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高考试题中国史

时间:2017-05-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国近代史高考题精选 -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精选(一)

1.(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9题)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2013年浙江高考17题)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3.(2013年四川高考6题)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

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3年安徽高考16题)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5.(2013年北京高考17题)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

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

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6.(2013年北京高考19题)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7.(2013年重庆高考8题)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8.(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0题)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8题)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

高考试题中国史

控制

10.(2013年福建高考20题)“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11.(2013年天津高考6题)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2.(2013年山东高考13题)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13.(2013年广东高考16题)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4.(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0题)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5.(2013年重庆高考6题)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图1 1838~

1852年英国制

造品输华值(年

平均数)单

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16.(2013年四川高考5题)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7.(2013年江苏高考8题)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19.(2013年安徽高考15题)图3显示

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

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20.(2013年北京高考18题)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21.(2013年重庆高考7题)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编》

22.(2013年安徽高考13题)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3.(2013年天津高考5题)“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24.(2013年北京高考15题)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

25.(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9题)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26.(2013年福建高考18题)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27.(2013年四川高考4题)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9题)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9.(2013年江苏高考7题)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0.(2013年安徽高考14题)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1.(2013年广东高考15题)“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32.(2013年天津高考8题)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二、非选择题

33.(2013年安徽高考37题)(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

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篇二:2013年各地高考《中国古代史》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

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0.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11.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图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1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15.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16.《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③④

17.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1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9.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20.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21.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22.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

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

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24.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25.《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6.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8.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2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0.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3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32.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33.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34.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35.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36.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37.(2013·安徽文综·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 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 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 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

38.(2013·四川文综·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

铨选的《臵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

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 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39.(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臵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答案】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篇三: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近现代史(完整版)

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近现代史按大类分类汇编

注:本套汇编含2010年高考历史真题卷全部历史试题,含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全国Ⅱ卷文综历史、新课标卷文综历史、北京卷文综历史、天津卷文综历史、山东卷文综历史、安徽卷文综历史、上海卷文综历史、浙江卷文综历史、福建卷文综历史、广东卷文综历史、四川卷文综历史、重庆卷文综历史、江苏卷历史单科卷、上海卷历史单科卷、海南卷历史单科卷、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浙江自选模块历史试题。

中国近现代政治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5)1913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于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C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C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010年全国Ⅰ卷文综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B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010年全国Ⅱ卷文综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D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C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D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5)中日双方对l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010安徽卷文综15)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

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2010安徽卷文综16)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010安徽卷文综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

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A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010年北京卷文综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B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2010年北京卷文综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D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010年北京卷文综18)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

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C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10年北京卷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010年福建卷文综16)图6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D

A.顾炎武 B.林则徐C.洪秀全 D.严复

(2010年福建卷文综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D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2010年广东卷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D

A. 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 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 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 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

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2010年山东卷文综11)图5为一位

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

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

的内容是 A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2010年上海卷文综10)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D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2010年上海卷文综12)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B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010年上海卷文综13)参展上海世博会的我国各省市馆基本反映了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有展示鼓楼、苗寨、银饰等民族元素的:有展示蒙古包、祥云、马鞍等文化元素的:有以冰

雪为主线布局展馆的。这些展馆所属省区依次是 A

A.贵州、内蒙古、黑龙江 B.贵州、西藏、新疆

C.山西、内蒙古、黑龙江 D.山西、西藏、新疆

(2010年四川卷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

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C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B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0年浙江卷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C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2010年浙江卷文综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A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0年重庆卷文综16)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B

A.洋务派 B. 早期维新派C. 康梁维新派D. 民主革命派

(2010年重庆卷文综17)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C

A.孙中山 B. 蔡锷C. 宋教仁D. 黄兴

(2010年重庆卷文综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 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010年重庆卷文综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期间,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C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6)陕北曾是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的地方,

石鲁的作品《转战陕北》(右图)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在陕北的历史画面。

关于该作品描述正确的是 D

①这是一副工笔画,风格纤细清丽

②该画是以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主题的作品

③借鉴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画面意境空灵清寂

④画面构图大气,气势磅礴,前景、背景与人物表现相得益彰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35第(1)小题)“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这段文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公报。

(1)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A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机 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10年江苏卷历史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

叙述正确的是 A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2010年江苏卷历史7)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C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

(2010年江苏卷历史10)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A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010年江苏卷历史12)1 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B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2010年上海卷历史20)“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D

标签:中国史 高考试题 中国高考变迁史 高考中国史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