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格言 > 正文

[新媒体格局下地域性媒体的转型与创新] 新媒体运营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进入更深层次的再建构阶段,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及其衍生的社交性媒体加速互相嵌入和融合,三网融合进一步推进。通过全媒体平台整合、自媒体的草根性蔓延、多终端拓展和多样化的地域性传播通道扩张,强势媒体的覆盖力和传播渗透力不断加强,社交性媒体的全面包围和用户注意力资源分割加剧,地域性媒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压力,特别是竞争资源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市报,需要在生存竞争中加快与新兴媒体的对接和嵌入,更需要?护和扩展核心生存资源,在地域传播、社区传播等平台上做强做优。其着力点是在坚持传播土流价值的基础上,坚持深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做活内容产业两手并举,以目标地域为生存和发展原点,以社区传播、社交性传播和可及性地方资讯服务为支撑点,扩展地域性内涵,扩张地域性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三网融合;中西部;地市报;新媒体;社区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142-04
  新的传播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变迁过程中。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再革命引发了传媒运行机制和传媒格局新一轮“洗牌”,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与自媒体并存,相互交织、融合和竞争,传播重心下移,在细分性市场中扩张影响力,各类媒体对受众注意力和地域覆盖力竞争的“零和游戏”特征突出,三网融合将进一步推进全媒体平台整合、多终端拓展和地域性传播通道扩张,由此,我国中西部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强势媒体的挤压,新兴媒体的地域性内容细分、超地域性覆盖,以微博为代表的兼具即时交流和广泛信息发布功能的社交性媒体(自媒体),以其灵活游走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多传播样态,不断冲决地市报的生存基础――地域性传播的栅栏,多层次、多方位对地市报生存资源再渗透、再分割、再蚕食。在激烈的竞争中,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加快转型,提升地域性资源(内容、渠道和用户)的开发能力,通过内生性创新,再造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新媒介格局下地域性媒体转型的向度
  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地市报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从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历史看,地方性是主流趋势,地市报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媒体。地市报的核心生存资源是亲地域性传播,做强做活地域性内容产品是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媒体的竞争与发展的核心是对受众(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内容和产品、机制和体制、技术与传播渠道。适应技术变革、打造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平台,改革体制和机制安排是中西部地市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拓展地域性内涵,提供兼具地域性和开放性的、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满足地域受众的需求,培植良好的地域性用户体验,并以此作为其内生性创新的根本支点。
  地市报的地域性内涵是多维的。过去,中西部地市报有着地域性运作传统,但主要是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经验等地域资讯,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这是地市报的主要任务,但只是其多维性内涵中的一部分。
  地市报的地域性发展内涵扩张主要有三个维度:首先,必须突破单一的机关报思维,推进已经破题但远远未完成的“平民化”转型,深化和扩张民生新闻的内涵,形成对地域受众的内容覆盖,核心是在稳定和加强现有受众的基础上,占有和开发本地域的多层次受众。其次,地市报“平民化”转型的新向度是加速社交性媒体的嵌入和互动,进而发展社区性、参与性、互动性媒体服务。再次,把打造地方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建构贴近性、细分性、定制性服务作为地域性发展的主要杠杆。
  
  社区性开拓是地市报地域性扩展的主要做点。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都出现“两极”现象,在大型报业集团萎缩和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社区报的发展却如火如荼。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传播个性化和对象化时代,社区型传播将成为传播的主流。在都市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启动和冲击下,我国地市报地域性内涵实际上有所扩展,其中民生新闻就是一个主要向度。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必然的发展路向是以社区传播为着力点,不断关注当地公众最关心的公共议题,这不仅要关注一些突出事件,也要关注地域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问题,更要提供本地公众对重大问题有序参与、讨论的平台。这是中西部地市报最丰厚的内容资源,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点。
