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正文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青山绿水记乡愁,,新村美景晒幸福】

时间:2019-02-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 青山绿水记乡愁? 新村美景晒幸福 ——**县凝心聚力全方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县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规律,坚持走“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整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面整治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畅、洁、绿、亮、美“五化”目标。至目前,全县建成了53个省、市、县列美丽乡村和84个“万村整洁”示范村,农村安全稳固住房覆盖面达到95%,新农村标准率达到83.3%。为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全面建成小康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打造高颜值、高品质乡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乡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各村不同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乡风民俗等实际,突出地方文化,融入山水资源、历史积淀、特色产业等元素,按照 “一村一景、一点一品”的发展定位,聘请省内外高资质专业设计院所对《**县村庄规划》进行了完善提升,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两规划一设计”,修订完善了114个村(社区)建设详规,按照“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三种类型修订完成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时,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当地民俗,编印了《新农村建设农宅户型图集》供农户选择。通过科学修订完善,使规划紧扣实际,既有前瞻性,又富有文化内涵,做到了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联,为建设美丽乡村和改善人居环境绘就了蓝图,提供了遵循依据。在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设计的“龙头”地位,坚决执行“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的理念,因情施策、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分类分批逐年建设,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高颜值和高品质。

二是全方位、多层次引导,激发群众主动参建热情。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努力营造老百姓拥护、各单位支持、全社会关注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浓厚氛围。先后累计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单4万余份,刻录全省人居环境改善康县现场会视频资料光盘260张,利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站等公众平台开设新闻专栏,每周播放《同心携手奔小康》专题片1期,每天播放宣传标语3条;
举办了“中国梦?幸**城” 主题摄影展,编印《**美丽乡村画册》1200本、《**“十二五”扶贫攻坚工作掠影》1500本、《双联行动画册》500本,制作《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扶贫攻坚》、《双联行动》专题记录片各1套,摄制以体现农村发展变迁、乡风文明和谐、扶贫开发成果等内容为主要题材的《微电影》60余部,积极宣传“三农”发展成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氛围,提高了群众广泛参建的积极性。同时,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群众受益的原则,在政策措施制定上,让群众直接参与,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支持政策,坚持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与群众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把政策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与群众对接,广纳意见,尊重民愿,做到“村中事村民定、村民事村民干”。并对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实行“先干后补、不干不补”的办法,充分激发了村民热情。

三是加大“四种支持”,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活力。1.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省道304线、203线、平华路过境段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要求、目标和重点,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针对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研究提出了“五个一批”(项目消除一批、财政扶持一批、危改消除一批、集中安置一批、拆除复垦一批)消除方式,全面扶持农户改造消除土坯房。为有效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制定出台了“每平米补助一袋水泥”的补助政策,扶持农户实施院落及门前巷道硬化项目。

2.加大财政支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对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按照省、市、县1:1:1的资金配套政策,每村县财政配套100万元,对县列“美丽乡村”试点村县财政每村列支80万元、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每村列支150万元支持建设,并对全县126个村每年每村列支专项经费5万元,用于日常环境整治。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列支近1000万元用于改造消除农村土坯房,对享受国家、省、市项目补助标准不足12500元的由县上差额补助;
对没有项目支持的改造户,参照住建部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主房拆旧建新每户补助12500元,未住人杂用土坯房只拆不建每间(≧10㎡)补助300元、拆旧建新每间(≧10㎡)补助1000元。同时,借助双联行动,积极动员驻地企业、干部职工和社会人士捐款近300万元,为农村住房改造提供了资金支持。3.加大物质支持。协调庆华公司以成本价供应釉面瓦36.5万块支持农户土坯房改造消除。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购进水泥1万吨,扶持农户对院落及门前巷道进行硬化。4.加大人力支持。在下派专业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的基础上,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保障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以“自建、援建、帮建”的方式,发动亲帮亲、邻帮邻,投工投劳,减少困难群众建房负担。同时,由县委、县政府倡导,鼓励老家有土坯房的近千名公职人员先行带头改造,为农村土坯房消除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效应。

