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理综 > 正文

【造福民生实践核医学研究事业】造福民生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核能是人类未来社会能源开发的新趋势,在电力、驱动力及科技研究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均具有积极意义,是造福于人类的一种方式。然而,核能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在2011年3月份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核辐射对环境、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有些人甚至“谈核色变”。然而,核能、核辐射远非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简单,在医学方面,核能及核辐射也有其值得研究和应用的价值,第二军医大学的陈杞教授就是一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核医学事业的老专家。
  军队中成长起来的专家
  陈杞教授出生于1932年,如今已近八句高龄。他18岁参军,在人民军队里成长、学习,1956年毕业于医科大学,之后分配到第二军医大学工作,如今已是享受军级待遇的退休教授。
  在军队的医学类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向、领域都离不开和军事医学的相关联系,陈杞教授在自己的军医生涯中曾先后从事过实验性核辐射病理学、放射毒理学、放射性核素标记、示踪和探测,以及非放射性超微量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他还曾担任该校放射医学教研室的教授、主任等职务,是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和校专家组成员,为学校的基础核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代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技术骨干,并对我国的实验核医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多年的军旅和从医生涯中,陈杞教授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学事业。因为在专业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他曾历任中华核医学学会委员会的委员和常务委员、中华核医学实验核医学学组组长、中华核医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军核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原子核学会理事会理事及名誉理事、上海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同位素协会(IIS)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成员(第四、五届)、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中华核医学杂志、核技术杂志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编审等职务。
  陈杞教授主编的专业学术著作包括《核生物医学》、《实验核医学》等5部,此外还参编了《核科学技术辞典》、《军事医学辞典》等5部著作。他发表的有科技价值的专业论文超过了百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和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他是一项国家发明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并且两次荣立全军三等功,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
  用心血收获的丰硕成果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陈杞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研制微型化液体闪砾测量的技术,设计和完成了一系列装置及测量方法,检测结果达常规测量水平,大大节省了器材并明显缩小放射废物数量,为此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教授的工作主要是在课堂和实验室研究核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发展和创新,但他所做的决不止步于此,而是更注重将研究取得的成果产业化、应用化。让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民众。例如,他与西安262仪器厂协作,成功地研制和生产了细胞代谢快速闪烁计数器,同时还设计了顶管式CO2扑集装置和连动的加温、振动、连续测量系统,形成和生产了配套的试剂和仪器,这项技术于1988年获得核工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他在发光分析和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研究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由此研制成的发光光度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陈杞教授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了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技术,主要进行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萤光分析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研究。为了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工作得到推广应用和落实,陈教授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科院放研所及上海新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协作、分工和联合攻关,他们还召开过三次全国性专业性研讨会,历经15年完成了“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萤光免疫分析技术及仪器国产化的系列研究”,后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镧系元素时间分辨萤光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非放射性超微量分析技术,具有高度灵敏性、检测快速和数据结果稳定等特点。其成功凝聚了陈杞教授的智慧和心血,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加入到多方面研究的行列当中,将本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之中。
  回顾自己的研究工作生涯时,陈杞教授特别强调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必须耐得住研究工作中的寂寞、要有经得起失败的精神,加上主观的设想和创造力,不断改进、升级和更新,才能取得追求的成果。他还指出,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经过同道者的协同合作和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研究,从课题设计伊始就必须考虑到其实用结果和价值,因此更加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协商工作。陈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迈的陈杞教授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核医学研究事业,已得到专业领域同道者的称赞,正如程天民院士书赠陈教授的题词“飞泉流远、鼓浪声洪”。

标签:核医学 造福 民生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