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正文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撷取“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性做法,从理论上加以透析其“合理”因素,明晰该模式“以何能”,并从教学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该模式“何以能”。   关键词:课件;教学案;合一;生成论教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23-05
  
  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一些课改“排头兵”及其成功的教改案例: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笔者在总结并剖析新课程改革以来典型案例的利弊的基础上,择其优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的高效、动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设计出“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小型的教学改革尝试。旨在探索该模式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参与;能否减轻学生负担,课前无需准备过多的素材,课后无需陷入题海;能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抽取该模式的关键“动作”,从理论上透析其“合理”因素,以便明晰该模式“以何能”;从教学哲学层面对该模式做进一步检视以明确“何以能”。
  
  一、“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改案例述要
  
  2006年笔者在广昌尖峰中学物理课上使用“教学案”开展了小型课改“预研究”。2008年在南昌“欧凯”暑期课外辅导班上高二物理的内容,进行了“多媒体与教学案”的“准研究”,短短的20天40课时,超前学习了半个学期的内容。课堂气氛轻松、教学效果很好,据跟踪调查,日后他们在学校物理成绩进步很大。2009年与南昌市青联学校Q老师开展合作行动研究,采用“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教师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②,教师运用PowerPoint课件课堂引导,学生使用内容相应的word文档的教学案学习;课堂上课件、课本、教学案相结合,师生之间讲、议、练、评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和提升学生能力;学生课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案上的练习,并运用教学案与课件进行有效的复习,从而实现“师生的教学合一、课堂内外合一、新课复习课合一”,优化教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具体行动框架如下。
  1.集体备课,精心制作配套的课件与教学案。(如下图所示)
  (1)内容包括:详细的新知识探究及过程;涵盖所有典型例题、变式练习(分门别类、逐级递进);从各种教学辅导书、中高考真题、模拟试卷中收集并整理好的新颖性、综合性题目。
  (2)制作原则: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简洁直观、过程动态。课件中的典型例题和变式练习有分步骤的详细解答和图示;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演示,例如,公式中的每一项、图线中的每一个细节部分、中间的提示等都可以做成动画效果,随时控制它的出现、改变或消失,这样画面的核心内容始终能够保持简洁明了的形式。
  2.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模块”:新课、习题课和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新课包括学习新知,学习例题和尝试练习;习题课包括巩固新知,学习例题和完成练习;单元复习课包括形成知识结构,复习例题练习和综合拔高训练。
  3.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将学生分为 4―6人的小组,围坐在一起。在教室墙壁设置四块黑板,供学生练习和展示。课堂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集体教学环节――教师主导,学习新知,典型例题及课后作业;小组学习环节――变式训练,组内展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全班展示环节――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总结落实。
  4.四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高效率、个别化。
  
  二、“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案例的理论分析
  
  我们撷取“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关键性做法,从理论上透析其“合理”因素,以便明晰该模式“以何能”。
  1.关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结合”问题的分析。
  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教学理论倡导的是“有意义学习”,强调采用讲授法和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要遵循“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原则,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1]。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在“全班展示”中,教师适当地点评,总结并落实知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激发学生探究并做适当的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线索,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为主。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挥者。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2]。作为其主要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3]在“小组学习”环节,组内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或在黑板上演算、或在教学案上练习,互相交流、磋商、彼此耐心地讲解与辩论,营造了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变课堂为“学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且,“课件与教学案”预设了“情景”,学生无需做额外的准备,在“协作、交流”中进行“发现式”的合作探究学习。“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发、补充,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个环节的设计,将教师讲授和学生的发现、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2.关于“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问题的分析。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其一般特点为:注重“学”甚于注重“教”,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允许学生自定学习步骤,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媒体和学习材料,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等。个别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
  如何在集体教学中照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呢?课堂教学中“集体学习”的环节,将知识点的学习作为底线,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会(学生课堂上还没有掌握,课后通过复习课件与教学案可以弄懂)。在“小组学习”环节上,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基础)可做调整:基础好的学生课堂多做,课后就可少做;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少做,课后多做也可以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实质上,这是“学习分层、作业分层”更好的实现样式。
  运用教学案(结合课件),较好地把握了整体和个别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关系,将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3.关于“课堂内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即“师生教学合一”问题的分析。
  杜威倡导“做中学”,陶行知进一步提出要“教学做合一”,“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又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来呈现程序教材,主要原则为: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有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4]。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应保持的行为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课件与教学案的内容是按照“学什么、怎样学、怎样教”的思路设计的,知识点、例题、习题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在“集体教学”的环节,教师运用课件与教学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教师的“教”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也由学生的“学”体现出来。在“小组学习”和“集体展示”环节中,学生围绕教学案(教师的预设的内容)学习,学习材料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其实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
  再则,课件与教学案的结合使用,优势在于: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动态、大容量等特点,激发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效率;教学案落实知识,师生互动更明显,学生学习有主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教学合一”。
  4.关于“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作业相结合”即“课堂内外合一”问题的分析。
  教学要遵循并落实“巩固性原则”。艾宾浩斯的“先快后慢”的遗忘曲线规律,也要求及时强化,间隔强化。“教师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的途径有:对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规律,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工作”[5]。由此可见,唯有兼备有效的材料和组织形式,才能落实巩固性原则。
  由于教学案完整地记录了课堂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点、典型例题、变式练习),学生课后以教学案(结合课件)为依据,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温习课堂上没听懂的内容,完成未做完的练习,以便掌握本课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习题,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教学案与课件成了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结合的有效材料。
  而且,教学案中设计的典型例题,既是例题,又是课堂练习,同时还是课后作业。先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自己完成,然后请完成得好的学生给同学讲解,最后教师点评,而课堂上没有完成的部分便是课后作业。这种做法将例题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合三为一。首先,它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二是在做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和运用,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新知识。三是改善了学生课后作业盲目抄袭的状况。因为作业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讲解,不存在“不会做”、“没空做”、“忘记做”的情况。
  课堂例题、练习与课后作业”这两方面的结合,实现了“课堂内外合一”。
  5.关于“新课与单元复习课(期末)相结合”即“新课复习课合一”问题的分析。
  “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改模式,因为教学案上记录了学生“新课、习题课、课后练习”全部学习过程的“轨迹”(包括了知识点、典型例题、变式练习),所以,单元复习课上,只需复习原来的教学案(结合课件),无需“另起炉灶”与使用“题海战术”。期末复习(或中高考复习)时,也只需在复习教学案(结合课件)基础上,再做综合性例题和习题。这样,反复复习、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典型例题和变式习题,真正做到“低耗高效”。有了教学案和课件作为载体,新课和复习课复习结合的形式,使得教学既有“规范”可循,又体现了精细化,更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模式的进一步追问
  
