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体系初探]会计学科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介绍民族信息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界定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核心任务,分析民族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民族信息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以期为民族信息学学科的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信息学 学科定位 理论体系
  [分类号]G25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信息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有了数字化的载体和形式,也给打破语言和空间障碍,实现多语种信息的一体化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地区信息活动的基本规律,妥善处理民族信息活动当中的各类复杂关系,实现民族地区人、信息和技术的良性互动,已成为民族地区信息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一需求直接推动了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这一学科的产生。
  1构建民族信息学的背景和意义
  民族信息学是在世界范围内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构建民族信息学对民族地区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民族信息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社会背景:构建多语言信息社会的全球共识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冲击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通过的《日内瓦行动计划》提出了尊重、保护、提倡和加强信息社会中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政策原则;欧盟推出“多语言信息社会计划(MLIS)”,致力于促进信息社会的语言多样性,支持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项目,建立了墨卡托网络(MercatorNetwork),用来收集、保存和分析欧洲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的相关信息与文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立了一个名为“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网站,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和多媒体存储澳洲土著语言的资源;美国活语言研究所(Living Language Institute of America,LLIA)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联手对全世界语言分布集中地区展开普查,并在“恒久此刻”基金会资助下建立名为“罗塞塔(Rosetta)”的语言电子档案馆,已收录了超过2500种语言的多达10万页的资料。
  1.1.2学科背景: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通讯技术(ICT)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各类社群当中的应用催生了“社群信息学”。所谓社群,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历史(经历)、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社群信息学旨在为社群提供ICT,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和共享的规律,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与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力的“第四空间”。目前,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UIUC)、美国密歇根大学情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情报学院都已开设社群信息学课程并培养研究生。从概念上讲,民族是一类特殊的社群,ICT与民族的互动比一般的社群更加复杂,除了考虑成员的共同特征及其联系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值得专门研究的科学领域。
  1.1.3实践背景:由“信息处理范式”转向“信息管理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980年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发布以后,国家先后制定发布了蒙、藏、维、哈、朝、彝、傣等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文字编码、字型、术语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实现了上述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编辑、排版和检索。1993年起,开始研究制定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010646)。纵观20多年来民族信息化问题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建设和技术系统开发,对少数民族信息的产生、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等问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探索还无暇顾及;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民族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信息需求、人与信息、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很少有人关注。随着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使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民族地区信息化相关研究由“信息处理范式”转换到“信息管理范式”的时机已经到来,民族信息学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步骤。
  1.2构建民族信息学的重大意义
  1.2.1是民族学和信息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拓展民族学研究领域的要求。走向信息社会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大趋势,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只有这样,民族学理论本身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够回答民族地区信息化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研究深化的表现。信息学从上个世纪发展到现在,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已经成熟,基础性问题上的创新空间已经很有限,其发展的大趋势是深入到具体的研究领域,应用信息学基本原理解决这些领域的特殊性问题。民族信息学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用信息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民族学问题的一种探索。
  1.2.2是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以蒙古文、藏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壮文、彝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少数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编辑出版系统开始在民族地区得到应用。但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的管理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战略性的安排,各个少数民族语种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如何兼顾民族信息化进程中的多种需求,提出一个整体性的战略参照体系,是民族信息学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1.2.3是实现数字时代“多元一体”架构的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1910-2005)先生1988年8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来的,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接受。传统社会当中,“多元一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概念范畴来理解。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通过信息整合与集成,在保持信息多元性的同时,对其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多元一体格局”在数字时代能够以技术架构的形式得以实现。我国有30多个跨境少数民族与境外同族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的实现也是争夺虚拟空间控制权,维护边疆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多元一体”架构的建立 涉及到技术、标准、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民族信息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民族信息学的学科特质
  学科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应的科学领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内核,可以解决其他学科所不能有效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当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学科体系当中具有清晰的定位。
  民族信息学学科定位主要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范畴、核心任务等方面进行把握。
  2.1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的内核,决定了学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民族信息学是民族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民族学和信息学所共同决定的。
  “民族”一词具有多种含义:①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也就是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概念,其研究的范围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②专指“中国少数民族”,例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民族问题,主要是指少数民族问题,而不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③广义的“民族”,指中华民族,也就是由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集合体。民族信息学所指的“民族”,不是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现象,也不是以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现象和问题。
