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奇葩”郭敬明到底招惹了谁?】 奇葩说 郭敬明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如果有人重写一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郭敬明这朵“奇葩”不该被漏掉。他被骂了多久,就红了多久。   罗永浩口中的“反革命剽窃犯”,洪晃口中的“小瘪三”,王朔口中的“小偷”,李承鹏口中的“名牌杂货店”,石康口中的“发廊小弟”,张悦然口中的“精神乞丐”都指向同一个人――郭敬明。
  这个开炮的名单还可以列得很长,可以说集合了老中青三代,跨越了左中右三派:孔庆东、张鸣、阿来、蒋子龙、陆天明……
  当然,骂郭敬明骂得最勤最有水准的还是韩寒,都骂出了绯闻。“网上说我们是一对,我是夫他是妻。”“我们是自家人,床头吵架床尾和。”
  韩寒对这个“情人”可没说过什么好话。他说,如果他的女儿8岁以后还读郭敬明的书,就要送去验DNA,因为“十岁左右的小孩子的认知能力和他的作品比较相符,我的女儿会更聪明一些”。
  “作家”郭敬明侮辱了谁?
  无论外界如何冷嘲热讽,郭敬明依然我行我素。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物质欲望。这是他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是对自己勤奋努力的奖赏。
  刚从四川自贡来上海时,他有些自卑。上海就是他的“幻城”。全班只有他一个外地人,同学都比他有钱,他们聊的话题他都没听过,玩的掌上电脑游戏机,在自贡根本不会有。老师上课也讲上海话。为此,他还专门学了上海话。
  他很现实,曾直言不讳地说:“在上海,生活得最舒服的永远是金融家和有钱人。普通人在这里活得压抑。如果今天,我还是一个傻傻的文学青年,要想在上海生存,早就被咬得连渣都不剩。”
  韩寒说,郭敬明灌输的是“很贱的价值观”,“是写给城乡结合部的人看的”。“以他读者的购买力,可能买本他的杂志都够呛了,而且看他书的孩子还小,多是90后,他给他们灌输这样的价值观是不对的。”
  可以确定的是,在郭敬明看来,青春就是门好生意,文字、才华、同伴、个人形象、生活方式都可以拿来营销变现。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痛斥他活着就是为了被粉丝消费。“他非常清楚并且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自己作为一个80后青春文学写手的消费符号价值。这是对自己彻底的贩卖,是无灵魂的生活。”
  别误会,重要的从来不是文学
  这些批评都击中不了郭敬明柔弱外表下的坚硬心灵。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他是一个商人,重要的是财富、地位和成功,而不是名声,不是社会责任,更不是文学。他越来越多地登上了《中国企业家》这样的财经杂志:“我从来不会去回应一个新闻。骂人的那些人把时间都浪费了,再回过头来怪别人为什么有钱。凭什么我没钱?你没钱?活该!”
  《小时代3.0刺金时代》的宣传海报上有一句话:“愿人们的爱恨,为你加冕。”在那个世界里,郭敬明是国王。《最小说》系列单册发行量稳定在50万册。出版人路金波曾替郭敬明算过一笔账:即使《最小说》每发行一本,郭敬明提一块钱,每年也有近千万收入。
  作为出版商,郭敬明深谙自己的目标群体。他总结,青春文学重要的是要有最精美的文字和最大俗的情节。“以前国内的杂志社、出版社可能都是一些老编辑,他们哪知道小孩喜欢看什么呀。我们刚从那个年龄过来,特别了解他们喜欢看什么。”
  在他看来,每个作家的作品都是有定价的,都是摆在货架上贩卖的。市场表现力是他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
  一篇《既生寒,便生明》的评论认为他是这个社会中最容易成功的人种:“我无法预测韩寒的将来,但我知道小四一定会成功,皆因他狠、他忍,该狂时狂,该贱时贱,该低头时低头,该出手时一点也不含糊。这个世界,从来不属于天才,只属于人精。”
  一个网友感慨道:“我意识形态里向韩少靠近,现实中却不知不觉向小四发展,80后无奈。”

标签:奇葩 文坛 惹了 郭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