  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紧密相连。中西部地市一般覆盖人口数百万,中心城区有数十万人口,下辖的县、区(市)城区都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口,他们对身边的切身问题更加关心。如果说以前地市报对这一块关注不够,影响不大,那么,在三网融合后,传播渠道更加草根化、亲社区化,公民传播权进一步下移(进入互联网的人口不断增多,下层公众的最贴近媒体――手机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终端)的情况下,社区的问题,公众关心的本地问题,将成为地域性的重要议程,这些议程,全国性媒体和省级媒体不可能全面关注,也没有地市报的反应这么灵敏和直接。另外,还有比较特殊的问题是,中西部地区有一个特殊群体,即每个(地)市都有数十万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打工的群体,这是当地的主要发展支撑,在手机媒体成为主要传播终端后,这些与本地在物理空间上相对隔绝的群体,成为地市报重要的受众群,他们更关心本地的资讯、本地与自身生存环境相关对象性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也是地市报社区性开拓的主要切入点之一。
  贴身?服务是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生存的又一做点。三网融合的重要、最具潜力的终端――手机媒体,不仅使地域性、社区性和个性化传播更加深化,而且对媒体的服务性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媒介融合和移动媒体的便利化、廉价化和全媒体传播方式,使公众的自主性、交互化传播更加活跃,“微内容”和“微社会”的集合和结合,成为传播的主流。公众对“自媒体”传播关注的问题也进一步从单一性、浅表性的问题转向地域的公共性、针对性问题,从散漫性的、无序性的内容转向集合性、区间性内容,从一般性的发泄和娱乐转向社会对话、协商与参与。这就需要地市报提供这些内容的集合、交流和互馈平台,服务性资讯成为资讯超载化、碎片化时代地域性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对公众的交流、讨论和传播的内容进行梳理、集中、深度挖掘和解释,成为地市级媒体的主要用力方向。定向化的、对象化的地域生活资讯服务,成为地方媒体的主要发展依托。
  二、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内涵拓展的现实方位
  我国中西部地市报有着较长时间的办报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地域性运作经验,比如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经验,当地群众的生产活动等地域资讯,这些仍然是地市报发展的优势,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资源,也是其地域性内涵扩展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 部地市报在传媒市场化特别是都市报发展浪潮中经历了第一波冲击,以地域性为核心的资源拓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开始把报道的关注点转向基层,把当地群众的生活作为重要报道资源,催生了民生新闻,深化了对地域性传播的认识,这是中西部地市报在市场化推动下新的发展基点。
  本世纪初以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快速扩展,中西部地市报经历了第二波冲击。他们通过“上网工程”,通过报网互动,在扩展地方信息容量、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服务性资讯方面,拓展了地域性内涵,但与都市报发展中受市场冲击相比,地市报对互联网冲击反应相对比较滞后。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地市报的受众群体接受新媒体相对滞后,与市场性媒体立竿见影的冲击相比,新媒体替代的缓冲期要长,相对渐进缓和;其次是新媒体不能消解到地市报的地域接近性优势,新媒体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地域性内容资源相对比较粗糙,还没有冲击到地市报生存的生命线。
  尽管经历了这两轮冲击,中西部地市报平面性的地域思维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主要是因为主要服务对象相对稳定,基本受众群体虽有所萎缩,公费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在纵向竞争主体(市场性媒体的地域性渗透竞争)嵌入度不深,横向竞争主体(地域性同城竞争媒体,目前还主要为地市电台和电视台)相对稳定和有限的情况下,地市报的受众市场没有全局性的变化。
  社交性媒体的快速崛起和三网融合带来了传播格局、模式和传播平台颠覆性转换,将给中西部地市报带来第三波最严峻的冲击。在社交性媒体和三网融合的双重挤压下,“报业存在的时效、容量和传受互动的劣势将进一步恶化,在生存竞争的重压下,各类媒体对传播终端的争夺将日益剧烈”,尤其是各种泛传播媒体不断再生、扩张和利用多种新型传播通道,对地域性传播资源精耕细作,定向化、打包式精准传播,地域传播市场竞争空前剧烈,地市报如果固守单一、平面性的地域性思维,就会在困境中不可自拔。
  首先是对地市报地域性传播优势的消解。在以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时代,全国性的媒体特别是与地市报有着地域重复的省区(市)报由于地方资讯资源及其容量有限,版面和传播终端有限,电子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与平面媒体又具有差异性,所以,对以地域性为生存依据的地市报影响不大。
