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告词 > 正文

力量悦跑团_亲子“悦”读,妈妈的力量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你可以想象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吗?   是一顿披萨大餐,一辆遥控汽车,还是他最喜欢的芭比娃娃?   或者,你送他一本书呢?再或者,是一段你和他一起读书的时光?
  在我们的生命早年,有些事物是会随岁月流逝渐渐消失无踪的,
  但有些事物却会渐渐变成一种潜在的印痕“烙”在我们的身体里。
  比如,好的习惯可以伴随一生。在所有习惯之中,比如,阅读。
  相比较于一本书,爱上阅读,才是你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个习惯的养成,处处都有你的身影,处处都蕴含着“妈妈的力量”。又到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和宝宝一起读书吧。
  但我们希望,你能给宝宝的亲子共读时间,
  是在他生命早年的每一天。
  
  郝广才:让他爱上阅读的“感觉”
  
  “美国有调查表明,爸爸对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影响比妈妈多70%。这当然并不是因为爸爸的语言能力更好,而是没意义的话都被妈妈讲完了。孩子的生活管教基本都是妈妈在做,爸爸来讲的时候都是孩子的事情已经出现之后。所以妈妈要讲更多有意义的话,那就从给孩子读书开始吧。”
  
  给孩子一个“爱读书”的大脑
  小孩生出来的时候大脑里大概有1亿个神经细胞,但在3岁时有个重大的“删除”期,大脑为了能有效率,会删除没用的连结。比如在3岁之前孩子的生活里没有音乐,大脑跟你说听音乐是没用的,就把与感受音乐有关的删掉。这样孩子长大后就没有对音乐的敏感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音乐细胞”。同样,而其实我们小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塑造的,小孩从小就模仿你,如果你自己不喜欢读书,也不给他书看不读书给他听,大脑也会跟他说书是没有用的,那他成人之后怎么会对语言文字敏感呢?我们都觉得林徽因的诗句感觉好,而语感正是从小培养。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影响其他学习力,比如我们读题都读不明白,怎么期待一道题可以做对?
  
  读书时有爱陪伴,
  才会在以后怀念“读书的感觉”
  让孩子养成习惯,必须有爱的力量支持,才会稳固。比如我们中国人怀念家乡时会想起什么?我们都会怀念家乡的口味,当我在异地,就会怀念台湾的小吃。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就是给他们吃。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吃与爱联系在一起,就变得非常坚强。最近比较火的林书豪,他为什么怀念祖母的故乡,就会想起台湾彰化小吃,因为这是把他小时候的记忆还回来。虽然也未必好吃,但是这种口味是养成的。现在如果林书豪的祖母不只煮东西给他吃,也念故事给他听,他的怀念就更多重了。就是比如你在巴黎偶然读到《小王子》,你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念过,这种感动也许是更多一层的。
  林书豪小时候也是因为爸爸打篮球才爱上篮球,因为小孩喜欢和父母在一起,这种状态让他有连结感,所以他认为篮球是好东西。我们现在为什么想到读书考试就痛苦?为什么长大以后做恶梦还是回学校去考试?就是因为你有压力时,你以前痛苦的记忆就出来了。因为我们小时候的经验告诉我们,考试会倒霉,所以遇到读书就想忘掉,因为那些事是痛苦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给孩子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他阅读时有温暖和爱的感觉,以后读书时爱的感觉就会跑出来,他就会喜欢读书。人都是记忆的动物。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就在这里,培养孩子会读书爱读书。阅读习惯可以使人生出探索知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跟随他一生的。
  
  声音是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
  为什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因为声音真的很重要。我们最近开发的阅读器有一个录音功能,父母可以将故事录进去给孩子听。很多顾客是祖父母录了寄给在美国的孙子,因为这样才有话可以聊;有的祖父母会录自己地方方言,比如用广东话读唐诗,很有意思。最近一位顾客找到我们说拜托我们机器万一以后发生故障,请我们一定把声音取出来存档。因为他的阅读器里有很多弟弟录的故事,而最近弟弟意外过世了。但是有了这件物品,他弟弟的女儿还是可以听爸爸讲故事。
  如果我们和他人之间讯息不通,就不会有共同记忆。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要通过具体的东西来表达。如果你只是想给他钱,每一张钱长得都一样,只是多少而已。再有钱也没法控制人生,但你给他讲的故事是你自己独特的,你可以创造回忆。阅读在故事里面,孩子可以通过故事学习很多事情,不需要用生命做代价就可以体验人生。我们不谈那么多恋爱,看恋爱小说就知道人和人之间怎么样。
  
