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播稿 > 正文

土壤是非生物吗 明以是非——根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明以是非 ——根除校园暴力的土壤 ? ? ? ? ???许多人喜欢将现在多发的校园暴力归罪到现在孩子的“稀缺”和“娇惯”,其实,这种欺凌和暴力早在我们的儿时就多有发生,它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独特产物。它就如同一个鬼魅,萦绕在许多代孩子的心中,个中甚者,甚至成为了一些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不少社会专家曾深入探讨过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作为一个曾经见历过同学被欺凌的人,我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归结起来,就是两点——“欺弱”和“滥义”。

所谓的“欺弱”,就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或伙伴,这一般都是个体性的行为,往往发生在低年级的小孩子们身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源自人不自觉“侵害”弱者的一种动机,就比如小孩会把碾死蚂蚁当成一个游戏,这并不是说明这个孩子本性坏或者别的什么,只是因为他可以,他能够,而且他不会因为碾死蚂蚁被谴责。

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过大的危害性,但不加以矫正,却往往随着施暴者年龄的增大,慢慢演化出更多的潜在的危害。

而所谓的“滥义”,是指为了所谓的“义气”,抱团进行暴力欺凌或暴力纷争的事情,这个多出现在高年级学生的身上,我们通常所见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多是此类。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搭建起正确的“三观”,他们从错误的途径学习了错误的“三观”,并引以为豪的践行起来…… 这其实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因为这种事情的出现,每个人都脱离不了责任,家长、学校、亲友、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不正确的引导。古人说,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以往,我们在分析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时,往往过于纠结是哪一方的责任,过于迫切应该拿出怎样的办法,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暴力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强调管理,加强立法,修正未成年人刑责年限,这些举措都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一刀切”。

校园暴力的背后,孩子压抑情绪的疏导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而孩子压抑情绪产生的原因,才是整个问题循环的“根源”! 许多人觉得,我们现代的孩子吃的饱饱的,穿的暖暖的,哪来那么多的压抑情绪?!殊不知,我们这样想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有几个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认真的告诉孩子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觉的,“明以是非”,是从根源上去除校园暴力的土壤的最好方式。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孩子碾蚂蚁的事情,如果小孩出现这个行为,你及时的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孩子就会建立起一个印象,在他的价值观形成中,就会构架出一个“是与非”的理念,从而保证他再遇到相关的事情的时候,会自觉自发的判断出“孰是孰非”。“非”的、错的东西就会被他自觉摒弃。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意,觉得这个怎么会从根子上解决校园暴力呢?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孩子之所以会选择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有压抑情绪。他们之所以有压抑情绪,是因为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些他们解决不了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最重要的,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通过了解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问题的出现,并不是部分人传统印象中的贫穷或者懦弱本身,而是诸如早恋、游戏、抢夺财物等一些本就不对的事情。就是这些不对的事情,这些施暴的孩子却把这些事情当成了理所当然,当这些“非”的事情被阻碍的时候,压抑产生了…… 试想,如果在这些孩子初生之时,他的父母、老师、亲友,乃至整个的社会都会明白的告诉他们,那些事情是不对的,他们还回因为这些本就不该被承认的事情而苦恼吗?还会因为这些苦恼而压抑吗?还会因为这些压抑而选择暴力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却少有人去想这句话背后的道理,通过阅读一些校园暴力案件施暴者事后的心理反思,我们能够窥探到他们对于没有人及时告知他们“是非”理念的那种怨恨或者慨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越大的问题,背后的症结往往藏的越深,想通这些问题,不知道你会选择怎么做呢? 如果是我,我会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的孩子,“随便碾死蚂蚁”是不对的,我会让他“明以是非”,我会先让自己的孩子不会成为下一个潜在的“施暴者”。

我愿为根除校园暴力的土壤、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亲友能够形成合力,让我们的所有的孩子都“明以是非”,让我们的下一代摆脱校园暴力这个挥之不去鬼魅,让我们的孩子更加欢快的成长,也让我们社会更加的和谐健康! ?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