  新媒体不断扩展传播通道,消减了传播介质悬隔,压缩了地域空间,门户网站和全国性、省级媒体建构的地域性细分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消解了地市报的地域性优势。其中,新媒体与市场性媒体结合的多元、多向功能扩张,对地市报生存资源的蚕食是症结问题,包括新媒体对地市报的受众蚕食(比如门户网站和强势媒体网站都设立地方频道,实行地方分众性传播,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和时间资源是有限的,网络覆盖了越多的地方新闻资讯,必然导致本地媒体受众的流失),也包括强势市场媒体(都市报)的市场切割(办地方版和网罗地方的新闻资源,导致对地方媒体的替代性)。但在技术瓶颈的限制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还不能摧毁地市报的地域栅栏。
  三网融合后,强势传播媒体的载体与渠道爆炸性细分与扩张,海量的信息容量和传播方式的日趋立体多元,完全可以承载地域性所有新闻资讯,地市报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剧。其一,技术的便利性和新媒体接人的日益廉价(尤其是移动媒体),新媒体的地域渗透更加快速而广泛,进一步拆除了地市报维持现状的脆弱藩篱。其二,新媒体更加周全、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整合了全媒体介质,通过与地方受众的直接互动,可以更加便利地占据地方内容资源,地市报的地方优势不再。其三,强势媒体通过技术优势,在地方性分层、个性化服务中展开定向性地方传播,形成对地市报受众市场的进一步挤压。
  其次是对地市报社区传播空间的挤压。由于地市报与当地公众比较接近,很长一段时期,对当地社区问题有一定关注性,有地域性社区媒体的雏形。在新闻传媒市场化的冲击下,中西部地市报受到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双重夹击,一些地市报的应对举措就是主办市民报,打民生牌,前者主要沿袭省会和中心城市党报的路子,与省会都市报内容与受众同质化,多数处在亏损状态;后者由于其资讯资源有限,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从“小民生”角度做社区新闻,也相对比较滞后,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多数停留在琐碎的、随机性的个体性事件之中,使得以“大民生”、公众互动参与为主线的社区性传播,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在三网融合的语境下,社交性媒体更加便利地扩张疆域,而中西部地市报在这方面布点滞后,内容单薄,存在严重的空白点,地市报最具有优势的社区价值和社区作为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这最重要的一部分受众(用户)资源和市场资源也在流失。
  再次,地市报的接近性服务还有大量盲区。地市报对当地公众的接近性服务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多数中西部地市报要么还处在传统的办报思维中,还是沉浸在公告牌和说教性的单向报道上,要么报道的视野狭窄,就地方报道地方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以当地政治议程为主题的导向性、服务性报道,仍然是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坚守的阵地。但是,在三网融合带来的媒介变局中,地市报对本地公众的服务,不仅需要从公众的需求视角来解读地域性的、公众议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要善于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地方,就地方的视角来拓展和活化报道国际和国内新闻;由于移动媒体的发展,需要对受众实行个性化的贴身性服务(手机等移动媒体的贴身性决定了这种服务的重要性)。这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不少中西部地市报还没有破题,而很多中西部地市报的有限创新,也是以本来并不丰富的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与都市报竞争同质化的新闻资源和受众资源,陷入了发展困境。对公众的生活、出行、理财、安全等地区性精准服务还是一片盲区。同时,中西部地市报那种单向的大一统的传播模式已经远远落后,对新媒体的认知和运用,还停留在单一性的内容网上复制和粘贴阶段,尤其缺乏对社交性媒体嵌入和对接的能力,对微内容的聚结、对社区问题的反应能力十分低下,对公众参与性需求和服务性需求缺乏引领和跟进的机制。
  三、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内涵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媒体技术革命处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进入新的阶段,新兴媒体不断解构和重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衍生出的自媒体又在不断解构和重构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与自媒体的三重融合,是当前的媒介融合主要趋势,三网融合是他们互相融合和嵌入的给力者。这也颠覆了过去媒体内容内涵和建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传媒发展有两个基本轴线,一是传统媒体必须以“新媒体逻辑”为导向,在新兴媒体一社交性媒体(自媒体)的扩张线上向数字化全面转型,二是传统媒体必须发挥内容生产优势,顺势扩张和创新内容分发、组构能力,顺利转型为“全媒体”和“大媒体”。中西部地市报的转型和发展,更需要注意两手并举,尤其是要把握好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战略定位,进而调整传播结构和重 构规则,从受众资源和内容资源上盘活存量,内涵性扩张增量,扩张地方传播影响力。
