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被冻结的激情_银行卡被冻结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后期东欧文学的代表性人物,米兰?昆德拉善于用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来描述政治事件和爱情生活。他的作品行文随性、语言通俗,却又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生活在别处》这部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中,昆德拉将主人公置于政治压迫和性爱放纵的生活旋涡之中,着力探究当代理想青年激情的释放和压抑,进而向读者揭示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哲理。
  关键词:青春政治斗争性爱母爱错位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作为20世纪捷克文学的代表作家,米兰?昆德拉不仅有着传奇的政治斗争生涯,更有着敏锐的哲学家思维。他的作品虽然主要是描述一些世俗的政治斗争的爱情生活,但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考却是发人深省的。正如本文所介绍的《生活在别处》一样,昆德拉通过一个诗意化的主人公形象展示,向读者揭示了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哲理。
  一雅罗米尔性爱激情的本质
  《生活在别处》的小说原名为《抒情时代》。从原题目中,我们既可以首先预测到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又可以看出主人公的人生追求。但是为了更为深刻地揭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昆德拉最终借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名句“生活在别处”为小说的题目,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读者的阅读难度,显而易见地将作品主题展现于读者眼前:信仰寄托于何处?创作于1975年的《生活在别处》是昆德拉流亡法国时期的作品,正如作品的主人公雅罗米尔和他母亲生活的社会背景一样,当时的昆德拉也一样生活在一个“由刽子手和诗人联合统治”的社会。但是昆德拉创作这部小说并不是为了向读者展示那个专制主义和理想主义并存的社会面貌,而是为了找寻那个特定时代人性本质的根源,即“人的生存是什么?”、“青春是什么?”一类的哲学问题。
  纵观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似乎就是为了着力展现母爱对雅罗米尔性爱激情释放的束缚。初看这部作品,大多数读者都会认为这是一部展现“俄狄浦斯式恋母情结”的小说。但实际上,昆德拉主要还是想通过对主人公雅罗米尔青春期生活经历的叙述,来揭示性爱激情在人性本质中的地位。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大、性格成熟的雅罗米尔似乎已经学会了在爱的过程中寻觅失落的自信和存在的价值。但当雅罗米尔的爱情冲动转化为一种情欲释放时,这些自我价值的追寻都已被抛在了脑后。在与红发女郎的性爱关系中,我们与其说是雅罗米尔以原始的伟力征服了这个女性,倒不如说是这个女性俘虏了他的灵魂。虽然在之后的爱情经历中,雅罗米尔也开始展现了自己男人伟岸的一面,但由于个人理性思维的影响,他又时常无法忍受情人们的某些天然性格缺陷,致使自己最终又从母爱中寻求慰藉。
  总之,昆德拉所要给读者展现的就是一个年轻男人在爱情生活中的不成熟,雅罗米尔至始至终都没有理解性爱激情的本质是什么。虽然他一直在追寻着答案,但这段思想道路的艰难还是迫使他放弃了寻找,转而去从母亲的关怀中找到生活的慰藉。当然,较为人性化的寓意是我们看到了年轻人深爱母亲的一面,不管这是不是恋母情结的表现,但他终究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和母爱在雅罗米尔心中的地位差别。
  二政治信仰的激情
  虽然性爱是男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一个动荡和喧嚣的年代里,政治斗争才是一个男人生命活动的集中展现,因为在政治斗争中,人性的善良与邪恶都会得到一种激情的释放。