  我们以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对该模式做进一步检视③,用以回应模式涉及的问题,深入思考“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教学模式“何以能”。
  1.本体论考察:模式中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这是触及深层必然要追问的首要问题,问题涉及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案与课件中的“新知识的学习、典型例题和变式练习”,这些都对整个教学做出了整体“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然而,师生在“小组学习”、“全班展示”中的“生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动态活动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和创新,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即时性获得与发展,是思维碰撞火花的灵光乍现。
  由此可知,本模式中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延伸。没有成功的预设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没有有效的生成那是失败的预设。
  因而,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预设,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我们强调的预设,是为了有效生成的预设,是促进生成的预设,因为,有效生成是检验有效课堂的重要依据。在这种生成性的教学中,能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平庸走向创造。教与学真正变成了一种交往,在交往中,师生之间这种“人为的、对成的、双重建构的”教学的本质关系得以凸显。
  2.认识论考察:模式中的“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问题切换到教学认识论,教学应该怎么做,采取何种教学或学习方式。在本模式中,“集体教学”环节侧重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讲授教学却比探究学习更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知识结构的条理性、内容传输的有效性,知识容量的膨化性。“小组学习,全班展示”环节,课堂的开放度比较大,学生探究学习,这要比讲授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合作的广泛性和学习过程的愉悦性。并且,在三个模块、三个环节中,讲授教学与探究学习都是共存共生的。从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实践效果来看,它们都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因而,模式中“教师讲授”与“自主探究”代表的各种教学方式,其关系是辩证的、相互关联的、水乳交融的。
  3.价值论考察:模式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关系。
  问题最后落到教学的价值论,怎样的教学才有价值。本模式中,教学案设置的典型例题和变式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分层训练,依次递进,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体现了其“大容量、高效率”的特点。与此同时,小组围坐、合作学习的“超市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焕发了课堂生命力:学生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一种灵动的思维,自主参与和表现自我的强烈意识,不同的意见可以自由地发表,不同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这里的课堂令人感到是有生命的课堂。只要让生命释放出潜能,只要让生命充满活力,就会让生命充满成就感、幸福感,厌学就会变为乐学,负担就会转化为轻松。
  这样的课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高效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自主理解、感受和获得知识,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关系是“自由民主、和谐相融”,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文化成的”,教学目的是指向“生活幸福”。三个纬度交融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总之,本文基于对“课件与教学案合一”模式的介绍与关键问题的理性分析――“教师讲授和学生探究结合;班级授课制下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作业结合;课堂内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新课与单元复习课(期末)的结合”,并置于生成论哲学观照,该模式优化了教学,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凸显了生成性教学理念。当然,不同的老师有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这也仅为教师提供一种参考样式。
  
   注释:
   ①“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在“预习模块”中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在“展示模块”中分组合作,展示提升,在“反馈模块”中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②“教学案”是“教案、学案一体化”的简称,把教案与学案的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蓝本,又是总揽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的“大书本”,充分发挥教案与学案的长处,革除其短处,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相当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③张广君教授提出的生成论教学哲学,坚持以教学存在的对成交往观为特征的教学本体论、以教学存在的人文化成观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论、以教学存在的关系进化论为核心的教学认识论等基本立场。参见:张广君.生成论教学哲学:架构与立场[C].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Analysis of Teaching Cases Based on Courseware and
  Teaching Plan Integration
  
  ZHANG Tong-bo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selects the key methods of courseware and teaching plan integration, and mak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reasonable factors to clarify what the model can achieve and why the model can achieve its goal from the angl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Key words: courseware; teaching plan; integration; generative teaching philosophy
  
   收稿日期:2011-10-20
   作者简介:张同柏,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标签:发生了什么 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