  因此,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加快技术跟进的步伐,建构自己的多媒体平台,特别是重点围绕手机等移动媒体展开网络化生存。在新兴媒体的对接与融合中,在对自媒体的嵌入和对接中,从理念、技术、机制、营销等方面求变创新,是中西部地市报发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要以开放的视域推进新闻的本地化。本地化是地市报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地市报的优势来源。中西部地市报要从自身的生存方位出发,把地域性内容作为主要的市场资源,发掘差异化市场空间。一是加大平民化转型的力度,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切入点,提升对本地群众生活、服务资讯报道的质量,从公众的视角报道和解读主流资讯,增加地方报道的亲和力,改变单一的、公告牌式的报道模式,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二是贴近公众和基层,加大对基层资讯的发掘和报道力度,以此作为本地性报道的重要立点,加强地域性实用资讯的全面发掘。尽管现在是海量信息的时代,但地域性受众却存在对本地域的信息“饥渴”。加强本地资讯的周全化和精细化传播,全方位的、立体构筑地域性的信息总汇,这是地市报不可替代的优势。三是在比较周全地把握地方资讯的基础上,抓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和第三落点,对本地重大题材的新闻进行深入解读,做好“大民生”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地域能见度,同时,通过网站和移动媒体,做好地域新闻资讯导航。四是对全国性的重大信息,以地方的视角,进行地域性的解读和分析。
  在媒介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下,中西部地市报更需要着力的就是抓住对地方信息更有亲和力的移动媒体,对各种传播平台上的本地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型整合。首先要做好集合平台,集合两类地方受众:一类是地理上的本地公众,一类是移动的本地公众(主要是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流动的本地公众),通过分层性的内容集合和组构,打造本地公众的主要资讯依托中介。
  其次,建构品牌载体,扩张社区传播。在三网融合带来的新竞争环境中,中西部地市报要进一步深化社区性媒体思维和机制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性社区,就是占领本地的中心城区的和各县市区的中心城镇;二是虚拟性社区,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以地理界线为条件的虚拟社区为主要社区分割点之一。在移动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终端以后,这种以地理界线为主题的虚拟社区将进一步细化,细化的结果,就是小的、在人们的现实活动范围内能够把握的社区,将成为主流。
  从地理型社区的角度讲,地市报可以通过开设多种社区型的专栏和专题来满足这种需求,也可以通过定制性的社区专门报页(针对不同社区,做专门的社区报,渗透到所属的市县中心城区),在此基础上与多媒体平台连接和展开,进一步通过细分的方式,建构各个利益群体和兴趣群体的多元社区同时,要以社区传播容量扩张与质量提升作为主要着力点,在传统印刷载体和网络载体、移动载体的交叉点上,建构集合本地受众的互动性栏目系列,尤其是建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栏目载体,如《杭州日报》的《19楼空间》等,进一步细分媒体对网络的延伸领域,形成一些重点版面和栏目与网民信息交流的集结社区,在这个小社区的基础上,建构本地传播的品牌,通过精准性服务再延伸到手机媒体。这样,就能用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产品占领地域市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提升社区传播能力与地域性社交性媒体有效嵌入,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博客、播客、内容社区特别是微博,激发媒体的活力,形成地域性媒体对新媒体的包容力和向心力,通过横向的多种网络社区单元组合和纵向的手机媒体延伸。通过去路的地域性内容打包、分送、多元拼组和回路用户内容汇集、聚合和整合,打造开放性强、导航性强的地域性信息内容建构和传播通道;这不仅包括以微博作为获得新闻线索和发布新闻的渠道,作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而且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将微博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使其与新闻报道更好地互相嵌入和融合。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地域性媒体在以新兴媒体为集合点,加强与社交性媒体的互动上,在加强新媒体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用户体验”上有着更强的优势。
  再次,强化活动载体,扩张可及性服务。地方性媒体最重要的功能是靶向服务,包括对当地公众需要的实用资讯传播和可及性服务活动。因为,地方性媒体对地方的事务相对接近,可以形成一般地理圈上的可及性,这种可及性是中西部地市报贴近性服务的主要做点。
  中西部地市报的活动策划和展开,是有效提升媒体影响力,让媒体融入本地公众的基本路数,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活动这个载体,发挥可及性服务优势。比如结合当地的重大决策、重大节日、重大社会活动,展开大型群众性与媒体联动活动,不间断地形成报道热点;也可以通过与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作,就本地公众关心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竞赛、公众当记者、民间娱乐、基层报道者聚会等多样性的社会化服务活动,吸引本地公众的注意力。地方性媒体的活动展开与公众对媒体的参与紧密相连,也是其地域性优势的体现,但活动或参与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本地受众(用户)的社会服务功能。
  

标签:媒体 地域性 转型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