  将生活琐碎抛在一旁,
  讲故事是最好的沟通
  在美国有个幼儿园建在老人院旁。老人们有时候感觉无聊,于是就请幼儿园小朋友来老人院的中庭上课。当小朋友来上课时,老人们就从房子里走出来和小朋友聊天。很有意思的是,幼儿园把小孩与老人配对,老人和小孩吹牛讲过去的“英雄事迹”,老人家平时在家里讲这些家里人往往不喜欢听,因为听过太多次。但是小朋友最棒的是,他不怕重复,而且因为不一定一下全听懂,于是一直问,老人便会讲更多。在课堂上,老师也讲不要吵不要闹,老人不会说这些。后来研究发现,这些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竟然超过10岁孩子;而且这些孩子的EQ都比同年龄孩子好更多,因为他们从小知道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生智慧就在这里。这个幼儿园挤破头。
  我们大人平常在家里讲的大多没用的话,比如“去刷牙”“去洗手”“别看电视”“别吃零食”,孩子都知道意思,你只是在不断重复。可是如果我们一起看书,我们念一本故事,离开生活的琐碎,进入另外一个环境,这里的话都是有意义的话,有建构有结构并不散乱的。你和孩子讲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话,哪个更有意义?答案不言自明。
  现在父母很奇怪为什么我的孩子听别人的话,却不听我的话?是因为你平时讲的没用的话太多了。“你又”,“你别”,“你总”两个字出来他就知道你要讲什么了,所以他才烦。而当你念书给他听,你的话题不在生活的琐碎上,他养成的习惯才不一样。所以你不要总说为什么你的头发没有剪、衣服没有洗,琐碎生活讲多了,当孩子长大,他的生活不需要你照顾,岂不无话可说?
  
  给他一个书架,几个“同志”
  不管家里条件如何,最少要做到给孩子一个书架,让有他自己的书,要陪他每天看书。不管时间有多长,陪的时候要认真。让他知道,只要我念书,父母就跟我在一起。家庭习惯非常重要,比如有人长大以后喜欢抽烟打麻将,就是因为小孩子都是看到大人在抽烟打麻将,于是就认为大人就应该是抽烟打麻将的人;如果你在他面前骂脏话,他会认为有权威就要骂脏话。所以青春期时为了证明自己长大,就会去抽烟打麻将,要骂脏话。
  好父母也是帮他找到“读书同志”的那个人。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家庭家庭之间有一个联系,所以我们有了咕噜熊故事屋。那不是一个图书馆,而是知道世界上喜欢书的小孩子不止我一个人,所谓“同志”,就是知道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在做,就有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发现,讲给他听不一定会记得,但是几个孩子一起讨论就会记得。所以我们八卦的时候就容易记得,因为有讨论。在咕噜熊,有一个孩子有自闭症,大概4、5岁,因为孩子在我们故事屋里,都是在个别看书,所以虽然他不和外面沟通,但孩子不觉得特别怪。如果问他要不要吃糖糖喝果汁?没反应;但其他小朋友发现,如果和他讲白雪公主或一片披萨一块钱,他有反应,所以他对故事有反应。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门,有些门开的,有些门是封闭的。最重要的是这件事影响了其他的小朋友,告诉他们人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一个人用不同方式与其他人沟通。好像FACEBOOK一样,人以群分。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到青少年,有时朋友的影响比父母还大。所以孟母要三迁。这样一个环境就很坚强了。所以五光十色的讯息这么多就不用害怕,因为你的堡垒很坚强。
  
  忘记什么“技法”,读了就是一个开始
  给孩子讲故事,方法并不重要,一切不要刻意,自然就好。但有的时候你可以借助一些媒介,北欧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班级里都有布偶木偶,有时老师和小朋友讲话他不讲,但用布偶和他讲他就讲。大人也是一样,面对神父,佛像,就会讲。这些道具便是媒介。所以重要的是书本本身,你不用在意你的技术,从孩子的问题里,你可以知道自己哪里没讲清楚,你就越来越进步。
  你要让他知道大人也读书,你爱读书;你也要读给他听,如果他觉得读书有趣,他就会自己读;他要自己读,他也要读给别人听,他要表达;他也要创作,这很重要。现在教育可怕的是,只让孩子记忆,理解,却没有表达和创造。我现在在台湾也教小学2年级小朋友写作文,比如读过李白的《静夜思》,让小朋友自己创作。一个小朋友讲:“天上的白云,好像会飞的棉花糖。我抬头看着白云,低头想起暑假外婆带我吃的刨冰。”这里写到了乡愁,小朋友笔下的乡愁很生动。我们如果吃了金子就会拉出来,金箔不会害你,但是是浪费钱。但是故事却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变成血肉和能量。
  
