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浅谈新课标下中考历史复习对策]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将历史学科列入中考考试科目。我们南通市从2007年开始把历史作为中考科目之一,考试方式为闭卷,分值50分。同时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方案,在对高考选修测试的两门学科中,要求其中一门只能在物理、历史中选择。可见,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意味着初中历史老师的使命越来越重。那么,如何在其他学科狂风暴雨般迎接中考的夹缝中求得历史学科复习的高效率呢?通过这二年的实践和总结,我认为中考复习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清形势,调整好心态
  
  首先,轻松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历史课最忌讳的就是“死气沉沉”、一板一眼的说教。课堂上一个语调、一个地点、一个姿势、一个表情,我们都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特点,用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丰富的课外知识、有趣的身边琐事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先让自己轻松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你的轻松,感受你的魅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其次,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将平时考试当作中考,将中考作为平时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在走进考场后情绪稳定,在平和、坚定的心态下触动灵感,正常发挥,或是超常发挥。我们平时对学习方式的把握,对自己个体发展内容取向的控制,一定能在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全面发展的考查指向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试中,找到良好的施展才干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呈现自己所学的知识。
  
  二、立足考纲,把准好方向
  
  从近年的考试命题看,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找准方向。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识记的内容,哪些是理解的内容,哪些是应该拓展的内容等,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从能力立意来看,中考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凡是大纲罗列到的主干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讲,讲请讲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非主干的知识点,则少讲。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精心备课,做到教学内容目标化,目标内容问题化,主干知识材料化,考纲要求具体化。同时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问题设计要有梯度,不能太浅,也无需太深。
  
  三、夯实基础,掌握好方法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着基础性的原则。为了增强试题的考查区分度,命题更加趋向于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能力以基础为载体,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1.明确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第一,归纳处理知识。要综合各种资料,取其精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对教材进行归纳总结。着重掌握好中外历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等。
  第二,狠抓落实。一要落实具体的预习要求,必须严格检查作业,对达不到要求的,要有相应的补救措施。二要落实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听课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对课堂提问和练习要高标准、严要求。三要落实教材的记忆要求,督促学生最好是记全、记准、记牢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四要落实各种资料上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主观性题目必须落实到书面上,要加大检查力度,坚决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检查手段也要多样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
  第三,点拨方法、拓展能力。不要只是把条理好的知识、总结好的答案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2.建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系统、归纳和综合
  中考既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那就需要建立起运用知识的思维运行机制,进行知识的系统和整合,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组成体系,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脉络,知道各局部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好能画出系统联系图或表,其次,要掌握各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即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也要能画出结构体系。根据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就会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
  3.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四、优化训练,培养解题能力
  
  优化训练,要做到以练导讲,重在巩固,以评为主,师生互动。要强化督促检查,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要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要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优化训练过程。
  1.训练原则。一是适当做题,要有数量,但不能以练习代替复习。同时,所选题目一定要准确、典型,不能见题就做。要总结答题方法,研究以往的中考题,从中得到启示,比多做多少题都有益处。二是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精选题目。复习过程中除必要的单元过关考试外,课堂教学中也需要适当的题目,精选、精评至关重要。选题要注意三个方向: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宜过大:一类是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一类是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都应该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能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
  3.合理应用。用题方式不拘泥于考试,教学中问题目标可以用,课堂提问可以用,个别辅导可以用,要从方式上用活每一个题,对重点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题,由一题变多题,真正领会掌握历史知识。可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的层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水平等。学生处理题目的过程中不提倡依赖教材。
  4.重点讲评。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训练学生答题规范化、知识系统化、思路规律化、解析能力化。

标签:浅谈 新课标 中考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