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数学 > 正文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高等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核心目标。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业成功的标志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在教与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和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技巧的掌握,要注意学校和学生协调配合,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学生学习 创造性思维 自主学习
  高等教育有其固定的教育模式,不过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要与时俱进,除了传授文明的知识精华之外,还要通过理解独具特色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新时代的职业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独具特色的特征
  1.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与集中性。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当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现实中,人们会面临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在这种条件下的决策中,创造性思维的集中性就表现出极端的重要性。只有集中才能更好地发散。思维发散了需要合理的集中。创造性思维是一个集中--发散,发散--集中……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和分析性。创造性思维的直觉性既没有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推理,它总是以跳跃的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结论,它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但也可能发生错误。但直觉性的结论提出之后,仍需要用创造性思维的分析性参与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直觉--分析,分析--直觉……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和正向性。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要求在思维活动时,从相反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避免认识过程的单向性,这样往往独具一格,常常导致创造性的发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它往往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逆向思维的运用常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正向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正向思维为基础,是很难产生逆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正向--逆向,逆向--正向……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多种思维模式的动态表现,主要体现在积极调动和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1.创造性人才智力因素:(1)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及必要的辅助知识,并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结构;(2)能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把握事物方向,预测事件的未来及后果。
  2.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1)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理想、创新胆识和创新意识;(2)创新兴趣、创新注意力、创新敏感性、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路;(3)独特个性与人格,善于发现被常人忽视的现象。
  三、学生自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认真考虑社会及科学的问题。善于捕捉自己发现的所有疑问,加以记录,不断翻阅,会带来思维新启发。有些问题在课程学习时,可以请教师答疑和同学们讨论。研究问题是创新活动的萌芽和开始。
  2.坚持自己的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人的才能的显露首先是自我努力,内因起作用的结果。而社会的认识,又受社会需求及其经济与政治规律的支配,有时我们身上某些带有伟大创新发现萌芽的东西,并不能轻而易举被社会识别,所以我们应该有创新的自信,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有心计的创新者应该明确的。
  3.学生要积极地参加智力竞赛活动,参加学术讨论会、辩论会等。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社团活动、学生科技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它们都是促进创新活动的好途径。小论文写作和小实验操作,都是创新活动的初步实践。
  四、学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储存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努力掌握新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更新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
  2.学校管理要破除思维的禁锢。解放学生的思想,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有益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与人才考核选拔办法。改革现行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标准,评定学业成绩。
  3.学校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要注意随时增加新知识和新思路,要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
  4.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必要知识和思维方法并重的原则。努力营造适合提升学生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条件与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启发开导学生方面。教学要有学术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代科学的辉煌成就,都是多门横向渗透与交叉的结果。学校要有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相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就奠定了提高创新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彭远威.主体性视角下的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编辑/李文亮

标签:创造性 思维能力 培养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