  《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雅罗米尔,有着革命诗人的性格特质,即对身边庸俗平枯燥的世俗生活感到厌倦,钟情于政治斗争,对理想政治制度充满了激情。这样的一种激情驱使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复杂紧张的政治斗争中。他参加政治社团和游行示威,一心想将自己的政治理想转化为现实。他希望取消教会,让人民从麻木的宗教信仰中解脱出来。他还热心参与激烈的政治辩论,这种政治激情不仅促使其放弃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甚至于驱使他背叛了自己的艺术启蒙老师和姨夫等人,他心血来潮般地走进国家安全局,告发了自己的情人和弟弟的叛国罪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气盛的雅罗米尔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最终,雅罗米尔同政治警察站在法律权力的一方,而自己的家人朋友却成为了由这些人的“诗歌筑成的”监狱中的囚徒。在监狱的墙上描绘的一些舞蹈的画面,正象征了一个政治盲从者的天真与残忍。一心憧憬投入火热革命热潮的雅罗米尔或许之前根本没想到政治斗争的血腥与可怕。追求自由与崇高的他最终却成了国家专制力量的工具,不得不说是一种理想的悲剧。在这场悲剧中,雅罗米尔就如同是一部英雄史诗中的小丑一般,以为“自己的激情燃烧,会变成美丽的诗歌和人类的真理,谁知火热情感的蒸气在天空的蔓延,却化作了一道横跨监狱高墙的美丽彩虹……”在这样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雅罗米尔开始反思自己的年轻气盛是如何与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交融的。与其他现实主义小说家不同,昆德拉在作品中并没有用较大的篇幅去描绘那个特殊历史时代的政治热潮,他并不关心那些“过去发生的事”。他之所以选择这个时代作为故事背景,是因为那个特定时代是一个人性本质磨练的“实验室”,在那个“实验室”里,他能够去找寻人性生存意义的答案。具体到雅罗米尔所投身的政治热潮来说,昆德拉所要探寻的正是潜藏于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当时特殊历史环境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应的后果。在世俗社会中,善良与邪恶、激情与盲从、崇高与卑鄙往往只是一线之隔。
  既然如此,这些幼稚和崇尚的“绝对”理想是怎么在雅罗米尔身上发生转化的呢?作为读者,我们似乎总是对主人公的青春和爱情感兴趣,并没有实际对主人公雅罗米尔人性的改变有些许探究的冲动。而小说的作者昆德拉并不是这样,他始终将主人公雅罗米尔视为时代人类共性的研究标本,着力于探究主人公生命价值的种种可能性。我们可以说,昆德拉实现了对现实主义和现在主义的文学类型超越,他的小说已经没有那些世俗文学的社会学和伦理学内容,而是彻底地成为了一部人类学的研究著作。在作品中,昆德拉将笔触深入到了人性本质的探究中,这使他可以清楚地看到笼罩于现实面貌之下的人性异景。不同于人类学家的遗传基因研究方法,昆德拉是在文学领域中,以一种文学特有的方式来对人性异变的内外因素进行破译。其实这部作品中最吸引读者的也正是这些人性的颤动,尤其是那些涌动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各种激情。热血青年都对“别处生活”饱含了憧憬和希冀,从“此处”走向“别处”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必经的一段成年过渡期。即使某些有缺陷且无力完成这一过程的人也时刻憧憬借助想象来来补偿自己的心理缺憾。因此,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主人公雅罗米尔心理特征和情感宣泄的描写,更是对当时整个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探究。就如同塞万提斯笔下那位年过半百但仍满心盲从于儿时梦想的堂吉诃德一般,雅罗米尔的内心激情实际也正是一种盲从地追求政治理想的狂热行为。虽一心想着“替天行道”,解放被压迫人民,但他于斗争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涌动的政治激情一旦付诸于现实,必然会遭到现实专制力量的强烈压迫。这是为什么呢?为何现实就不能容忍这纯真的激情呢?其实,正如堂吉诃德频频与风车、稻草人等幻象战斗一样,雅罗米尔内心世界中的激情实际是以他内心中虚幻的现实邪恶为参照的。我们不用怀疑他们二人的理想动机,我们不能说这二人的出发点是好的,甚至于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起点,但事情的发展却恰恰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他们的激情释放越强烈,现实压力就来得越发紧迫。塞万提斯之所以最后能够走上征途,是他最终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自省了自己之前的那些失去理性约束的激情释放。而我们反观《生活在别处》中的主人公雅罗米尔,同样是沉迷于政治激情,但是他始终没有在动荡和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一心以为只要“靠反抗、靠暴力、靠斗争”,才能实现平等自由、相亲相爱的社会理想。但他不知道“此处”与“别处”、现实与理想是时刻转化着的,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是有一两个激情的青年就可以改变的。在任何时代,崇高的政治理想背后都会潜藏着残酷的政治对抗。以至于在现实压迫之下,纯真美好的理想中最终会出现亲友间相互出卖与阶级压迫的消极画面。
