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高职课程思政【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范式建构】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本文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和成熟的范式。通过解读和借鉴库恩等人范式原理基础之上,从理论基础、实践规范、结合特色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应从学科交叉、方法纲领及风格特色等视角去建构结合的范式。
  ?
  关键词:学科;专业;高职;思政课;范式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当下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这几年来虽然许多思政课教师都在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症结何在呢?我们课题组认为:还没有形成和树立一个正确的结合范式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一、范式的诠释?
  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1]??
  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认为,范式是学说的坐标,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科学范式后面是哲学范式。哲学范式与科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哲学范式决定科学范式,范式决定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决定具体理论,理论决定模型,模型决定模式。??[2]??
  范式的特点包括:一是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二是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三是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1]??
  二、范式的缺失?
  (一)理论基础的缺失?
  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首先涉及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问题,双方各自的指导理论基础在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运用?如果一方只是一厢情愿地、片面地要求另外一方去被动地适应自己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是用一种特殊性代替另一种特殊性,通俗地说就是犯了越庖代俎的错误。学生的专业涵盖理、工、管理、艺术等等大类的学科,它们在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都是关于自身领域的特殊规律,这些规律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可以适用,超出了红线就会犯规。同样,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与学生专业学科明显不一样,但是为什么又提出要结合呢?从哲学的视角来说这是因为事物之间还存在着共性的地方。从科学哲学的视角两者的结合反映出当前科学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之一,即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综合的趋势(还有就是相互分化的趋势)。?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过程中在理论基础上的错位倾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占优势地位,对另一方嗤之以鼻,都想用各自的学科理论基础来指导甚至是主导这次结合工作,造成“相互推搡”,各不相让的尴尬境地,最后的结果基本就是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二是双方都承认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也进行了多次的交流、沟通、协商,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还是没有跳出各自学科的藩篱,不会用哲学的、科学学的理论基础去看待、分析问题,从大的方面看也是与高职学校本身只注重专业、课程建设而不重视学科建设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关系。?
  (二)实践规范的缺失?
  按照库恩的理解,范式还是一种成型的、成熟的方法、模型或模式,这样就从理论基础转化为实践规范的层面。一种方法或模式的运用能够成为常态,离不开正确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方法首先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以及怎样使用这种方法。遗憾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实践还算不上是规范的,还没有总结出一种甚至几种成熟的方法和模式,所以很难取得什么大的成效。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之一是没有一种科学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一些教师在结合的实践中时常会犯的错误有:首先是表面的结合。他们认为最简单有效的做法是在备课时找几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讲就行了。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就准备不同专业的案例。其次是被动地结合。这要比表面的结合更近一步。教师在上这门课前先去通读一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接着一一对照此方案内容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案有冲突就舍去不讲。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基本上使思政课变味成了专业思政课了,这也代表了不少其它专业的教师的看法。再次是无序的结合。表现为一些思政课教师不知道具体什么地方应该结合,什么地方不应该结合。反正就是他觉得重要的就适当讲一下,不重要的就省略而过。这样子做看上去很符合逻辑,事实上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态度,要知道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那么高的鉴别判断能力,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或者从事教学没多久的教师会明显的感到不适应。?
  (三)结合特色的缺失?
  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模式要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而要形成风格和特色,即与别人的显示一定的区别,最根本是强调原创性和创新性的东西在里面,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提出高职思政课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创新的尝试,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职学校甚至本科学校都没有在这方面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事思政课教学多年的教师都有这么一个共识,要在自己所辛勤耕耘的一亩三分地上收获更多的惊喜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的想法、新的理念及新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下子或者空穴来风就能创造出来,没有短的两三年长一点的三五年持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是总结不出什么新东西的。?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迄今为止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没有创造出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原因有三:一是从事这项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校和教师不是太多,甚至出现了断层的局面。一些学校和教师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少人持缺了它未必就不能把思政课教学搞好的态度。二是虽然有少数学校和教师在默默地从事着这项看似容易实际上难度非常大的事情,但是,毕竟处于一个势单力薄的局面,久而久之部分参与者看到没有多大的希望就打起了退堂鼓,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么能把事情干好呢?还有就是一些教师不会把自己前面研究和实践出来的东西进行梳理、总结、概括、提炼,进而上升为新的理论成果去指导今后的实践,这样才会有新的进步。?
  三、范式的建构?
  (一)学科交叉?
  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之所以缺乏一个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双方的教师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想问题做事情的视角肯定存在着先天的差别,都不约而同的希望在结合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让对象来为自己服务,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倾向。我们的看法是:两者的结合既不是一方去无条件地适应另一方,也不是只有思政课教师无奈地服从于专业的需要一厢情愿的去为对方服务,而是在充分尊重双方学科、专业、课程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去摸索共性的东西来作为彼此的结合点,这就涉及到当今学科发展的一种大趋向,既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综合。不同学科(不仅是理工科之间,理工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激荡碰撞是最容易迸发出耀眼火花的。为此,双方的教师目前最需要去做的事情是多去深入学习、了解对方的学科、专业知识,多开展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当然,对一位教师来说,最忌讳、最不愿去做的事情是跨越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而涉足到别的方面,会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错觉。事实上,这也不是什么头疼的事情,只要坚持专业为本,多项为用的原则就行了。?
  (二)方法纲领?
  俗话说得好,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方法正确,事半功倍。结合得好,结合得正确,首先是必需弄清楚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去做的问题,即方法论的问题。虽然具体的结合方法涉及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但是,结合毕竟是关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最终目标还是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方法的使用还是应该以自己传统的方法为主,以被结合专业的方法为辅。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方式,配以多媒体技术的现场演示,我们认为这也是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当然还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实践教学。在方法上则可以运用问题式、案例式、活动式、项目式等等。现在的教学结合出现一个不好的苗头是少数思政课教师受专业教学方式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动不动就把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搬到高校课堂上,刻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可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丧失了。教师必须明白的一件事是,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后者只有参加活动才能提高学习兴趣,而前者已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尤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学生所学习的要以理论为主,不是几个活动、游戏下来就能学好的。?
  (三)突出特色?
  我们认为建构一种范式实际上就是树立一种示范,使别人按照或参照你的模式来做。而要具备示范作用必须彰显出一定的亮点和特色。前面已从理念、理论基础和方法上强调了结合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是,仅仅具有这些特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使结合的成果更加有风格、特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如何在内容做文章才不会让人觉得空洞无物。因此,在结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有必要首先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扬长避短,他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用人单位和专业培养方案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什么样的知识和方法才是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成长起到支撑作用的,这些都是结合内容方面最基本的东西。只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单位、不同要求设计的思政课教学方案才会是最具有风格、特色的东西,才可以给别人以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世清.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王建武]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课题《与重点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1JGA2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秉金(1963-),男,广西南宁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黄海峰(1978-),男,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郭星(1970-),女,河南南阳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范式 相结合 建构 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