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资讯 > 正文

生命自觉.教育自觉.学科自觉 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生命自觉是语文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教育自觉是语文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学科自觉是语文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创新人才;语文;生命;教育;学科;自觉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解答的“钱学森之问”。
   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涉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课程改革以及评价改革等。本文仅以基础教育阶段初中语文学科为例,对如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生命自觉――语文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半个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深受社会环境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笔者曾经撰文疾呼:语文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放弃,就失去了语文教育得以腾飞的翅膀。
  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正逐渐放弃了其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使命。他们不再以文化、历史、时代、社会真相的守夜人是任,担荷所谓的“道统”与“学统”;他们没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意识,更缺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学术底气;他们躲进知识的角落里寻章摘句,而不再对学术的高峰心驰神往;他们不能充分的生命自治:精神不够辽阔,学养不够丰厚,理性不够健正,人格不够璀璨……[1]
  学生呢?肖川先生认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然而,现实当中却非如此。有人将其概括为“服从高于自主,听话高于思想,接受高于创造,一致高于独立”,语虽尖锐,亦当深思!
  李政涛老师说,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自我生命自觉的人,生命自觉之人是对拥有对他人生命自觉的人,生命自觉之人是拥有对外在生境自觉的人,生命自觉之人是能够自觉将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生境沟通转化的人。[2]
  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时刻考虑,究竟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的灵魂与精髓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怎样的教育,教育如何去善导个体人生的展开?苟能如此,则教育实践活动的品格就会在我们对教育的内在关注中得以逐步提升,才真正谈得上有质量的教育,才真正谈得上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的教育。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自主自觉的学习和研究,洞悉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生而又个性鲜明,不随人俯仰,有学,有品,有趣。另外,要积极构建愉悦和谐的教学现场。师生之间关怀问辩,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语文课堂始终浸淫于一种丰富、和谐、疏朗与博大的氛围之中,言语和精神同构,知识与生命共生。
  “雄浑如大海奔涛,秀拔如孤峰峭壁,壮丽如层楼叠阁,古雅如瑶琴朱弦,老健如朔漠横雕,清逸如九皋鸣鹤,明净如乱山积雪,高远如长空片云,芳润如露蕙春兰,奇绝如鲸波蜃气。”(谢榛《四溟诗话》)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和那些受过语文教育的学生――也能像唐诗一样,风格各异、美不胜收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外部即社会对教育的诉求,更来自于教育内在的再认、蜕变和选择。譬如,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当下和未来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凸现一体化,而另一方面却追求主体存在的差异,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等在不同的场域和角色体验中滋生或消解、变异或发展,这样的复杂性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陷于困境: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进行?而要回答和化解这些问题进而寻求教育的逻辑,需要对教育前提性问题域的挖掘与梳理。[3]换句话,需要对教育达成一种自觉、自省的认识。
  二、教育自觉――语文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首先,教育要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教育是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而难以驱策,易于管理而不能奴役的经世伟业。”学校应当成为一个社会精神的岛屿。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变得平庸、功利、世俗,教育的根本乃是以文化人,伴随教育发展的更多的却是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唯独缺少文化的浸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的,但这不等于为社会训练“没有节操的顺民”;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但这不等于放弃“人性的舒张和生命潜力的开掘”。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育必须彰显自己引领社会的文化使命。
  其次,教育是一项宁静致远的事业。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一,需要科学的规划。当然,规划的前提是在认识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对教育做前瞻性的思考。第二,需要耐心的等待。吕叔湘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张文质先生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基础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非教育”的干扰。名目繁多的检查、督导、鉴定,阻碍着教育“身体的发育”。如果说,一所学校,迎接检查尚且不暇,那么,它哪来的时间去抓教学,搞教研?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遑论之?
  第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教育即文化与人的互动。”(周作宇语)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然而,我们今天的学校,片面追求物化管理,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太多的学校没有明晰的办学思想,没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没有一个令全体师生心向往之的学校愿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存在需要条件,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更需要特殊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今天语文教学改革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自我放逐,使得“本来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人文教化功能式微,人文养成功能薄弱”。[4]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要在语文学科中、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创新人才,语文教师必然确立课程视角,坚持语文本体。
  三、学科自觉――语文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
  要做到学科自觉,首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质,即“通过立言来立人”。
  从根本上讲,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并非着意训练人如何运用工具,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人的心灵,使其焕发出运用语言的智慧和热情;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关于符号的知识,还要为人生提供有条理的思维习惯,提供用语言的滋润培育起来的丰满和深厚的文化精神、民族意识。
  试问,如果一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汉语言、汉文字表情达意,没有养成听、读、说、写的能力,没有开掘言语潜能、张扬言语个性、达成言语上的自我实现,这样的学生称得上高素质人才么?
  其次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角色立场。
  语文教师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应更富情感性、更有诗意、更关注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悟。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又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就是要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科特点,确立自己的人文思路,涵养自己的诗性智慧,强化自己的审美机能。语文教学是一次永远的美学散步。它强调的是生命的在场,诗意的贯通,追求的是美与人生的同构,艺术与人格的统一。“诗的方向即是人性的方向”。语文教学的意义,即在于它帮助人类“从尘封的生命意识中努力开掘诗性的甘泉,从僵化的生命行为中寻找诗性实践的机理”。
  再次,要做到文本解读的深度与教学解读的温度的和谐统一。
  教材文本是教学之本。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立足于它。曹明海先生认为,从本体来看,教材文本的存在形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一是形式层――教材文本构成的“语体形态”;二是再现层――教材文本展现的“语象世界”;三是表现层――教材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5]只有深入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贴近教材文本,具体领略教材文本世界内部构成的绚丽风光,真正打开教材文本构成的本体世界,才有可能上好语文课――引导学生在教材文本构成的语文世界里领略语文的美,体悟语文的奥秘,从而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教师缺乏足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不能“探得深埋于文本深处的骊龙之珠”,(干国祥语)还不能在课堂上恰当地以语文的形式附之语文的内容。课堂的生命活力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热闹上,它同样需要思维的力度和精神的历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深度阐释”后又不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智力背景恰当地设计与生成教学,“教材内容教学化”,这样,就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要么“浅草才能没马蹄”,要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总之不能以一种应然的风貌呈现出来,“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凸显语文课堂的生命意蕴,创造语文课堂的诗性智慧。
  教育奠基中国,人才决定未来。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更要坚持“人生是树,语文是根”的教育理念,秉承教育人的良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高旺.对失落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6).
  [2]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
  [3]孙杰远、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曹明海,赵宏亮.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J〕.语文建设,2008(10).
  
  责任编辑 唐 河

标签:自觉 学科 生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