  艾斯苔尔:让书变成孩子生活中的水与空气
  
  最好的故事是妈妈编的故事
  做妈妈是很辛苦的,对于孩子的方方面面最好都多费点心。现在常说亲子阅读,其实如果妈妈能自己创作故事给孩子讲是最好不过的,退而求其次,也是妈妈自己先看一遍或者背下来、再讲给孩子听效果更好。
  一个故事,从心里讲出来和看书念出来,一定有差别。妈妈编的故事不可以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形容,因为妈妈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妈妈编的故事,通常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每天编一个故事有点吃力?其实孩子挺喜欢听重复的故事,妈妈编一个好故事,可以一讲再讲。而孩子更喜欢的,其实是那种和妈妈一起窝在黑暗中的被窝里,紧密相依的感觉。
  
  童谣,中国语言里最美丽的部分
  我的女儿快两岁了,正是语言学习的力量爆发阶段,我为她购置了几本优秀的童谣书,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国家的本土童谣,都是那一种语言最美丽、最原味、最汁液保满的部分。当然和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我的女儿也拥有很多国外翻译来的图画书,那些也很好,但最大的美中不足经过翻译,语言的美感流失了很大部分,对于正在学语言爆发期的女儿,我更喜欢为她读一些中国名家的作品,比如鲁冰的《小蝌蚪找妈妈》、赵燕翼的《金瓜银豆》、贺友直的《胖嫂回娘家》、朱成梁的《团圆》……都是作家精心锤炼了几十年、又受到过读者和时光考验的好作品,很民族也很中国,是任何好的舶来图画书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童书会大大加强孩子语言能力
  妈妈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你肯定知道你的孩子最近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依照这个兴趣、为TA选书。我女儿小时候,我会为她选择《抱抱》这样精确适合小宝宝心理需要的图画书;现在语言学习爆发期就选童谣,女儿很喜欢,一个月下来就背下10来首。我身边的小朋友,有的一直坚持大量阅读,到小学阶段就会显露出明显优于同龄孩子的语言方面能力。
  为孩子选书还和性别及个体差异有关。比如小男孩都喜欢热闹些的童书,歌谣也喜欢类似于“颠倒歌”那样比较富有喜悦感觉的。相较而言男孩情感发育晚熟,到4岁之后可以适当引导他读些细腻抒情、文学性强的童书。
  
  阅读和生活要紧密结合
  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了一个道理:阅读应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比如你给孩子读了一本《兔儿爷》,最好就能带TA去参观一次农展馆;你给TA读了一本自然科普书,最好就可以带TA去郊野,感受一下春天,或者在家里种些小绿植。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没有实际生活体验,我们其实很难对书本里的东西发生共鸣,并将那化为己有,所以这些方面,又得妈妈多费心思去找其中的联系了。
  
  艾斯苔尔说:
  孩子和妈妈天然一体,特别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是孩子和人世间的桥梁。不是说爸爸不重要,但母子间的依恋之情更自然、更天成,妈妈给的安全感在孩子3岁前极其重要。
  中外图画书相比,外来的图画书对孩子的心理把握更精到、细腻,而中国本土的优秀图画书给予孩子最大的馈赠则是中国语言那种特有的韵律和美感。
  
  林静:那些书教给我们和我们孩子的
  
  图画书教孩子沟通和情绪管理
  最近我6岁的孩子特别爱聊天,有时聊从小到大我和她一起读过的绘本内容,大多数时候是聊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可是我却常常觉得,她喜欢沟通的那股热情劲儿,和她情感世界之丰富细腻,和她曾读过那么多有趣的绘本大有关系。
  上一个圣诞节,我和他的奶奶、她的姐姐一起装饰了一棵漂亮的圣诞树,我们怕影响在书房里写作业的她,没有叫她就装饰好了,她写完作业出来以后,没有对此做出反应。第二天放学回来却莫名其妙的烦燥。我问她为什么心烦,她低头示意要私下里谈。到了一个没人的房间,她才说是因为昨天大家没有等她就装饰了圣诞树。我听了马上就向她道歉,并说明了缘由。答应可以让她单独再加一些装饰。她听了这才松了一口气,笑了。其实事后她就没在圣诞树上加过装饰。我反省了一下,她的放松,当时看仿佛是因为我帮她找到了解决方案,事后看,就能悟到是因为对她负面情绪的理解和接纳。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真话,往往是因为当孩子试探性地将自己不可爱的事实暴露在父母面前时,会受到羞辱和漠视,从而关上了心门,隐藏真实的想法。多少人因为羞于表达这种恼人的微妙情绪,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交往。而孩子勇于把这么隐秘的不安透露给父母,说明我们的沟通还是顺畅的。这让我想起《小熊乌夫》丛书。
  
