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中周记 > 正文

[历史二轮复习中如何整合史实]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般而言,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查漏补缺,夯实史实基础;拓展视野,灵活整合客观史实;提高技能,形成正确的审题和答题习惯。通过多角度整合史实,达到查漏补缺和拓宽视野的目的;通过解读史料和随堂检测,来达成夯实基础和形成正确审题与答题习惯。二轮复习主要有三个步骤:依据新视角,回忆相关史实,揭示史实间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研读相关史料,深化史实理解;完成相关试题,检测复习效率等。二轮复习的视角,主要分为三大类:历史发展阶段性的史实整合;新史观的史实整合;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视角的史实整合等。
  一、基于历史阶段性的史实整合
  基于阶段性的史实整合,要小跨度大综合。复习时,应选择特征明显,且影响巨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1.重要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五个阶段:社会由稳定到变革的先秦时期(西周建立到战国结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到东汉结束)、繁盛的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宋元时期(北宋建立到元朝结束)、走向衰落的明清时期(明朝建立到1840年)。
  中国近代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被动应战的19世纪40-80年代、社会急剧动荡的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前2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20世纪20-4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与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世界古代史的两个地区:古希腊、古罗马。
  世界近现代史的四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新舷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工业化初期(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深化时期(20世纪上半期)、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后半期)。
  2.历史阶段的史实整合
  首先,根据阶段特征,按模块回忆相关史实;其次,根据相关史实,归纳阶段特征的主要表现;再次,根据相关史实,分析产生这些表现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表现与原因,构建知识结构。
  如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由稳定到变革。
  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中专题一的第一课涉及了本阶段的政治史内容,主要叙述了一个朝代(西周)、一个特征(西周政治制度特征)、两个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社会由稳定到变革,就是西周的建立到灭亡,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立到衰落,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剧烈动荡。
  必修二中的专题一涉及了本阶段的经济史内容。主要叙述了“三个一”:一个提高(社会生产力)、一个农业耕作方式(基于小农的精耕细作)、一个政策(重农抑商);“两个二”:两种手工业生产方式(官营、私营)、两个商业领域(商帮和市);“一个三”:三个手工业部门成就(纺织、冶炼、制瓷业)。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出现了上述诸多新气象。
  必修三中专题一的第一课涉及了本阶段的思想史内容,主要叙述了一个局面(百家争鸣)、一个思想形成(儒家思想形成)、两个人物的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专题二的第二、三课涉及本阶段的艺术和文学成就,主要是两大艺术成就(书法的甲骨文、金文:绘画的笔画和帛画)、两大文学成就(《诗经》和楚辞)。
  此外,改革选修涉及了商鞅变法:人物选修涉及了孔子。
  进而思考:①西周时期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周灭亡后出现了诸侯争霸和称雄现象,其实质是什么?
  ②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个大变革时期,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进而揭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间的关系。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出先秦时期的知识结构,并与同学研讨各自知识结构的优劣。
  二、基于新史观的史实整合
  史观就是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我们的主流史观是唯物史观,此外还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基于新史观的史实整合,一般就是指基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的史实整合。
  1.基于文明史观的史实整合
  基于文明史观的史实整合方式,也就是依据文明主题,按模块专题回忆相关史实,归纳相关文明成果的主要表现,分析相关文明成果产生的原因,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如我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变:一般认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预示着工业文明萌芽,工业化基本完成,标志着工业文明的形成。这一过程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漫长历史,主要内容有政治文明的演变、经济文明的演变、思想科技文明的发展等方面。
  同样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政治文明主要涉及必修一中专题一的第四课、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内容主要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个举措(废丞相、设军机处)。列强侵华的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两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四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
  经济文明主要涉及必修二中的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四。内容主要有明清时期三个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三大领域经济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六个阶段(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短暂春天的民国时期、较快发展的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逐渐萎缩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保护发展的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三个时期(过渡时期、二十年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领域(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
  思想和科技文明主要涉及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四课,专题二的第二、三课,专题三。专题四,专题五。内容主要有传统主流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明代理学、明末清初思想),三大文学艺术成就(明清小说、京剧、绘画),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五个代表(中体西用、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代以来的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中国三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
  此外,改革选修涉及了戊戌变法;人物选修涉及了康熙帝、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进而思考:①我国古代商业文明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当时制约我国由商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因素有哪些?②在近代社会,我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呈现 出怎样的特征?当时我国工业的主要结构性因素有哪些?③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党和政府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基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史实整合
  基于全球史观的史实整合方式,也就是依据主题,按模块专题回忆相关史实,归纳相关表现,分析相关原因,概括影响,形成知识结构。
  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从新航路开辟至1917年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工场、工业化)、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和正常贸易)、政治制度的演变(代议制确立与完善、无产阶级运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复苏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形成)、文艺思潮的演变(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内容。
  进而思考:①教材中哪些专题和课涉及上述内容?根据上述内容,整合教科书中的相关史实。②根据整合的史实,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前期的主要特征。③联系相关中国史内容,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当时中国史与世界史发展演变间的相互关系。
  1917年之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的巩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形成(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蔓延(民族独立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互联合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文艺思潮的演变等。
  进而思考:①教材中哪些专题涉及上述内容?根据上述内容,整合教科书中的相关史实。②根据所整合的吏实,归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演变的主要特征。③联系相关中国史内容。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当时中国史与世界史发展演变问的相互关系。
  3.基于现代化史观的史实整合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查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基本特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了现代化征程。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历史进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构成了经济上的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新中国的历史,实质就是这种现代化的继续,不同的是新中国在现代化的征程中,经过曲折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思想、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
  进而思考:①教材中哪些专题涉及上述内容?根据上述内容,整合教科书中的相关史实。②根据自己整合的史实,归纳现代化演变的主要特征。③联系相关中国史内容。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历程与世界现代化历程间的相互关系。
  4.基于社会史观的史实整合
  基于社会史观的史实整合,特别关注转型时期的生活变化:
  如宋元明清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建国初期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苏俄时期、罗斯福新政时期、当今中国和世界等。
  复习时,首先要回忆教材中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然后充分理解史料内容,读懂、读透史料;最后想象基于这些基本史实和史料的社会生活状况。
  三、基于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史实整合
  基于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史实整合,不是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而是从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视角,整合史实,进而理解现实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历史渊源。其目的是提高多角度整合史实的灵活性,深入理解和运用史实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前社会的热点主要有:
  关注民生问题;关注绿色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关注世界地区动荡问题;关注农业发展问题;关注思想文化道德建设问题;关注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关注世界经济动荡问题等。
  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2011年12月18日,俄罗斯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一般包括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国际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和演变、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等内容。
  进而思考:①教材中哪些专题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根据上述内容,整合教材中有关世界市场形成、国际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等基本史实。②必修二中哪些专题涉及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根据上述内容,归纳有关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史实。③根据上述回忆内容,归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分析导致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主要原因、概括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对世界历史演变的主要影响。④根据上述内容,构建有关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结构,并与同学研讨各自知识结构的优劣。

标签:史实 复习 整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