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工作总结 > 正文

观念与课改同行,创新促教学发展|课改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观念 课改 创新 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欲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良好品质的促进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新课改中的教师应当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改革浪潮的前沿,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创新促进教学发展。
  一、发挥情感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大的希望就是学生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学生不是橡皮泥,可以捏成任何的形状,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自尊,特别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如果老师还固守传统的意识和方法,在管理学生上一味地采取简单粗暴地批评、体罚,以权利和威严来对待学生,在知识的传授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个复杂的群体呢?我们只有从爱护学生出发,发挥情感效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用爱心唤起师生心灵的共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关键。通过调查发现众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企盼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师生间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然而有些教师却不这样认为,而是时时摆出一付高高在上的架子,这实际上是缺少修养的表现。如果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那是不可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如果教师的职业及其生命价值若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来摆阔,那肯定活得很累、干得无味,也是难有成效的。而学生总是希望与教师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师道尊严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它是制约新型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在封建社会里,为师之道,尊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知识和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府首听命。在新中国教育改革的今天,由于封建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再加之“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导致师生关系仍比较紧张,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很难实现。而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渗透、交流与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能用爱心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大大提高教育效果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个性特征来进行教育,放下你的架子,倾注你的爱生之情,用母亲般的胸怀包容他,用爱心唤起师生心灵的共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振。师生心心相印,融为一体,教师在讲台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们也能心领神会,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用宽容拉近师生心理空间,促进其思想变化
  今天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接触面广思想活跃,有个性,重感情,如果单纯地依靠批评训斥来压抑他们,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很容易使学生“受到心理的创伤”而产生抵触情绪,相应地也很难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爱护学生出发,只有理解、信任他们,才能教育他们,指引他们。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转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时你会发现老师的豁达、宽容、信任所起到的作用是批评训斥和体罚所无法比拟的,正如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征服更强烈。”由此可见,教学的灵丹妙药就是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在爱心这片沃土上,教育才能绽放出灿烂之花。可以设想当我们不再囿于师道尊严的时候,紧张的师生关系必将随之而去。那么教师将是微笑的,学生也将是微笑的。如是“微笑教育”“愉快教育”将常驻于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学校里,师生共同浇灌的"乐教乐学"之花必盛开于教育的百花园中。
  二、让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境
  在新课改蓬勃兴起的今天,教育者理当率先反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境,才能使教育走向成功。
  (一)让民主、独立代替专制、支配
  应试教育中教师的话就是圣旨,学生不敢违抗,他们认为只有自己听话,好好学习成绩好才是乖孩子,根本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们也习惯于对学生指指点点,严格控制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学生绝对按教师的话去做。教师对学生管得太多,不愿意听取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作为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育教学手段就是"灌、逼、压"使本来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却成为僵死的机械流程,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融、性格的塑造、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整合荡然无存。过分地压抑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从而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魏书生老师提出了“真正的民主从商量开始”,他认为师生之间做每一件事情不能凭老师一人说了算,班里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学生们的愿望和要求,他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由于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觉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要切实提高教育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民主、独立来代替控制、支配,放飞笼中的小鸟,让他们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二)让尊重、关爱代替冷漠、遗弃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对待学生观念和态度上,有的教师愿意尊重自己心目中的优秀生,而不大乐意尊重所谓的差生,似乎那些优秀生才有尊严与自尊心,应当得到爱护与尊重,而那些所谓差生则无尊严与自尊心可言;有的教师把尊重学生人格不当成一会事,而是凭个人的好恶、喜怒来随意处理。在很多教室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安排在教室里最后一排,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变的自卑、孤僻,更无从谈起要积极地在各方面发展自己,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在逐步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等主体自我意识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态度,这意味着教师从思想上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请老师们不要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冷漠、遗弃学生,要尽可能的找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优势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四)要改善教学评价标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四、敢问、能问、善问乃创新之源
  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精神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吗?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因而,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一支贪生怕死的军队中服役,最勇敢的人也往往会失去勇气。在竞相提问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思考的人会大大增加。那么,这种氛围应如何营造呢?
  1.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敢于提问亦是如此。因而,要先让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正是“黑夜能否变成白天”一问的提出、思考与探索,才会有灯光的灿烂、夜晚的明亮,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问题的提出与实践,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前行的。作为个体之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热情。
  2.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积淀,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这就需要重新树立起学生“我能问”的信心。
  引入竞争体制,进行合理评价是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受到激发和强化。
  3.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给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中有关生产者”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爸爸妈妈是不是生产者?”,这一问题拓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才能准确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
  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提问法、比较提问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联想提问法
  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设定联想切入点,指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动物。人们滥捕滥杀动物,如果不加以扼制,结果会怎样呢?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带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异想天开,但却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结晶,并表达出对保护动物沉甸甸的责任感。
  2、比较提问法
  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飞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质疑是创新的萌芽,创造性思维往往自疑问开始。作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创新真正成为教育的灵魂!
  总之,纵观人类文明的历程,是人类创造了教育,教育塑造了人,教育从本质上来看,是塑造人的工程,教育是社会的缩影,是未来世界蓝图的预见和反映,是为未来培养人的事业。而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彻底转变陈腐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引导受教育者去探索、去追求、去创造吧!
  
  

标签:课改 同行 观念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