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告词 > 正文

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思考_教师的教学比学生的思考更重要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探索、释疑、练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主动参与要依靠一定的外部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
   1.设置疑问,创设悬念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问,创设悬念,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2.提供现象,感性观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一组同类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领悟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在学习锐角和它的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时,教师先板书:
  sin30°=■ sin45°=■ sin60°=■
  cos30°=■ cos45°=■ cos60°=■
   然后提问:“观察黑板上的一组数据,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通过观察,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发现的规律。接着,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在RtABC中,C=90°,sinA=__,cosB=__。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很多学生马上得出“sinA=cosB”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主动参与,获得了新知识:“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3.展示过程,触类旁通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数学观念。数学思维能力集中反映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这几个过程上。获取数学知识和培养能力,都离不开解题。而要提高解题能力,则必须充分展示解题过程。
   如问题A:“已知y与x-1成正比例。当x=1时,y=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解问题A,就会联想到问题B:“已知y与x成正比例。当x=1时,y=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在讲解问题B时,教师要充分展示解题过程,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解答问题A。展示解题过程,能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思路洞开,为解答同类题目打下了基础。
   4.激发兴趣,营造主动参与的动因
   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使问题趣味化。例如在讲有序实数对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作用时,笔者列举了电影票“15排2号”的例子,为了突出说明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数,且这两个数必须有序,笔者设问:“如果有位同学与你开玩笑,将你票中的‘15排’或‘2号’撕掉,你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如果现有‘15排2号’和‘2排15号’的两张票,你愿意要哪一张?”学生在有趣的例子中加深了对有序实数对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作用的认识。
   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形式
   1.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活动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他们可以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意见,并在全班讨论。同时,还能评价其他组的意见。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一旁指导,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
   2.师生问答
   这种形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与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
   3.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操作、练习等活动进行参与的形式,是学生巩固知识、获取知识的最好办法,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培养能力的最好形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南水中学)

标签:主动参与 思考 教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