  图画书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我很喜欢《小熊乌夫》系列的丛书,那套书中没有塑造一个神奇无所不能的英雄,而主要是讲关于乌夫种种失败的故事。比如妈妈生日,乌夫出去找礼物,为了摘一串葡萄、摔了个屁墩儿,葡萄坐扁了,裤子还染成了紫色……经历了重重挫折之中,乌夫最后顶着头上摔的一个大包,跑到妈妈那里去献上一束花,妈妈很高兴,说我最好的礼物,就是你和你爸爸――虽说会随着乌夫经历种种失败,可是结局是温馨的,孩子也很喜欢。
  孩子内心都希望自己很优秀,但现实会让你明白,不可能事事都能完美无缺。面对挫折和失败,如果抱着拒绝或者逃避的态度,就既不能克服,又无法自我超越。乌夫的故事让孩子看到了现实,告诉孩子他要承受什么,可是又给出一个能包容他的不完美,给他时间成长的家可以回去。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都是生活送给我们的成长礼物。去勇敢面对吧,孩子!
  
  林静说:
  也许是因为身高的悬殊,平时我们做妈妈的常常俯视孩子,说话的气场也总由上向下。只有在一起读一本有趣的书时,我们才和孩子坐得一样高,一起快乐一起悲伤,精神世界完全平等、且息息相关。
  优秀的图画书常常蕴含某种对于人生重大问题或者对于哲理的思索,但是不着痕迹,隐藏在情节中,不是说教,没有压力,只有有趣的故事。
  我们做妈妈的既要尊重TA的本质,又得知道怎样引导TA。欣然接受TA的弱点,但是给TA一个方向,不是气急败坏地羞辱,或者置之不理。
  
  妈:阅读,最甜蜜且有益的“瘾”
  
  妈妈的力量:和宝宝一起享受读书瞬间
  
  女儿是这样变成“书虫”的
  其实最早我对图画书的认识也并不深刻,无非是女儿小时候半夜闹,我就给她讲故事,让她安静睡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对故事的着迷程度日深,每天晚上不听两个睡前故事,就不肯“善罢甘休”,有时候听两个且不过瘾,还缠着我或者?爸再讲一个。
  我的家里,沙发上、餐桌边、茶几上、床角……随处可以看到图画书;带女儿出去玩,我也会将一两本好书带在包里,在地铁里、公园里,女儿想听故事时,可以随时为她阅读。
  
  图画书给孩子一个梦境般的童年
  每个孩子的童话最好都过得如同童话一般美,这是妈妈们和孩子们的共同所愿。不过现代社会满足一个“梦”常常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所以如果频频为孩子“造梦”,妈妈其实挺吃不消的。
  可是图画书能轻易地帮助孩子造梦。去年圣诞节,我陪女儿一起阅读了图画书《我看见圣诞老人啦》:故事里的小熊睡不着,它在等着圣诞老人的到来,可是每次听见动静过去看的时候,却发现不是圣诞老人……温暖的色彩、娇憨的形象、循循善诱的语言,轻易就把孩子“带”进小熊的梦境里……孩子和故事里的小熊一样,相信在TA睡着的时候,圣诞老人会真的来,并且会送给TA礼物,于是女儿也和小熊一样,期待着圣诞老人能降临我们家,一起乐翻天……至于如何通过一些“小动作”来为孩子圆梦,比如准备一份有意义的圣诞礼物,放进孩子准备好的大棉袜里,让TA相信真的是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的圣诞快乐祝福,那就是妈妈比较容易完成的咯!
  
  图画书给孩子丰富的心灵养料
  孩子偶尔情绪不对,如果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时会令妈妈很为难也很尴尬。如果妈妈只是严厉地对孩子要求“好东西要和小朋友们分享”,那难免会让孩子心里不舒服、甚至产生抵制。但我却是给她讲了“北斗心灵成长双语图画书”中的一个精彩的故事:《快乐的一天》,书中的猴子妈妈让小猴子出去摘桃,可是小猴子在回家的路上把桃子全吃光了!妈妈很不高兴;第二天小猴子又去摘桃,这次他没有自己一个人吃,而是带回家和妈妈、弟弟分享……故事讲要学会分享,才会有快乐的一天,很简单的故事内容,却轻易让女儿学会了分享。所以说,要“使巧劲儿”、做个聪明妈妈。
  前几天我还添置了套关于“性”的图画书:《和妈妈一起看的性教育图画书》,里面的故事想象力很丰富。先讲最初神创造了世界、花鸟、云朵……还有人,可是人不是现在的人,而是男人女人背靠背的雌雄同体人,因为他们四条腿到处乱跑、四只手打打闹闹,神生气了把他们分开了,然后男人和女人见不到自己的另一半,都觉得缺少了什么,最后经过寻寻觅觅,他们找到彼此,变成了夫妻。图画书简单、清晰,孩子很喜欢听,也解决了一些让妈妈为难的疑问。
  
