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德育需要学校“主动出击” 学校德育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笔者有一位朋友,在酒席上常喜欢举起酒杯到其他桌去“串台”,美其名曰“出国巡游”。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这样频频‘出境’,不怕别人把你灌倒?”他却笑着对我说:“这就是我要到别桌去敬酒的原因。在其他桌上,敬酒者只要喝一两杯就可以了,再找些人搭讪搭讪,很多酒是可以规避的。你看看,你只坐在圆桌上被动喝酒,喝得比我还多,你说究竟是谁合算?”想想也是,我在原地“岿然不动”,可别人却频繁莅桌敬酒,我是逢酒必喝,数数下来,的确不合算。看来,主动出击终归比“被动挨打”要有余地。
  由酒桌上的喝酒策略,我不由得想到了学校德育工作。我们经常说,家校、社区要携起手来,构筑立体的德育网,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试想想,若学校没有“开门办学”,没有诚恳地获得家长与社区等的信任,家长、社区难道会自动送上门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学校德育应如何主动出击,寻求家长、社区的最大化帮助,三方携手共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劳动等的良好习惯呢?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德育效果。
  一、 把家长纳入“德育工作者”范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将家长纳入“德育工作者”的范畴一点也不新鲜,关键是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家长中“藏龙卧虎”,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三百六十行的工作;教师虽然是专业人士,但不可能穷尽一切技艺。家长又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他们的人脉、他们的朋友。能不能利用家长的优质资源,来为学生的德育服务呢?
  1.成立“家校委员会”。每个班级都有热心家长,各班选出5位富有责任心与爱心的家长,组成班级“家委会”,邀请他们来校座谈,学校与他们诚恳交流,真诚寻求他们的帮助,并与家长朋友达成共识――将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家长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家校活动,不溺爱自己的孩子;教师将关心、耐心泼洒给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再由各班推荐一位学生家长,组成学校的“家校教育委员会”,定时召开会议,定时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将学校的各种动态与中短期的办学思考即时地与家校委员们沟通,再由他们向班级里的其他家长进行转达与交流。
  2.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什么是“假日小队”?就是以班级学生相对集中的居住地为单位,每6~7位学生组成一个“假日小队”,小队名称自拟。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带领下,开展“安全、有趣、有意义”的活动。由于在周末,家长也相对比较空闲,这样的“假日小队活动”实际上也成了家长们交流、聚会的活动。家长朋友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引导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校外天地,比如到“110指挥中心”了解城市交通的管理;到污水处理厂了解水的洁净过程;到“120急救中心”学习自救方法;到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奉献爱心活动;到邮局学习报刊、书信分类与投递;到军营学习军人整理内务……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活动,让学生的假日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并为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现代学生创造了交流、相处的机会。这既增长见识,又增强了合作精神,可谓益处多多。
  3.“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这项活动的开展是源于台湾地区家长会的启迪。在台湾,很多学生家长乐意为学校当义工,共同为学校、学生的发展贡献心力。家长中的能人很多,家长身边的朋友中有技艺的人也多,学校应积极“网罗”这样的人才资源,请他们进课堂,为学生们授课,时时给学生制造一些惊喜。于是,就催生了“故事爸爸、妈妈”的举措,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结合。起初,各班制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书,家长朋友主动请缨,班主任老师从中协调,形成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于是乎,校园热闹起来了,学生的视野开阔起来了,电视节目主持人走进课堂,传授主持艺术;皮影戏走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迷人魅力;模拟法庭搬进了课堂,在生活情景中教会学生掌握应有的法律知识;剪纸走进了课堂,让学生见识了民间艺术的神奇;编织工艺、漆线雕工艺、书法艺术、国画鉴赏等纷纷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班级要排练什么节目,年级、学校要进行什么比赛活动,家长朋友积极协作,与学校的教师一道精心策划、用心指导。家校委员与教师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大家都以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自身。
  4.带家长代表一同外出考察。为了让家长更深入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除了每学期一至两次的全校家长会外,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带领部分热心家长与学校教师、学生代表等外出交流、考察。我校已四次组队师生与家长代表踏上宝岛台湾,与台湾小学生进行深度友好交流。我们的家长代表每年暑假都有机会前往新疆阜康市厦门实验小学――一所我校“手拉手共建”的友好学校――开展“快乐天山行”夏令营。为了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学校在家长代表的选拔上,与学生代表是错开的。也就是说,家长代表没有带自己的孩子外出。目的是,让家长朋友有机会把别的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以此来培育家长代表的德育艺术。实践证明,家长朋友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是赞赏的,因为他们近距离地指导与观察了别的孩童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教育引导他人的孩子中,也对自己的家庭德育经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能够达到“能识庐山真面目,缘身不在此山中”的效果。
  二、走进社区拓宽德育渠道
  学校德育的成效能否得到巩固,学校常常心中无底。因为,学生一走出校门,他们在家里、在社区中、在社会上的表现,学校是不可能一一知晓。因此社区评价、社会评价至关重要,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有些学生在校表现良好,但一回到家庭、社区、社会上,就又“撕下假面具”做人了。如何让家庭、学校、社区真正携起手来,对学生形成一张无形的“监督大网”呢?要知道很多时候自律都是在他律的基础上“习惯成自然”的。于是,我校又有了新举措:
  1.开展“文明100分,你能得几分”活动。少先大队部推出了“文明勋章”争章活动,要想得到一枚“文明勋章”,必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校、在家、在社区的表现都是文明的,要家长、科任教师、社区物业管理员等共同认定,才能获得。若你违章了,收回你的勋章;一个学期将“文明勋章”保持下来了,到期末由校长亲自颁发“金质勋章”,并获得“校长特别奖”。就此,家、校、社区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2.开展“争当大院(社区)里的好孩子”活动。城市的孩子,由于是按片区入学的,居住相对还算集中。如何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凸显出来呢?学校决定每两个月开展一次“争当大院里的好孩子”活动。每次活动,邀请这个居住地的所有学生家长、社区管理者、相关单位的领导等与学生共同参加会议。将近两个月来,这个片区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与各位家长反馈,也请社区管理者就这部分学生两个月来在社区里的表现进行点评。对表现优良的学生,学校现场予以颁发证书、奖状、奖品,对存在的问题,学校明确提出整改意见,并会不定期向社区管理者了解情况。同时,还将一年级新生的入队仪式开到了社区,让家长和社区管理者共同见证学生的这一庄严神圣时刻,增强自豪感与使命感。学校的这一行动得到了社区与家长朋友的普遍欢迎,他们都说,学校经常性走进社区,孩子们的表现比以前规矩了,也知道了一位好孩子应该是表里如一的。以这样的方式敦促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人人争当社区里的好孩子,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优秀的。
  3.师生共同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学校还进一步扩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外延――将学生也纳入了“德育工作者”的范畴。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与感召的,只有树立起学生自身也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进行德育熏陶与德育自育。学校主动向厦门市文明委请缨,利用假日到公园、到车辆人流比较忙碌的路口、到公共场所等开展“志愿者文明督导”与卫生保洁活动。师生一道,文明同行,在活动中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在活动中接受德育熏染,在活动中提升师生的文明素养。
  学校德育要想有突破,不能关起门来“说教数落”,必须主动出击,针对时代特点,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展开工作,一旦思路打开,将德育的触角延伸,学校德育就有望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标签:德育 出击 主动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