  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信息”一词也具有丰富的含义:哲学层面上的信息是指物质存在形式的反映和表征,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中介;一般认为,信息是由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以纸张、声波、电磁波、电子数据等为载体,可以降低人对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学的兴起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信息学研究始终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不论是否做了说明和界定,绝大多数的研究是侧重于研究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活动的。民族信息学也不例外,尽管研究内容也可能涉及纸张等传统介质,但是研究的侧重点还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信息相关的信息现象和活动。
  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将少数民族信息活动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割裂开来看待,而应该从整体性视角研究人、技术、信息、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民族信息学主要从“民族地区”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同时关注少数民族人口与主体民族人口的信息活动及其互动关系。因而,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地区的信息现象和信息活动。
  2.2民族信息学的研究范畴
  民族信息学研究以少数民族信息为核心,涉及信息人、信息活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4个方面,关注民族地区信息化进程中信息、人、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1)。
  
  2.2.1信息 民族信息学研究的核心是信息,其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语言角度讲,可能涉及单一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国际流行语言等。作为带有政治性的民族概念,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意符号,还代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政治态度。因而,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的研究具有综合性,除了考虑语言问题,还需要考虑法律和文化问题。
  2.2.2信息人 民族是人的集合体,民族信息学研究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从信息生态角度分析,民族信息学要研究由信息生产者、信息管理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信息技术支持者等群体的互动关系。民族信息学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例如少数民族人口的信息需求、信息活动、信息素养、信息心理等问题。但是,研究范围不仅仅限于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而言,采用少数民族语言记录的信息还要考虑主体民族的共享问题。
  2.2.3信息活动 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活动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信息从产生到被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所经历的管理活动,主要有信息产生、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分类、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信息服务、信息利用、信息控制等环节。
  2.2.4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支撑少数民族信息活动的工具,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技术除了常见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外,还有信息跨语言检索技术、信息跨语言翻译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2.2.5信息环境 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环境是指影响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因素的综合,例如基础设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3民族信息学的核心任务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明确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同时也确立了民族信息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多元一体”思想体现在民族信息学领域,就是各少数民族在信息活动中都有使用本民族传统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家整体层面上的信息共享需求,并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来有效平衡这两类需求,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多语种信息资源的和谐共存。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为少数民族人口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民族信息学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各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技术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3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与现存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识别这些联系和区别,是明确新科学在科学体系当中独特价值的前提。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
  3.1民族信息学的学科性质
  3.1.1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 民族信息学同时涉及民族学问题和信息学问题,但是两者参与到新学科当中的方式有所不同:民族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范畴、主要矛盾和信息需求;信息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民族学决定了学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信息学决定了解决学科问题的可行性。虽然就理论来源而言,也可以认为民族信息学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但从本质上说,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
  3.1.2是管理类学科而不是技术类学科 信息学与技术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有人将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学等学科归属到信息学范畴。民族信息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不能脱离人和社会问题而单独存在,带有鲜明的管理学特色。尽管民族信息学也会涉及到技术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更多地是作为满足信息需求、促进信息交流的工具出现的。因此,民族信息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管理类学科而不是技术类学科。
  3.1.3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 与强调思辨的人文类学科和强调技术的工程类学科的不同,民族信息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从理论层面对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也重视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民族信息学也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涉及到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与此同时,信息学的需求建模、 战略规划、系统开发等方法也会应用到相关问题研究当中。
  3.2民族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族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以下学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3.2.1民族信息学与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SI)
  社会信息学研究侧重于哲学层面,通过对社会整体信息问题的理论描述和分析,探讨宏观社会信息运动的基本规律;民族信息学则专注于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具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仅限于哲学思考和理论思辨,相比而言更强调研究对象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和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3.2.2民族信息学与社群信息学 社群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社群的信息活动,而社群的概念比较宽泛,例如目前由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所形成的网民群体被称为网络社群,网络社群的信息行为也在社群信息学研究范畴当中。民族可以说是一类特殊的社群,其形成不仅仅取决于个体之间的联系,而且涉及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民族信息学相对社群信息学而言,研究对象更为明确,所关注的问题更具复杂性,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与社群信息学的基本原则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民族信息学要单独成为一个学科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原因所在。
  3.2.3民族信息学与少数民族语言学 少数民族语言学是专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象的科学领域,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文字、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研究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语言学在内。民族信息学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学知识的支撑,但是只引用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涉及语言学研究的细节问题。