  吉吉妈说:
  我喜欢一边陪女儿阅读,一边轻轻吻着她的头发。什么是爱的味道?爱的味道暖暖的、懒洋洋的。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对妈妈的关心、我们和亲人朋友之间的关心,都是爱的味道。
  现代的社会,压力好大,妈妈们常常相当重视给孩子们报各种早教班,却放弃了我们身边俯伏皆是的、能全面提升孩子智商、情商、财商的好宝贝――图画书。一套优质的儿童图画书、更重要的是加上妈妈耐心的陪伴和充满智慧的引导,对于孩子来说,比上一些昂贵的早教课,更会获益良多。
  
  考拉妈妈:小孩子和大孩子的图画书游戏
  
  故事帮你养育孩子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是建立生活习惯的关键期。这时的妈妈可以帮孩子选择简单而有益的绘本,将绘本里的故事引申到我们真实的生活场景里来,这样,宝宝会非常容易并且乐于接受。比如有一本优秀的儿童绘本名叫《喝汤喽,擦一擦》:书里说,小动物喝汤的时候,小手脏了,宝宝帮它们“擦一擦”;肚子脏了,宝宝帮它们“擦一擦”;最后一张画面中出现了宝宝喝过汤,小嘴脏了,于是妈妈出来了,“妈妈帮宝宝擦一擦”――很可爱,妈妈和孩子都很喜欢模仿着图画书做这个游戏,而且也很有实际效用,孩子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孩子一起玩图画书游戏
  孩子慢慢地长大了,可是喜欢阅读,喜欢模仿绘本中的故事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的热情没有变。2、3岁的孩子会喜欢例如《拔萝卜》这样的绘本。可以全家一起总动员,在循环的语言里面来一场家庭的游戏。4岁的孩子一起分享完《形状游戏》,这个关于美术馆参观的故事在末尾提供了一个很简单但极富想象力的游戏――妈妈和孩子某一方画一个没有意义的图形,另一方则将在此基础上将这个图形改造成一另一种物体,由此展开来,会产生无穷的变化,想象的游戏在孩子的笔下无限延伸。
  3~6岁的孩子最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看完《桃太郎》的故事就幻想自己是桃太郎,看完恐龙的故事又幻想自己是恐龙,他们喜欢把自己投射到角色中去,也喜欢让爸妈或者小朋友们饰演自己书中角色的伙伴,共享游戏的欢乐。阅读多的孩子往往情感的饱满度特别强,他们在故事和文学的滋养下情感变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不孤独。
  对于更大一点的、小学年龄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在阅读时加上自己的创意和能动性,往往听完了故事或者是听到一半就自行“编撰”。
  
  好的图画书故事常读常新
  有的妈妈认为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了,就不再需要那些原来花费不菲购买来的大量精美绘本了,其实这是个认识上的误区。甚至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最适宜的睡前故事仍然是图画书,比如“聪明豆”系列那样既简单又非常有趣的,他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听得非常开心,并且领悟到小时候他们不曾领悟到的更深奥层面的东西。妈妈们没必要刻意地为孩子选择难的、“超龄的”书籍,睡前故事所负载的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其乐融融的慵倦拥抱、温暖的话语,以及彼此分享一个故事所带来的精神欢娱。
  
  考拉妈妈说:
  故事就像亲情本身一样神奇。我们今天为我们的孩子讲过的故事,将来TA还会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这样一代一代,顺着血脉延伸下去,永不消失。
  睡前故事像一场温暖的心理按摩。或者说,如同西方人晚祷,是一种丰盛的仪式。孩子每晚睡前和父母聊聊天、分享有趣的故事、身体紧紧相偎、晚安吻这是非常完整的仪式,给予孩子的是浓浓的安全感和家的稳定感觉。
  现在的成年人自己没有安全感,无限向外求,忘记了对内在的关注,所以心灵变得失去力量,一朝没事可忙就会非常不安。而和孩子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是教会你享受生命本身的过程,这时候,图画书和孩子,都是你最好的老师。
  
  彭懿:带一本图画书回家
  
  “有些事情可以随着岁月流逝变淡,但有一个习惯却会伴随他终身,那就是让孩子爱书,爱上阅读。你可以给他最昂贵的食物,最漂亮的衣服,为什么不能把一生最美的礼物,最好的读书习惯给他呢?”
  
