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新生学习数学的几点分析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初中生进入高中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甚至过去的尖子生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
  【关键词】高一新生 学习困难 原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60-02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
  一 高一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
  1.教材的原因
  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数学》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39个,数学符号28个;一开学就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另外,现在的高中新生,将使用新教材进行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试验教学。新教材融进了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且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减少,因而教学进度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了其成绩的提高。
  2.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遏制。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注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3.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环境与心理原因。对高一新生来说,环境是全新的,如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等,学生需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一些学生产生“松一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其次,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等。
  第二,学法原因。
  一是被动学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放我录,缺乏学习主动性,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二是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 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几点建议
  1.要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把这种从自发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2)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的疑问,及时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把老师对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学习潜力。(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种方法是怎样产生的?(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极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对概念深入的理解,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更准确。
  2.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的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自己的特殊语言,并记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开阔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3.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脑海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如对习题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并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福宾.研究分化点 探讨衔接路――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J].天津教育,1996(09)
  [2]陈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求. https://www.省略/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2
  〔责任编辑:李锦雯〕

标签:几点 高一 新生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