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彩锦绣艺术的守望者_守望者的意思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点一支藏香,听一曲佛教音乐,泡一杯绿茶,戴上老花眼镜,在彩锦绣的世界里,王建华是充实的、从容的,亦是宁静的、快乐的。   自上世纪70年代,18岁的王建华结缘南通彩锦绣以来,40年岁月如梭,她始终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守望着这门濒危的刺绣艺术。如今,年近六旬的她依然辛勤耕耘在彩锦绣创作的艺术天地里,并以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将传承与创新并举,用自己的努力,使南通彩锦绣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光彩。
  
  40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玉堂富贵”、“财源滚滚”、“麒麟送子”、“四季平安”……前不久,在南通市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王建华的彩锦绣《南通传统年画图案系列》,以鲜明的南通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精湛的制作技艺,跻身“十佳作品奖”。作品将南通民间年画与彩锦绣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雅俗共赏,画面运用红、绿、金等明快的颜色,充满喜庆色彩,十分夺人眼球。
  “这组作品共分为6幅小件,都是32cm?32cm,便捷小巧,易于携带,融民族性、地方性、商品性于一体,适合做旅游纪念品。”王建华透露,不久,这组作品还将赴新加坡展出,进行文化交流。“能够获奖,我一点也不意外,这份自信正是源于我对彩锦绣这门艺术多年来的执著坚守。”57岁的她这样说。
  1972年,中学毕业后,王建华进入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组学习,“我还记得研究所的地点就是现在的少年宫,当时大伙都在车间里学习刺绣。”但令王建华意外的是,在她学习刺绣的第8天,就被领导看重,让她单独跟随老艺人张元芳学习,并共同完成彩锦绣《蕉香季节》。
  对于刺绣,王建华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我真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从事刺绣艺术,这是我的幸运。”她坦言,自己的经历很简单,从18岁接触彩锦绣,她就一直与这门艺术不离不弃。目前,她继续从事彩锦绣艺术研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刺绣技艺教授给一批学生。
  南通彩锦绣充满着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与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更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彩锦绣艺术源于传统民间刺绣艺术,有其深厚传统文化的背景,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建华坦言,彩锦绣艺术的装饰性,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回归,是对刺绣艺术本体语言的强化。在大型刺绣壁画、室内装饰壁挂、腰带、绣衣等方面的成功运用,说明彩锦绣有较宽的表现力。
  在王建华看来,除了眼力好、耐心细致外,良好的审美眼光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工作外,王建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个有心人,她总是热切关注着人们的服装、饰品,遇到别致的图案,她总在考虑能否运用到彩锦绣创作中来。颈椎病、远视500度、腰酸背痛……尽管常年被刺绣“职业病”所困扰,但王建华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针线,不为名,不为利,为的只是内心深处那份对刺绣艺术割舍不下的情怀。
  “刺绣,总能带给我平和的心境,只要我一坐下来刺绣,彷佛什么烦恼都消失了。”如今的王建华,每天的生活再简单不过,她不在家里,就在工作室里,那些细细的针线,对她永远充满着不可抵挡的魔力。
  
  夫妻同心,合力弘扬通绣
  丈夫设计画稿,妻子完成绣制,如此和谐地完成一幅幅彩锦绣作品,成为夫妇二人精神交流的完美载体。
  王建华和丈夫黄培中交流最多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彩锦绣。黄培中长期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艺术创作,其设计风格注重传统装饰语言和现代构成形式的融汇,蔚为大观且饶有意境。多年来,他们夫妇两人共同创作完成了大型彩锦绣双面屏风《神龙腾九州》、《海市蜃楼》,彩锦绣双面立屏《秦淮灯火》等多件精品力作。如今,黄培中大师工作室落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也成为工作室的彩锦绣研究人员,和丈夫一同在校园里,弘扬刺绣技艺。
  翻开王建华的履历表,一项项荣誉证书成为她多年情系彩锦绣艺术的见证:双面屏风《秦淮胜景图》被评为省工艺美术“艺博杯”大奖赛金奖,并入选中国刺绣艺术馆2007年度至2011年度迎春精品展;双面屏风《海市蜃楼》获得江苏省第三届轻工美术设计展评二等奖,并赴法国巴黎参加“2003年中法文化交流”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水乡》等4件彩锦绣作品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江苏省民间工艺作品博览会”;参与制作的《长城万里图》、《九龙壁》、《高原胜景图》等大型彩锦绣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壁画大展……
  其中,双面彩锦绣屏风《海市蜃楼》继承了传统刺绣中戳纱工艺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运用丝线,调动了戳纱工艺的表现能力,塑造出近乎仙境的古建筑群,收到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眼下,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创作一幅新的《海市蜃楼》,由6块小屏风组合而成,同样是双面绣,但在针法和技艺上将大大超越旧作。”王建华透露,这几年,她潜心研究创新了大量纳锦针法,大大增强了彩锦绣的表现力。
  而被江苏省政府收藏的彩锦绣作品《秦淮胜景图》则采用了40多种针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南京夫子庙的繁荣景象,“这是一次对画稿的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彩锦绣不是对画稿的单纯模仿,而是用刺绣自身的本体语言展示画面。”王建华如是说。
  
  努力行走在传承的路上
  去年11月27日,在纺院的黄培中工作室内,《郑和宝船》、《忍冬凤鸟》、《秦淮胜景图》……一幅幅由王建华创作的精美彩锦绣作品布置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而女徒弟葛话晴正在她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地创作一幅新的彩锦绣作品。“前阵子,我还专门将师傅这次在全市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借到学校展览了,很受学生欢迎呢!”身为市三中的美术老师葛话晴介绍,自去年她拜师学艺后,在师傅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她还将南通彩锦绣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了中学校园,在广大中学生中传播和弘扬这门艺术。如今,市三中还专门成立了彩锦绣工作室,并将之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一大课题,目前,已有近10名中学生跟随葛话晴学习彩锦绣制作技艺,为这项“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王建华还将亲自为这批中学生辅导,将传统文化的火种撒向更多年轻一代。
  前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也特邀王建华前往开设刺绣专业课程,在宁授课半个月内,手把手指点南艺设计学院染织专业的30名大学生学习南通彩锦绣。前年11月、去年8月,该校的学生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再次来通,跟随王建华学习完成了彩锦绣的大量针法练习。目前,南艺已经将“南通彩锦绣的学习与传承”确立为染织专业的一项长期教学及科研项目,并先后收藏了王建华的两幅彩锦绣作品――《花房》、《苏州园林》。
  事实上,彩锦绣艺术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自上世纪60年代初,在传统民间纳纱绣(亦称“戳纱”)“点彩”、“纳锦”针法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起来的新绣种。作为源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样式,被专家学者誉为“传统与现代成功的结合”,曾在行业里受到广泛的关注,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彩锦绣作为从传统民间刺绣旧有形式中,经过变革,脱胎而出的新绣种、新样式,也体现了沈寿先生当年‘以新意运旧法’的创新精神。”王建华认为,彩锦绣与传统平绣在视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彩锦绣的艺术处理,主要体现在巧用材料、针法处理、关注设计等方面。为深入彩锦绣研究,近年来,王建华还先后发表了《彩锦绣艺术创新实践的感悟》、《民间刺绣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学术论文,并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王建华表示,未来,她力争每年出一件精品力作,不求多、但求质,为后人留下一批彩锦绣精品,用自己的毕生努力为传承这门南通独有的刺绣艺术不断奉献。

标签:锦绣 守望者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