  图画书也许是你曾忽视的美丽存在
  我认为童年阅读始于孩子1岁或者更早一些,到小学毕业。换句话说,到小学五年级时候就没有太多时间读童书,而是面对考试。实际孩子阅读时间比较充裕的,是在幼儿园之前和上幼儿园之后。学龄之前无其他课外作业,幼儿园阅读占据70%以上,阅读几乎就是全部。我认为在幼儿时图画书阅读环境好,因为图画书多是好书。而小学以后,流行左右孩子阅读,那时小孩有选择能力,孩子间会流行浅薄搞笑低俗的书,此时家长退出教育主导权将其交给学校,但小学老师有些不懂儿童文学(在国外小学老师要学儿童文学的),孩子面临恶劣阅读环境,因此在这之前让孩子读好书有多么重要。
  有些人生活在大城市里,就是不知道有图画书的存在。生命中明明没有那样一道鸿沟,可是有些人却就站在峡谷的另一端,所以很多年前我做那么多场图画书的讲座,就是因为我觉得我要大声疾呼了。我认为国内目前最大问题的在于,没有社区图书馆,这件事情甚至比“校车”对我们还要重要。还记得很多年前我有一次去日本最偏僻的东北农村,我没有想到,那里竟然有最大的图书馆,每个小朋友可以借6本图画书;而在美国的社区图书馆,每个小朋友可以借50本。在国内,其实很多幼儿园是没有图画书的,即使有也是薄薄的几本。我建议没有一万本图画书不要开幼儿园,我还建议多建社区图书馆。
  
  从把图画书带回家开始
  图画书是和孩子亲子教育和沟通的工具,孩子绝不会放弃和拒绝图画书。任何一个妈妈,哪怕她在偏远农村,也会给孩子讲故事。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那是非常少了。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自己创编的故事,但是这时候如果手边有一本书,就更是方便。
  如果你是个不爱图画书甚或不爱书的妈妈,那么你现在开始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图画书买回家。妈妈只要把书带回家,孩子就没有不喜欢图的,他会很好奇,他的小手会在图画上指指点点的,他会看,他会央求妈妈讲这都是什么故事。人都是从发展触感开始的,你把书放到孩子手上,让他感受它,这样你就已经成功了。对于每个爱书的孩子来说,也许他童年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瞬间作为“爱书之旅”的起点。
  
  一起读,这才是图画书的妙处
  你如果只和孩子说“宝贝,来,妈妈拿一本书给你”,孩子会以为你是在给他拿玩具。亲子共读是一定要一些瞬间,是只属于母子两人的。比如,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你在被窝里搂着他,和他一起读书,读完了他一脸的神往;比如你给他读《圆白菜小弟》,《大卫不可以》,你读一些搞笑的图画书,你知道吗,小孩子听到了会往地上跳,会笑得快要从椅子翻下来。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这样感动人的瞬间,这样快乐的瞬间。
  图画书一定是妈妈读给孩子听。如果仅仅是扔给孩子,孩子不一定会喜欢,再天才的孩子在太小的时候也是看不懂的。你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搂着孩子温情地读,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图画书里面最大的感情,是爱。而现在说回来,图画书最大作用不是养成阅读习惯,而是妈妈读给孩子听,就是让书和妈妈的爱的感觉在一起,变成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问问彭懿老师:
  问:很多图画书相当经典,但为什么买给孩子他都不喜欢呢?
  彭老师:我有一个观点,图画书是要给大人创作的。除了0岁孩子看极其浅的,其他的书都有文字和图画,妈妈不感动就不会买。图画书是门类最开放的书,未来孩子面对的世界,任何一个事情和主题都可以在图画书中找到。给孩子预设一个未来,让孩子站在世界门槛之前。至于现在孩子不喜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对于有些书来说,孩子的年龄没到,这样就可以先把这样的书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拿给他,到了一定时间孩子自然就喜欢。小孩喜欢的书未必是好书,但大人喜欢的书必定是好书。小孩子两三岁时读一本书是一个感觉,等再大一大,或者当你30岁当母亲还会为这本书所感动时,这本书就是经典,是永恒。
  问: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比如电视会吸引孩子注意,iPad里也会有图画书的模块,您怎么看待?
  彭老师:看电视我认为会让孩子产生惰性,电视给孩子的信息是强行灌进的,没有思索空间。看书有时像一部电影,但和看电影不同,可以停顿,可以思考,可以用想象填补很多画面。传统书拿在手里,你会有一个翻书的过程,你可以看到图画书,大大小小,纸质印刷颜色不同,还散发着油墨的芳香。相比较来说,iPad是游戏化的,iPad里的图画书不叫艺术品,因为没有印刷的感觉,但可以作为辅助的物件给孩子玩玩。
  问:现在很多图画书会有导读,您推荐家长去阅读导读吗?
  彭老师:我很少写导读,但不是我排斥导读。我建议把导读作为附页,而不是直接印刷到书上面。很多妈妈觉得读一本书自己有很好的感觉,但看了导读却觉得自己很多东西没读出来。其实,读的过程中,是做研究的过程,背景、技法、题材……对你对任何人都是全新的领域,成年人读图画书不是你全能读懂的。我的观点,如果有时间,看看没有坏处,但自己的思维不要完全被导读左右。你可以参考一下,有时看技法,看画家是谁,为什么画这本书,别人的理解是怎样的,我自己的理解又是怎样。最重要是和孩子读的过程,不必纠结是否读出东西,否则会很累。
  问:您的经典理论书,最近为什么要出新版本《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老师:当面对太多选择,如何选择也成为一种选择。我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出版之时,市面上还没有几种图画书,而5年过去,市面上的图画书完全可以以“万”来计数。很多妈妈会给我写信问是否能买到,但其实那里面99%的书已经有中文版的,于是我把那部分书用中文版替换掉。家长可以把这两本书买下来,以《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里的书目建立图画书书库,以《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里的书目建立文字书书库。换句话说,把这两本书所说的书都读一遍,阅读丰衣足食。
  
