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微”文化的审美比较】 中国审美文化PDF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王沁、叶小钰: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人文学部09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          摘 要:微型小说往往短小精悍、选材精简、结构巧妙、含意深刻,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而此时,一个新兴的文学种类:微小说,正悄悄叩开着新的文学大门,微小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微小说顾名思义,极其微小,字数限制在140个汉字内,可以采用连载的形式。你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分享这140个字,也可以尽情演绎生活百态。新浪在2010年10月27日推出了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更是将微小说普及化。微小说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多元化的一个必然所趋,也让文学走近了大众的视野。不可否认,微小说和微型小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使命,具有很不相同的文化价值、文化品位和精神指向。
   关键词:微博,小说,传统,比较,时代
   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壮大,文学也紧跟潮流进入了“微”时代。自2009年各主流网站相继推出微博后,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而微小说给了人们太多的便捷和想象空间,有童话般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浪漫的、现实的、哲学的、悲喜剧的等等,微小说的诞生也顺应了我们这个时代快速娱乐欣赏形式。“以小搏大”,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用这四个字概括微小说,他风趣地说,微博像女孩子的裙子,“越短越吸引人”。然而,微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超越中国传统的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并没有单单成为经典被人们束之高阁,依旧在文学舞台上屹立不倒。本文主要从微小说和中国传统微型小说作为文学审美活动进行比较。
   一、比较作品与时代的交流活动
   微型小说在我国古已有之,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与史是不分家的,因而有一些微型小说中带有纪实性的特征。现今大多数微小说也秉承着这种特性,多以记录生活为主。中国短篇小说的始祖是传奇――无奇不传。传奇的兴起可以用鲁迅的话来形容:“于诗赋,旁求新途,藻思横流,小说斯灿。”微型小说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元稹的《莺莺传》叙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莺莺传》后来被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改编为传情之作《西厢记》,被代代相传,现在依旧活跃在各种传媒影视中,《莺莺传》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在封建社会里,一切对爱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对生活的期待又被社会给扼杀,社会的道德早已消失不见,还有我们熟知的清朝的文言短篇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蒲松龄身处于黑暗的时代,长期仕途失意,生活贫困,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他用隐晦的方式控诉社会现实的黑暗,.暴露封建政治的腐败,谴责封建统治着和邪恶势力压迫人民的罪行。
   之后微型小说的兴盛要到七十年代末,涌现了很多经典微型小说作品:汪曾祺的《大淖记事》用平缓流畅的叙述语调,简短朴素的句式,并配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格局,还有卢新华的《伤痕》,颜慧云的《牧笛》等等,当时的文坛拥有很多的“禁区”,但没有影响写作,反而把时代用小说的手法记录,用艺术的手法表现。
   如今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微小说文化诞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认为,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性,催生了空闲时间的零散性,“长电影看不了,可以看微电影;长小说看不完,可以看微小说。”
   “在微博上进行微小说创作、并提出微小说概念以及创作规范的是作家闻华舰,代表作是长篇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此后他创作了大量的140字的微小说,并发起了首届微小说大赛,挖掘、培养了大批微小说作者,被媒体誉为‘中国微小说之父’。”[1]参加第一届微小说大赛的作品高达了23万条,一时间,微小说成为了热门话题。[2]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小说,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活动的产物。
   微小说大多会有时代的缩影,而微型小说更多的是会有政治和历史的影子,大多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性。《三言》、《二拍》中,有不少作品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善恶伦理观念的作品,但其主要篇幅和精彩部分,则是写世俗的人情百态;鲁迅的《呐喊》以振聋发聩的气势,控诉和揭露了封建制度礼教的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先驱者的心声,拯救着国民精神等等都是带有很强烈时代背景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而微小说偏向于琐碎与简单些,有点蜻蜓点水的味道,140个字的局限性便在这时体现出来了。比如说“‘妈妈你看!’小女孩开心地递过来一张写满字的纸。‘我听见一个哥哥问姐姐怎么才会爱他,姐姐说只要每天在纸上写1000遍她的名字...’‘傻孩子!”女人抱住小女孩:那宝贝是怎么知道爸爸名字的?‘这里!’小女孩打开抽屉:上次爸爸把名字签在上面了!女人顺眼望去,里面躺着一张离婚协议书。”读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140字内将起承转合,人物情节和环境都一一交代清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有一部分人正在变得漠然,同时我们依旧充满希望。家庭的幸福美满需要共同去营造。虽然没有鲁迅先生的影响那么强大和深远,但是这样的微小说也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我们缺少什么,拥有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无论是微型小说还是微小说,都是对人性的内涵在进行探索,都和时代有着间接和直接的关联。
   二、比较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活动
   读者在欣赏微小说的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享受。 《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每刊的发行量能达到十万,可见微型小说的前景没有收到微小说的影响,当然离不开读者们。
   和微小说相比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显得更简单朴素。作者收到读者的反应较慢,直接的宣传方式只有书展,签售这一类传统的文学交流方式。微小说却衍生了许多新交流样式:保存、传播、批评、反馈等等。作者随时会和读者们进行沟通和互动,并采纳读者们的建议,或者根据读者们大多数的喜好而改变人物剧情的发展,情节上具有着开放性的特征。
   微小说则对审美交流活动中起了重大作用,读者不用再等待漫长的图书制作过程,也不用担心周边书店找不到想要的书的情况,读者的想法和评论都能够直接的传递给作者。读者们会密切关注着作者的每一个动态,每一份心情。优秀的微博作品会被读者们不断转发和评论,从而获得更高的点击率,被更多的人阅读。读者孜孜不倦的欣赏着微小说,而作者也正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和不倦守候着的读者,而更加坚定的写下去,读者不仅仅是在追求精神文明,也是在享受微小说带来的惊喜。微小说让作者和读者互相感知,互相交流,甚至共同创作。[3]微博给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读者可以更接近作者,直接可以在微博中发表自己的评论,使作者也能够第一手知道读者的反应。
   微小说美中不足的是,读者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主角”去喜爱,也就是读者很难与作品进行审美文化交流。微小说中很少有人物个性和风景描写,往往只有人物命运的描写,这点与微型小说相比,稍逊一筹了。微小说的言情戏码总比不过琼瑶的一波多折再折的坎坷爱情道路,同样是爱情故事,而许地山的《命命鸟》将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相互融合,刻画了一堆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爱情悲剧。读者很容易和作品的主角起到共鸣。
   对于先前的一些经典短篇小说作品,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更能品味出其甘甜,品尝其真谛。这却是微小说所缺失的,能让人久久揣摩回忆的作品太少,带点速食文化的味道,还需要更多的沉淀。
   我们要保留巩固传统微型小说文化,也要提高微小说的质量,在这个哪里都是机遇的时代里,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微小说 https://baike.省略/view/2922884.htm
  [2]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页
  [3] [苏] 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M],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53页。

标签:审美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