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正文

[走出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误区]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通过上课、听课、调研、访谈等各种教学和教研的实践,分析探讨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既要落实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还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目标的实现等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中学化学; 课程标准; 教学改革;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5-01
  
   陕西省2007年已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5个年头,作为一线高中化学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通过上课、听课、调研、访谈等各种教学和教研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精神理解不深刻,在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便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共鸣,使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高中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为探究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反应为有计划主动获取。然而我们不少化学教师对此产生误解,一哄而上,大有课堂教学必探究之势,但教学效果事与愿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学习选题不当,将不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
   有些中学化学教师,常将不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出现选题不当。如在“物质的量”、“盐类的水解”等概念及“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理论强的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费时费力,收效不大,因为学生虽然经过了探究,但走了过场,这种没有知识基础的探究,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二、把探究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探究
   如在“化学反应限度”教学时,先提出问题,①什么叫可逆反应?②什么叫化学平衡?③化学平衡的特征是什么?④为什么说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然后根据学生阅读探究进行讲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解答问题不属于探究,因为问题早有了答案,解答问题或是寻找正确答案,而探究则是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它与解答问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即不是让学生找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如我在进行“钠”的教学时,提出了一个探究题目,“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反应吗?产物如何?”首先让学生猜测产物,结果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认为有铜生成,我指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并实施这个计划,将绿豆大钠块置于盛放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怀中,获取实验事实,结果发现烧怀中有大量蓝色沉淀生成,还有少量黑色物质产生。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他们评价、合作、交流形成共识,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置换不出铜,随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由于反应放热,使少部分氢氧化铜分解为黑色氧化铜: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Cu(OH)2 CuO+H2O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同学们认为思考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实验过程要相互合作,这样考虑问题更周到,解决问题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事实上,从提高学生能力的意义上讲,往往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
   三、过于注重课堂完美,追求活动形式,使探究学习表面化
   大部分中学教师,平时过于注重课堂完美,追求其活动形式,使探究学习表面化。如在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上,我们的教师为了课堂完美,课前进行多次演练,问题一提出,听课的同仁们没反应过来,学生们对很深刻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这样的探究学习,表面看热热闹闹,探究的问题也不少,当时看好像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但实际上真正弄懂多少?再说,靠一问一答,学生印象肤浅,不会留下多少东西,教学效果不佳。
   四、采取“放羊式”探究
   我们一些教师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看成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这样既可以代替教师,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减轻了教师讲课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但由于教师没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学习,缺乏对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把很多内容放给学生去探究,结果多数情况下所探究的内容都是学生已会的或一看就会的,有些即使经过努力去探究也无法弄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教师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很好,但对探究结果总结不够,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能“放”不会“收”。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作用,绝不是要求一哄而上,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放羊式”的失去控制放任自流,要在探究活动中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有所削弱,相反,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那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非事先教师程序化设计的结果,往往是在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中使探究过程逐渐推向深入。记得有一堂化学课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杂质?学生很快得出选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气。不知哪位学生说了句,怎样除去SO2中的CO2呢?我要求学生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全班同学提出了许多物质均被否决,因为CO2会反应的物质一般SO2都会反应。难道此题真无解?不可能!一定有特殊方法。学生们来劲了,思路也开阔了。有同学提出用物理方法,先把混和物液化,再蒸发,先挥发出沸点较低的CO2,剩下是液态SO2。有的同学提出,先用化学物质吸收SO2,逸出CO2,再用化学方法重新生成SO2。根据这一思路得出两种方案:
   方案1:SO2+2NaHCO3=Na2SO3+2CO2+H2O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方案2:SO2+Na2SO3+H2O=2NaHSO3
   2NaHSO3 Na2SO4+SO2↑+H2O
   请设计实现上述两个方案的具体实验方案?我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化学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的表现,盲目追求学生“兴奋点”的倾向。课堂上各种情景、多个问题轮番轰炸,学生问答、演练、讨论接连不断,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渐渐远离化学知识规律。“议而不究,乐而不学”,成了浅层次上的热闹课。学生的自主性究竟是自主的行为,还是自主的思维,认识模糊。值得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重视科学探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尤其在学时所限情况下,应减少学生的盲目探究,并非所有探究都是有意义的体验。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落实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还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活动,真正体现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实现化学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方大学.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向[J].化学教学,2009(8):55-57.

标签:教学改革 新课程 误区 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