  彭懿:著名阅读推广人,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作家。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幻想小说作家。现就职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作品《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图画书的理论著作,近期出版其新版本《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敖德:那些爸爸难以与孩子共读的时刻
  
  我作为爸爸,一直坚持给孩子阅读,而且在孩子出生第7天刚被从妇产医院抱回家就开始了。虽然已经给敖特尔讲了6年图画书,但是,在阅读的时间上,有很多方面没有办法和妈妈比。比如,作为爸爸,不能像妈妈那样陪伴在孩子身边,阅读的时间只能是在某些固定的时间。但是阅读本身,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妈妈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她们能把阅读的时机把握恰到好处。而且,毕竟男女分工不同,以我孩子为例,他妈妈在如下时间的亲子阅读,我真是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做到的,这些时候都会让身为爸爸的我有些“小羡慕”!
  喂奶的时间。这是孩子最幸福的时光,也是最佳的阅读时间。
  睡前。99%的孩子入睡都是要求妈妈陪伴,这也是最佳的阅读时间。
  睡醒后。孩子睡醒后的时间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别着急起床,这也是一段享受阅读的时间。
  洗澡后。孩子洗完澡,神清气爽,裹上舒适温暖的被子,可以一起享受阅读。
  天气好的时候。爸爸很少有时间和宝宝一起户外活动,但是天气好,心情也好,这样最好的阅读时间岂能错过?
  另外,我也知道,孩子对于妈妈的要求,最容易接受。十月怀胎哺乳陪伴,所以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也更有亲近感,所以妈妈对孩子所做的努力,如阅读,孩子会更容易接受,而这种关系也会保持更长久牢固,这也是增进情感加强亲子关系的良药。
  妈妈给孩子的阅读,更能促进语言的快速发展。孩子从小就对妈妈的声音,味道最熟悉,所以对妈妈是有最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别人无法替代;对于妈妈的言谈举止最喜欢模仿,所以妈妈陪伴孩子的阅读行为,会刺激大脑的学习动机,激发神经元的生长,促进健全性格等方面都有好处,尤其是语言的刺激有很好的发展。
  
  敖德推荐:《月亮的秘密》
  推荐理由:月亮的秘密,也是童年的秘密
  关于月亮的图画书有很多种,而《月亮的秘密》最为独特,理由有三:
  1、最具儿童观的提问
  故事的开头由小松鼠问起:“为什么天上的月亮,每天晚上都会变样子?好想知道那是为什么……”小松鼠这么问,是不是一下子勾起了小朋友的好奇心呢?那是当然,相信连大人也心里痒痒的了。
  小猫说:“月亮就像我一样,有时伸懒腰,有时蜷成团。”
  小猪说:“月亮更像我,她和我一样贪吃,吃多就会变得圆鼓鼓。”
  ……
  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理由,于是他们顺着一根藤(好像《杰克与豆蔓》的情节)爬上了天。这一内容的体现,在书的设计上,是一页比一页大的阶梯状,特别吸引孩子,他们会忍不住在你没讲到下一页前,着急翻开,而每只动物的答案,也特别贴近孩子的内心。
  2、浪漫的想象超越科学的真实
  小动物们到了天上,哇!发现天上的月亮不止一个,而是好几十个,他们按照时间顺序轮流照亮夜晚的天空,像一串串风铃一般挂在那里!到了这里,法国人的浪漫会让我们惊叹,关于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地球、月亮和太阳的关系,现实到恨不得马上用实验的方式演示给孩子们看,却忘了用想象的翅膀带给孩子一个浪漫的答案。
  3、设想―确认―再验证的阅读原理
  小动物们每个人都摘下了一个月亮,但是用来做什么呢?
  小猫讨厌下雨,做个雨伞吧!
  小猪最爱吃,做个牛角面包吧!
  ……
  每个动物拿回月亮的动机,都和他们之前想象的一样,再验证了开始时的设想,而这个答案也会让孩子莞尔一笑,此时书的形式和前面上天的形式一样,一页比一页小,呈阶梯状下来,前后完全对称,形式和故事前后呼应,作者的巧妙构思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到位,这样有创意、有想象力的故事,怎能不令读者爱不释手呢!
  现在,是不是你也想摘一个月亮呢?摘下来想好了干什么吗?
  
