾患而脱队。感到成年人移民顾虑太多,东宫又建议吸收移民对象转为“纯洁”的年轻人,并以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进行动员。
   这些狂热的日本青少年移民组成了所谓的“日本开拓团青少年义勇军”。东宫于1933年亲自作词,完成了后来在日本传唱的歌曲《新日本女性要嫁到大陆去》,鼓励日本女子参加开拓团,平衡其性别比例。
   1935年,由日本几大侵华经济巨头满铁、三菱、三井公司以及伪满政权共同组成的“满洲拓殖公司”成立。从此,其开拓团移民开始走上“家庭移民”的路线。日本政府采取一手提供优惠政策、一手发动各级政府组织的方式,将大批在经济危机中处于破产边缘的家庭送入“开拓团”。
   日本政府有意保留所有开拓团成员的国籍,借此在伪满洲国造成一个特权阶层,以加强对其控制。1936年,东宫铁男提议的大规模移民东北,被列为日本的国策,而身体力行的东宫铁男则被尊为“满洲开拓团之父”。在战败前,日本共向我国东北移民10万户,约33万人。开拓团驻地遍及密山、虎林、方正、巴彦等地,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对外殖民性移民。
   通过大肆掠夺,开拓团获得东北农民的大量开垦熟地(最早的移民一家可无偿获地1500亩)。这致使大批中国农民几乎没有获得任何补偿就失去土地,连大地主阶层也不能幸免。
   “开拓团”的建立,对日本巩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十分有利。首先,它改变了东北的人口比例,增加了日系人口数量;其次,“开拓团”数量不断增加,并占据大量土地,增加了日本殖民东北的重要人力资源;再者,这些“开拓团”都具备一定军事性质,对限制抗日武装活动,协助日军控制东北起到巨大作用;另外,“开拓团”不断吸收日本劳动力,减轻了日本国内的就业压力。日方将大规模移民殖民的国策扩展为“满蒙拓殖计划”,试图将移民行动扩展到我国华北和内蒙。只是由于后期日军丧失了东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其设想才没有完全实现。
   1937年,45岁的东宫铁男被调回国内。“七七事变”后,日本由于急需有经验的军官,东宫铁男被征入114师团水户联队(日本陆军步兵第102联队)担任中佐大队长,开赴华东战场。在战斗中,东宫铁男被中国军队击毙。
   东宫铁男阵亡后,尽管追晋一级为陆军大佐,仍然只能算中级军官。但是,在他葬礼上送花圈的却尽是名流,其中包括了东京国际法庭头号战犯东条英机、731部队的司令官石井四郎、战后的日本首相岸信介和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父亲安倍晋太郎。这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职衔,而是缘于他在开拓团建立过程中的“功勋”。
   直到今天,在日本的研究者仍把东宫铁男视为其殖民主义时代的一面旗帜。而他一手策划的“满洲开拓团”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是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

标签:满洲 日本 之父 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