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周记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_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沿革及研究新进展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就业指导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课程的研究和设置、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体系、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发展等。文章简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沿革,并从以上几个角度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为寻找就业指导工作突破口而进行的研究和成果。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发展沿革 新进展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沿革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首先关注职业指导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国际合作进行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实践首先从深圳大学开始。1986年,深圳大学率先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并辅导就业。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开设就业辅导课,创办就业辅导报,利用电脑搜集、存储职业信息,设置就业信息专栏,组织用人单位进行招聘等活动。此后许多大学开始把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中,将之与毕业生的分配工作相结合,成为学校行政工作的组成部分。
  1989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成为高校就业体制改革的转折点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发展的里程碑,首次提出了“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国家部署下规范展开。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对各地区和各高校提出了逐步建立的要求。从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每年筹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老师培训班。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提出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材》。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从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全国高校蓬勃发展起来。[1]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的新进展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2][3][4]
  1.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条件及队伍状况。许多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机构设置都已经到位,都成立或配备了相关的机构、设备及经费等。但是就业指导老师以兼职为主,并且学历资历相对薄弱。
  2.就业指导方式。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方式较为广泛,有就业咨询、建立就业网站、就业指导课、毕业生择业指导、就业市场调研及升学指导等,部分高校还创办了就业专刊,进行创业指导,开展模拟招聘、职业心理测评,等等,但是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不足。
  3.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调查发现,在就业指导中,就业咨询内容已比较全面:政策、心理、技巧及职业等,但在咨询方式上仍以面对面咨询为主,在线咨询为辅;高校在对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上越来越重视了。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就业指导、毕业生择业指导、升学指导,以及创业指导等课程。
  有研究者对大学毕业生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对高校就业指导满意度偏低,认为高校就业指导效果欠佳,高校的职业生涯和创业指导教育欠缺。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应不断发展完善。
  (二)从就业指导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1.从制度层次来看,研究者提出应营造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迅速成长的制度环境。
  政府及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加大投入力度,应建立一个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交流媒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引导单靠高校是难以完成的,因此,从制度环境上,应强化政府部门的就业服务职能,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给予较充足的经费投入,加强就业培训。政府可以在全国各地采集职业信息数据,定期发布未来的就业环境和各行业的需求,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形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部门协同合作的、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5]
  2.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很多研究者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角度出发,思考建构某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以供就业指导机构借鉴应用。
  例如,为改变大学生就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陈啸等(2010)提出需要构建全新的“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即构建集研究、教学、服务、指导、咨询为一体的大学生就业发展教育工作新体系。“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将研究作为整个工作模型的主轴和核心,而服务、指导、咨询与教学环绕主轴螺旋建构,形成一个整体。[6]
  王军、范桂荣、蔡丽娅(2010)也认为,高校应以服务为导向,建立职业测评服务、职业规划服务、就业咨询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职能体系。实行分个体指导、分类别指导、分阶段指导,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指导。[7]
  (三)从就业指导课程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1.从严格的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设计课程[8]。
  研究者提出应以大课程观的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大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在课程与隐蔽课程,也就包含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应根据大课程观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实践性、主体性原则,建设全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包括以下方面。
  (1)学科课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也是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该至少包括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四个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要对就业指导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稳定的主体系列活动课程。内容涵盖面向低年级的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发展定位、制订大学计划等内容;面对毕业生的职场礼仪、简历写作、求职技巧、行业岗位需求、职场适应等。
  (3)实践课程。就业指导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就业实习与创业实践等。
  (4)环境课程。就业指导环境课程主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物质、文化、制度和组织等环境,对学生就业指导产生潜在的影响。
  2.利用网络平台建设课程。
  研究者指出应大力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建设,并将其与教材改革的有机结合。[9]
  (1)就业指导网络课程要成为教师、大学生与企业三方互动的平台。就业指导课程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网络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利用学校网络课程的资源与平台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可以集职业测评、职业导航、职业规划、主题课程(包括课件与视频教学)、教学管理、习题库、在线师生交流等功能和内容于一体。
  (2)教材由于要针对大学生择业的需求,就业指导课程具有时效性比较强的特点,其内容更新也比较快,因此在教材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四)从就业指导人员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1.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困境。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困难导致从业人员不能专于就业指导术业,极大地限制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10]。
  (1)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困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率压力大,事务性工作繁重。二是缺乏专业化的职业晋升通道,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论文发表上出现被边缘化的倾向。目前就业指导人员属于行政编制,其工作的专业性未得到承认。在科研课题申报上,就业指导课题处于边缘地位,也很少有来自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参与;专门针对普通高校的就业指导类学术刊物缺乏,目前尚无就业指导类的CSSCI源刊。
  (2)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困境。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困境也包括两方面:一是缺乏职场经验和对企业用人的深入了解,就业指导人员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咨询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对就业指导岗位的自我认同不足,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
  2.组建专业化的高水平就业指导队伍。[11][12]
  (1)组建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团队。除理论培训外,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并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并创造机会让指导教师还要“走出去”,定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去考察、学习,通过实践和锻炼,增加对社会上用人实际情况的认识,促使自己指导能力的全面提高。
  (2)邀请专家学者作就业指导报告,选聘企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指导教师。包括从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和宣传、管理和指导的专业人士,以及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
  (五)从就业指导对象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就业指导工作和研究也开始重视学生个性特点,开始考虑学生个体倾向的选择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结合研究。从前是专家、教师等就业指导者收集关于就业指导的各种信息、知识、法律法规、理论等内容整合成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传授内容,而现在的就业指导研究已经开始转变这个模式,开始以大学生作为出发点,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需求等,再结合不同的专业和社会要求、就业形势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反映了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也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面向对象,其根本的依据地位得到了重视。例如,李燕冰、陆财深、徐?[13](2010)就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建立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的研究,指出了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是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依据。
  王军、范桂荣、蔡丽娅[14](2010)提出应该基于学生满意度进行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以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就业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素质准备、应聘求职等就业全过程开展的教育和服务活动。这种指导方式可以克服传统就业指导因忽视学生的特点而致针对性不足的缺点。
  三、结语
  就业指导把几种目前前沿的流行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理论:主体论、大教学论等,表明就业指导研究越来越能跟进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这些研究中也体现了几个理念倾向:就业指导过程的全程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元性,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指导老师的专业性,重视利用网络平台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各种研究的持续进行,各种理论、观点、视角的交锋必然使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断深化,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3).
  [2]谭诤.从毕业生视角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于福建省5所地方本科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调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
  [4]陈啸,董承军,李小晨.“五位一体”的高校就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的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29).
  [5]王宇.比较研究视野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6]陈啸,董承军,李小晨.“五位一体”的高校就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的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29).
  [7][14]王军,范桂荣,蔡丽娅.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1,(33).
  [8]陈德明,祁金利.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J].前沿,2010,(5).
  [9][13]李燕冰,陆财深,徐?.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5,(15).
  [10]陈德明,张氢.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8,(24).
  [11]钟震颖,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5).
  [12]刘燕.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生涯发展辅导[J].江苏高教,2007,(4).

标签:沿革 就业指导 新进展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