  敖德:敖特尔爸爸,蒙古人,耕林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总编辑。一个十足的大书虫,资深童书策划人、制琴师,游走于出版、动画、编剧、乐器制作等各个领域。因为爱儿子,从他出生起就读图画书给他听;因为喜欢书而做出版,爱书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
  
  阅读推广人&专家推荐书单
  
   余治莹推荐:《黄色小番茄》
  打开这本书,就看到一个小女孩正说起她最爱的食物――黄色小番茄,虽然果子小小的,里面却蕴藏丰富,有爸爸为她种小番茄的心意,有妈妈为她照顾小番茄的贴心,有瓢虫抓害虫、蚯蚓松泥土的相助,还有云朵、河流、湖泊、天空和太阳等生生不息的运作,每个小番茄里都有整个世界在里面。不过最重要的是,小女孩爱吃黄色小番茄,所以才会种出它们来。
  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孩子了解小番茄的成长过程,还可以让他体会,就因为爸妈爱他,大家爱他,天地万物爱他,所以世界才会更美丽,更有活力。读完这本书,爸爸妈妈不妨跟孩子玩个游戏,大家一起说说看,家里为什么有孩子最喜欢的食物、玩具和图书,里面都蕴藏了什么,而最重要的元素又是什么?透过阅读与游戏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浓浓蜜蜜的爱,也因此能够感恩惜物。
  
  余治莹老师其他推荐:
  《小猩猩》\《蹦》
  《一个超级棒的朋友》
  《小威向前冲》\《安的种子》
  《这是什么队列》\《我的理想》
  《没有耳朵的兔子》\《100万只猫》
  《怪兽的字典有困难》
  
  郝广才推荐:《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个大兔子小兔子的故事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当你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你可以跳进这个戏里,边读边与孩子互动,可以用肢体语言,打手势做动作。故事非常简单,最为精妙的是,把爱这种很抽象的东西化成非常具体的事物,让孩子学会用具体的事物来形容自己的感觉,父母也透过这个表达自己的爱。
  
  郝广才先生其他推荐:
  《泰迪的礼物》\《一片披萨一块钱》
  《小石佛》\《最美的礼物》\《城南旧事》
  《虎姑婆》\《巨人和春天》\《好饿的毛毛虫》
  
  阿甲推荐:《比得兔的世界》
  我近年工作的重心全部扑在翻译《比得兔的世界》上了,无论是做研究也好,推荐给亲子共读也好,这套书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因为其乃是流传百多年的经典。画面流露出浪漫的乡野情趣,再现了百多年前英伦湖区的闲适田园风光。从文字角度说,波特小姐的“比得兔的世界”是那种在英文中极美也极俏皮的文本,笔调清雅不俗,遣词造句常常暗藏机锋,骨子里透着调侃与幽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曾经见过关于这只小兔子的多种版本,连环画出版社的这套却是国内唯一正式授权引进版,还原了创作者波特小姐认可的开本,并保留首版出现过的所有插图。
  
  敖德推荐书单:
  《老鼠,小心》
  《不一样的卡梅拉》
  《神奇校车》
  《最美的科普》
  《好饿的毛毛虫》
  《爷爷一定有办法》
  《可爱的鼠小弟》
  《逃家小兔》
  《金色童书名家精选》
  《轱辘轱辘转》
  
  母子健康推荐:
  《野兽出没的地方》
  《巴巴爸爸系列》
  《14只老鼠》
  《100层的房子》
  《好脏的哈利》
  《小红书》
  《小饼干的大道理》
  《小乌龟富兰克林》
  《晚安,小熊》
  《小兔子启蒙认知图画书》
  
  名家专著,选书读书品书的参考书
  《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
  《好绘本如何好》
  《松居直喜欢的50本图画书》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
  《朗读手册》1、2

标签:亲子 力量 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