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教学目的。探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主要因素,分析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措施、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教学;学生;自我学习期望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17-02
  期望是指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和当前刺激而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预料或预想。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主要是指学生形成对自己能够取得未来学习成功的预想。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教学目的,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探讨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早在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对一所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一项“预测未来的测验”(智能测验),然后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知教师说,被选的学生成绩优良,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好。这些学生在教师期待下,从内心上也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出众,坚信学习能够取得成功,学习较为主动积极。八个月以后,再一次对全体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这20%的学生普遍提高了成绩。这一实验说明,学生对教师期望有所理解而形成自我学习期望,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期望效应理应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同时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基础位置。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不能取得成功,主要不是智力差异或学习内容太难,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而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是学生重要的个性品质,是一种价值信念的动机,应引导学生向某一学习目标奋进。对学习成功抱期望的学生,充满自信,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成绩提高较快,心理健康发展;对学习成功不抱期望的学生,则与此相反。因此,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对完成教学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目前,教学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大量刻板、僵化、灌输的不良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压抑、自卑、焦虑等学习心理障碍,对取得学业成就的期望值低,缺乏自信。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导致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为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安排运用,应考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兴趣,形成自我学习期望,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二
  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是一种精神意识,有其内在结构。国内外心理学普遍认同,凡是意识的东西,一般包括认识、情感与行为三种成分。依此可知,在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即自我学习期望意识,是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一)自我学习期望认识。它涉及个体对整个学习期望状态的基本了解,包含个体形成学习期望的全部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生形成自我学习期望的过程,会对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进行感知、理解、判断,会对其所运用的手段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有所领悟,会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条件有所评估。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受当前刺激影响才会对未来学习行为结果产生预想。由此可知,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认识是学生自我学习期望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自我学习期望情感。情感因素是学生在形成自我学习期望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它是与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是自我学习期望心理发展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期望的认知信息有所理解,会感到满足、充实、愉快;对于不理解的信息,则会疑惑、惊讶、焦虑。学生自我学习期望情感的强度、性质、方向,影响学生实现自我学习期望的努力程度,对自我学习期望中的认识、行为起调节作用。
  (三)自我学习期望行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行为是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外部表现。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为实现自我学习期望而产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行为虽然取决于自我学习期望的认识和体验,但它的出现会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认识和体验。学生自我学习期望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期望心理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学生自我学习期望一旦形成,有其独特的功能。
  (一)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组织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弗洛姆提出期望理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成功的期望值有关。学习成功的期望值大,学习动力强;学习成功的期望值小,学习动力弱。可见,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能激发调节学生的心理,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其第一功能便是形成一种价值信念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形成总是与学生的认识有关。没有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没有对学习结果与学习方法、手段及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不可能形成学习期望的。因此,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形成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努力学习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反过来成为一种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形成积极心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我期望,是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和成就动机,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克服困难,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还承担和具有形成积极心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功能。
  三
  学生自我学习期望心理的形成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影响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教师。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形成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师生交往频繁,教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是指向教师的。因此,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自教师的信息,而且主要是来自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说来,凡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小,信任程度低,则会使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减弱。
  (二)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是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自己各方面的认识、态度与评价。它引导个体处理一切与己有关的信息,总是使个体力求在与自我观念一致的方式下行事,因此,学生的自我观念对自我学习期望有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自我评价对自我学习期望的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品德与能力评价适当,就会增强自我学习期望;反之,就可能削弱自我学习期望。这种情况有两种表现。一是自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常感忧郁、自轻自贱,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形成的自我学习期望较低。二是自傲,对自己评价过高,骄傲自大,以为成功是易如反掌的,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一旦受挫,易走极端,灰心丧气,因而也会减弱自我学习期望。其二,自我归因方式对自我学习期望的影响。研究表明,倾向于把成功归为能力高,努力多,把失败归为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低的学生,自我学习期望水平相对较高。而倾向于把成功归为碰到好运气,把失败归为能力低,任务太难的学生,自我学习期望水平相对较低。
  (三)学业成就。学业成绩的好坏常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一般说来,学生成绩良好能增强自信心,形成较高的自我学习期望;而学业成绩不良则会使自信心削弱,形成较低的自我学习期望。当然,以上所言并不是绝对的。当学生稍有成绩,便盲目自信,目空一切,对自我学习期望的发展是不利的。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良时如果能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重新鼓起勇气,克服种种困难,反而能使自信心更加巩固,更能提高自我学习期望水平。
  四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期望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意识地培养才能逐渐形成。
  (一)明确学习意义,培养学习兴趣,促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期望理论认为,期望水平与目标的价值密切相关。目标价值大,期望水平高,目标价值小,期望水平低。学生能否形成学习的自我期望,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学习价值意义的理解。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意义以及所学课题知识的具体意义,形成学生学习的外在价值,而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价值。因此,教学应从以上两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期望形成,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应。
  (二)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期望中的情感是实现期望的动力。学生实现自我学习期望的情感,一方面来自学生实现期望过程中的体验。成功体验,使学生品尝精神的欢愉和幸福,激发实现自我学习期望的热情;失败体验,则会引出相反结果。另一方面来自教师真诚的信任与热爱。由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教师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师的鼓励、赞美、安慰,能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产生愉快的乐学情绪,增强自信,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奋斗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刻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形成、发展和实现。
  (三)设置适当的目标,形成层级,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期望具有目的性,总是引导个体向某一目标前进。期望理论认为,对期望目标能否实现的估计影响期望的水平。期望目标定得过高,难于实现,缺乏动力,不利于个体期望水平提高;期望目标定得过低,轻易实现,缺乏诱惑力,也会降低个体的期望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的目标适当,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而能够实现,最能培养学生的期望心理。由于学生的内部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教学目标还应形成层级结构,具有针对性、渐进性,以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足够数量的成功,就会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期望,推动学生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
  (四)提高学生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个体为了达到目的,自觉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品质。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富于激情,但意志力比较薄弱。在学生自我学习期望的形成、发展、实现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缺乏坚强的意志,不利于学生认识活动顺利进行,不利于其有效调节控制情绪、情感,不利于其为实现期望而坚持到底。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对于学生自我期望的形成、发展和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标签:略论 中学生 期望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