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理综 > 正文

[2012年历史高考复习点睛:思想文化史]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编者按:高考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是三足鼎立,平分秋色。 该系列通过名师筛选高考必考重点知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同学们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抓住关键,归纳总结易混易错重点知识,纵、横向对比相似历史事件,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果,助力高考。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思想文化史的复习,既要能和那个时代的其他要素相联系,又要能走入前人的灵魂深处,去谛听他们为个人理想或为民族、国家利益所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要从“背背就行”的误区中走出来。毕竟,从近几年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来看,史料的大量运用,难度系数的不断提高,早已非“背背”就能就能应付自如的了。
   一、把握单元脉络,突出“线”“面”
  近几年,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使是选择题,也呈现出史料多、跨度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策略。一方面,每个专题都有一条或几条历史发展线索,这些线往往是一个专题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的体现。把它们拎出来,强化理解和识记,无论是对专题整体结构的把握还是知识细化都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能站在高处,学会以线带面,紧扣主线来整体把握单元脉络,力争高屋建瓴。
  【知识串讲】 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例。本专题立意明朗但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因为思想解放是一个“于无声处响惊雷”的概念,除了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之外,其余均隐身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经济、政治运动过程中,是一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实践的渐进过程。所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和近代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为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化和跨越式进步奠定思想基础。复习这一专题要以近代经济和政治模块的相关内容为依托,全盘思考才不至于偏诸一隅。因此,编制专题知识框架,强化对本单元的各个思想解放进程在历史阶段、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整 【名师点津】在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时,要抓住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表现这条线索来进行复习。即智者学派把“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则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而启蒙运动则把人文主义推进到“反对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紧扣这条线索进行复习,就已经掌握了本专题核心内容的本质特征了。
  【真题再现】(2010年高考江苏卷)“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 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伦理道德,其最大影响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果能实现与否”是前提,点明所论的本意即在下文。而“自觉”一句,即是希望国民政治意识、民主意识甚至自我意识的觉醒,由此可知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故选D。
   二、自觉比较复习,填补课堂留白
  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高考命题更注重历史事件之间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考查考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近几年新课改地区高考来看,思想文化史试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现象的纵向(即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横向 (即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不同地域、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发展规律。在备考中,同学们要挖掘一些知识点来进行自觉地比较复习,由“被比较”上升到“自主比较”层面,以此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知识串讲】 以“比较东西方文化对彼此近代化进程的相互影响”为例。此命题看似挺大,但其内容早已散见于教材的不同章节。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轨迹不同,虽然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字当头,但细心的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的近代化进程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老是以孤立的眼光来审视问题,而要关注东西方文化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这样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拓宽眼界。此部分内容,笔者用下列表格来呈现,以便于同学们在复习时举一反三。
  
  【名师点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虽以模块为单位,但模块内和模块间的综合度越来越大,难度也随之提高。所以备考复习中要力争从老师的复习思路中走出来,学会捕捉不同的比较点,寻找彼此的身影,去感受自主发现的乐趣,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上述知识点属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范畴,高考命题虽说以选择题居多,但多以材料型或图片史料类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真题再现】(2011上海卷)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 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 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解析: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和阶级斗争来推动的,而不是仅靠竞争来实现的,但《天演论》告诉人们亡国灭种的威胁仍可挽救,这就是强力竞争,通过努力,改变目前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故选A。该书未能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B。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重要思想武器,排除C。该书比林则徐、魏源介绍西方的著作要迟很多,排除D。
   三、提炼、归类知识碎片,形成知识链
  高三复习,看似在温故,实则要能知新。所以要关注细节,关注那些熟悉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把它们从平实的文字中提炼出来,学会通过建立知识框架或制作表格的形式把这些知识点归类复习,既加强识记又深化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因为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点好比珍珠,只有穿线成串,方成美丽的项链,亦即知识链。
  【知识串讲】在分析“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对人类工业文明的影响”,大家可以这样来展开复习,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在经济模块中主要体现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方面,而在思想文化史模块,又比较孤立地介绍了人类物理学发展历程,忽视了与工业文明的联系。不少同学在分模块复习之后,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这一章节,始终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结果是记得牢,用不活。所以,有必要把这一方面知识点拎起来,通过建构知识网络来盘活它。
  物理学成果 诞生时间 对工业文明的推动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十七世纪后半期 为机械制造提供了力学基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电磁感应现象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助力电气时代的到来
  相对论和量子论 二十世纪初 弥补人类在认识宏观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基础
  
  【名师点津】近几年历史高考命题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总体呈现抓大放小的趋势。但偶尔也有少数看似平淡无奇的知识点,容易落入命题专家的法眼。因此,在复习中既要学会从大处着眼,也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关注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知识角落,拎出来,看能不能串成串。
  【真题再现】(2010年江苏南通调研题)农业革命使文明成为可能,但是,一旦前进了这一大步,农业就没再作出进一步的贡献。科学则相反,恰好借助于它的研究法而不断地稳步发展。……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只在于这一点,即人类生活囚新的发现和力量而丰富。……发明者的成果虽是一种不太壮观和炫耀的东西,却是到处都被感觉到且永远存留下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列举17世纪晚期和19世纪上半期物理学方面“发明者的成果”。(2分)
  (3)上述物理学方面“发明者的成果”“到处都被感觉到且永远存留下去”。试结合18世纪中期到20世
  纪初期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与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第(1)问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人类社会的生活。第(2)问根据所学,17世纪晚期和19世纪上半期物理学方面“发明者的成果”有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第(3)问这两个物理学的发明在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变化分别推动了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城市化进程门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答案要点:(1)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人类社会的生活。(2分)
  (2)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2分)
  (3)经典力学理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电磁感应现象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先后进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分,若答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等,加1分,但本问得分不超过4分。)

标签:文化史 点睛 年历 高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