四是做足“六美”文章,构建美丽乡村幸福画卷。以实施“十个全覆盖”(自来水、动力电、硬化路、安全房、文化站、乡村舞台、宽带网络、太阳能路灯、村级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工程为突破,做足“六美”文章,提升内涵,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村美家富、幸福和谐画卷。1.建设美丽新村,注重体现“家园美”。以“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总体目标,按照“以点示范、连点成线、由线及面”的推进思路,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近四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9.4亿元,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53个,项目覆盖全县10个乡镇,关山林缘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南部山区民生改善示范带、三条主干道路连片环境整治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成效显现。2.改善住房条件,注重体现“居住美”。通过“项目支撑、群众自筹、社会融资、财政兜底”的办法,将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配套的群众搬迁安置在中心村或公路沿线、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上学就医条件相对较好、耕地调剂空间较大的地区,群众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近四年以来,累计建成移民点安置区(点)32个,搬迁安置群众755户。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和土坯房改造工程,改造农村危旧房4085户,消除农村土坯房11209户52354间,群众住房条件得到大幅改善。3.配套基础设施,注重体现“生活美”。以基础设施全覆盖为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力组织实施“十全”工程,提升和优化农村基础条件,着力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瓶颈问题。至目前,全县自来水通村率达到 99.1%,入户率达到91.2%;
硬化农户院落及门前巷道57万平米、硬化通村道路146.5公里、砂化村组道路97条173公里,修建产业路28公里;
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0所,建成村级幼儿园66个、标准化卫生室64个,新建农村文化广场39个、乡村舞台97个,改造高低压线360公里,架设光纤网络550公里,宽带通村率达到85%,安装太阳能路灯1032盏,实现了示范村硬化路、自来水、动力电全覆盖,基本公共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4.优化人居环境,注重体现“环境美”。以营造“净绿整洁、文明有序”的农村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六清六有”(清乱倒垃圾、清乱堆柴草、清土堆粪堆、清废旧农膜、清残垣断壁、清庭院杂乱;
村有垃圾场、社有垃圾屋、户有垃圾箱、人有厕、畜有圈、草有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通过拆除违建“治乱”、配套垃圾设施“治脏”、栽植花草树木“添绿”、建设小斑景点“增美”、创新机制体制“重管”等措施,农村整体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同时,按照“一段一品、一路一景、处处有景、车移景易”的总体要求和“治脏变绿、治乱补绿、破墙透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整治原则,以设施配套、特色建筑、景观改造、卫生整治、绿化美化“五位一体”建设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三线”(省道304、203线、平华路过境段)环境卫生问题,建造公路绿化板块和沿线小景观。靓化房屋主体、大门441处,修建明清风格瓷砖画景观墙4000米,墙体增白18400平米,栽植补植行道树66.2万余株,在主干公路沿线种植花草13万平米,拆除违章建筑341 处,整修清理桥涵、边沟、路肩103.8公里,新建垃圾屋268座,清运垃圾520吨;
完成林业生态工程造林6.05万亩,面山绿化8400亩,绿色通道280公里,农村脏、乱、差得到彻底治理,保持了新农村的生态底色。5.促进农民增收,注重体现“富足美”。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秉承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把生态富民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在强力促进草畜、核桃、药材、蔬菜“四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大力扶持发展油用芍药(牡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劳动力培训输转“四大富民产业”,多元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至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7.5万头,核桃、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8万亩和10万亩,栽植油用牡丹、芍药1万亩。发展培育了青松中药材饮片加工、润华核桃加工、华宝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龙头企业13户,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35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124个,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50%以上。实现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使农村真正走上了记得住乡愁、融得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6.培育文明新风,注重体现“和谐美”。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和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四新六评”、“文化新风润乡村”等活动,通过宣传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勤劳致富、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着力营造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先后评选出“四新六评”先进村38个、孝敬父母好儿媳89户、勤劳致富好家庭560户、新农村建设带头人168人、环境卫生模范户762 户、遵纪守法光荣户125户、邻里和谐文明户111户。建成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站96个。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农村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特殊人群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五是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全面保障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始终把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作为顺利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建立了自上而下、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五制”联动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确保了各项任务落实见效。1.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任务纳入部门、乡镇和县直共建单位年度目标重点管理,并根据平时工作督查情况和年终工作验收情况进行综合考评。2.健全资金整合机制。县财政每年按照地方财政收入的15%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发展。同时,坚持财政资金引导、整合相关资源、鼓励多元投入的筹资思路和“分类申报、集中管理、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把各类涉农资金有机整合,项目打捆,配套建设,“各炒一个菜、共办一桌席”,保障了资金有效投入和效益最大化。3.健全民主监管机制。注重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的前期,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发放资料等形式,征求意见、讲解政策,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一事一议”、群众代表监督项目实施等方式,把项目知情权、自主权和监督权充分交予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支持度和参与度。

4.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牢固树立“重在三分建、美在七分管”的理念,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对绿化苗木落实包栽植、包管护、包成活的“三包”责任制。对工程项目落实保进度、保质量、保效益的“三保”责任制。健全“乡村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常态保洁制度,保证每个村、每个路段都有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个有效的奖惩措施。对沿线商铺、住户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及村规民约制度,倡导讲究卫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村民文明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确保农村环境“天天美、时时美、刻刻美”。5.健全督查督办机制。强化督查调度,采取现场会、促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办会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因难和问题,督促后进,激励先进。严格落实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制度,采取明察与暗访、随机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全程跟踪,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检查、督办和指导,督促任务的落实。对改善工作进展迟缓、工程质量不达标的乡镇,限期整改,定期通报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到位的,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点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县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规律,坚持走“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整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面整治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畅、洁、绿、亮、美“五化”目标。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青山绿水 乡愁 新村 青山绿水记乡愁 新村美景晒幸福 绿水青山乡愁高中作文 关于绿水青山美丽家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