  因此,以雅罗米尔为代表的那一代追求高尚政治理想的青年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着饱满的政治激情,但是在寻求理想与现实斗争的过程中,最终都不可避免地步入了地狱的边缘。所以从本质来看,与其说他们的激情源自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倒不如说是被那些所谓的主义和口号诱骗产生的。这便是昆德拉对《生活在别处》中主人公政治激情的分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曾经醉心于政治运动的昆德拉的人生反思。
  三被冻结的激情:母爱对自我的束缚
  纵观主人公雅罗米尔的生活激情,母亲是围绕在这些激情外围的一个约束者。而在叙述中,昆德拉也并没有首先就去描绘雅罗米尔的青春激情和政治斗争,探究其人性变化的根源。而是首先将主人公置于艺术与母爱的沐浴之下,使他也如普通人一般享受母爱的温情和艺术的浪漫。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背景,我们会认识雅罗米尔的成长轨迹最可能是要向艺术家的方向发展。但是当这个抒情色彩浓厚的孩子迎来了自己的青春期时,一切都改变了。他开始崇拜自由,开始想方设法地去宣泄潜藏于内心的激情。一方面,他近乎于不分白昼地创作各种饱含着着激情释放的诗歌,极力地于文字中宣泄自己涌动的青春激情;另一方面,他又将自己生理激情的奔放宣泄在了自己的第一个异性女友身上。但是当真正去释放自己的性爱激情时,他又因某些不可知的心理障碍而放弃了,最终在女友的责问下,他懦弱地低下了自己诗人般清高的头颅。由此可见,此时的雅罗米尔并没有长大,至少他的内心还是无法接受这种方式的“成人礼”。之后,他与另一个社会女友开始交往,这个女孩不同于之前的大学女友,她只是一个满头红发的商店售货员,其社会地位和知识储备都与雅罗米尔有着很大的距离。尽管最后他与这个女人性爱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但此时母亲的幽灵却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她悬在空中,注视和倾听着自己儿子和女人发生的一切。雅罗米尔曾经试图抗拒过母亲灵魂对自己的精神束缚,年少时的他也曾心血来潮地实践过追求自由生活、任凭激情释放的日子,但是无论怎样,他最终都难以逃脱母亲对他的情感牵缠和精神监护。就如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一样,正在步入成人殿堂的雅罗米尔时刻都在遭受着母亲灵魂和情人苛责的矛盾冲突的影响。不同的只是《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最后找到了自己人生明确的灯塔,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而《生活在别处》的主人公雅罗米尔则不然,他于母亲精神束缚和激情释放的矛盾中夭折了自己的清楚,更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没有成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男子汉。
  综上所述,《生活在别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即将步入成人殿堂的青年人的复杂心理状态。而造成这种心理悲剧的因素除了母亲对其激情的冻结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性格上的懦弱。总之,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深刻揭示了青年人成长遭遇的艰难,更展现了一种艺术表现上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捷克]米兰?昆德拉,袁筱一译:《生活在别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 彭少健:《诗意的冥思米兰?昆德拉小说解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年版。
   [3] 周林图、陈平辉:《勘探存在 寻找自我――米兰?昆德拉小说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 何峰:《“别处”和“此处”的深刻错位――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1期。
   [5] 高兴:《米兰?昆德拉传》,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6] 周明:《展开诗人的人生画卷――从〈生活在别处〉感受昆德拉的存在之思》,《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 李永宁:《人性、爱情及其感受的悖论――解读昆德拉》,《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
  
   作者简介:袁谦,女,1972―,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工作单位:湖南外贸职院。

标签:冻结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