  3.2.4民族信息学与民族档案学 民族档案学是研究少数民族档案、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特殊矛盾和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民族信息学研究会涉及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但是其研究的范畴比民族档案学要广泛。除了关注档案等文献资源之外,民族信息学更多地关注人、信息、技术、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所涉及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
  4民族信息学的理论体系
  民族信息学是围绕核心理念向外拓展而成的完整理论体系,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4.1民族信息学的体系结构
  按照研究的层面,民族信息学的整体结构划分如图2所示:
  
  按照图2所示,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4.1.1各少数民族信息主体研究 研究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特别关注其双语教育程度、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接受意愿、有待满足的信息需求、跨民族社会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4.1.2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根据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的成果,重点关注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相关的语言理论和统计数据等内容。
  4.1.3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基础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编码标准、键盘标准、字模标准、输入法标准等内容,特别关注基于unicode或国家标准的多语种信息处理标准。考虑到国家通用语言的中介作用,还需要考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问题。
  4.1.4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重点研究基于特定信息处理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计算机操作系统、字处理系统、编辑排版系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站或网页、移动通信设备等应用软件或设备的设计和研发问题。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集成共享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同时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著录。
  4.1.5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各个语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应用系统在民族地区的应用问题,包括各类系统在民族地区应用的数量,少数民族人口对这类系统的接收程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的应用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在实践中应用的需求和趋势,等等。
  4.1.6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数据集成问题研究
  主要按照专业化管理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富集地区建立单一语种的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例如位于呼和浩特的蒙古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拉萨的藏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南宁的壮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延吉市的朝鲜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昆明的彝语、傣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等。这些分中心之间采用分布式技术架构,物理上分散在各地,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可以支持跨地区全局信息检索。
  4.1.7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在各个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建立对应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对齐语料库,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双向机器翻译。同时,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介,实现任意两种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之间的双向机器辅助翻译。
  4.1.8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服务问题研究在分布式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体系和双语对齐语料库体系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跨越地域、跨越语种的多语言档案信息服务,满足各类主体的信息需求。
  4.1.9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研究
  主要研究与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各个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
  4.1.10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环境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内容。
  此外,除了由少数民族人口产生信息的正向信息流动之外,还存在着少数民族人口主动获取信息的反向信息流动,也包括由新闻传播机构向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信息传播的反向信息流动现象。对少数民族人口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也是民族信息研究的重点内容。
  上述各类因素相互支撑,最终实现民族信息学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在“多元一体”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体系。
  4.2民族信息学的典型问题
  民族信息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首先解决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再逐步拓展到整个理论体系。对当前民族信息学面临的典型问题举例如下:
  4.2.1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资源编码标准的选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制定发布少数民族文字信息技术标准16个,涉及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彝文、藏文等语种。1993年起研究制定了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O10646)。同时,按照中国多语种统一平台思想设计的多语种信息处理编码标准(GBl8030-2005)也制定完成,其中收入了藏文、蒙古文、傣文、彝文、朝鲜文、 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标准。目前,需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编码的标准方案,避免多语种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编码方案冲突所引起的信息乱码和无法读取等问题。
  4.2.2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按照跨语种信息共享的要求,民族地区或民族事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机构在产生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时就应该考虑到将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需要,尽可能同时归档保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版本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本,或者对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采用少数民族文字和国家通用文字两种文字进行著录。没有掌握对应语种的人要理解特定语种的信息必须借助人工翻译或者机器翻译系统的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转换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后,就可以被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所理解,任何两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介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双向互译。只要建立起各语种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双向对齐语料库,就可以建立起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核心的多语种数字信息共享体系。
  4.2.3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协同管理与共享体系
  按照单一语种专业化管理原则,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在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富集地区的档案管理机构建立对应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管理分中心,这些分中心物理上是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的,逻辑上则是集中的,在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下构成一个分布式信息共享网络,各个分中心在管理中心协调下进行自主管理,同时可以支持跨地区的全局信息检索和全局并行应用。各个分中心负责单一语种数字信息的保存,并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对应语种的各类应用软件,开发编码转换、格式转换工具软件,为对应语种数字信息提供可读性保障服务。
  5结论
  民族信息学是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活动和信息现象基本规律的科学领域,关注信息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民族信息学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本质上说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民族地区信息系统开发、民族地区跨语种信息共享、民族地区信息管理制度法规、民族地区信息环境等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其中绝大多数问题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来自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

标签:初探 信息学 学科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