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试述先秦儒墨两派的区别【先秦儒墨之辩及其启示】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墨两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有其鲜明的学派特点。探索儒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墨子•公孟》篇墨子对儒家的四个批评出发,分析其不同之处,并归纳其不同点,并指明儒墨之辩对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墨家;仁;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17-02
  
   一、儒墨思想对立的原因
  儒墨对立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两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春秋末期以后儒家的分化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的说法。即“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彦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代之儒”[1]。侯外庐等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由于儒学优良传统的丧失,墨子才有了非儒的思想。”[2]这可以作为儒墨思想对立的原因。
  《吕氏春秋•当染》篇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使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由此可见,孔子与墨子同样处在文化气氛十分浓郁的鲁国,学术渊源较为接近。因此,墨子“非儒”并不是“非”孔子,而是针对后来儒家的某些学派的不良习气而提出的批评。
  (二)两派的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以“仁”为思想核心,并从“仁”出发,形成了其贵仁,尊礼乐,重宗法的学派体系。而墨家以“义”为最高准则,并把它从兼爱中分离出来,强调“重公利”与“贵义”的统一,更强调平等性,个人融于整体,整体利益至上。
  二、儒墨思想的不同之处
  根据《墨子•公孟》篇等的记载,墨家对儒家的批评主要有四个方面。笔者就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墨思想的不同之处。
  (一)“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即两家对鬼神的态度不同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3](《论语•先进》)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而荀子更是有“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总的来说,儒家是不信鬼神的。
  墨家则完全不同,在《天志》,《明鬼》篇中,明确指出了鬼神的重要性。“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4](《墨子•天志中》)。在《耕注》一篇中,也有“鬼神之明智于圣人也,犹聪耳明目之于聋瞽也”[5](《墨子•耕注》)。可见,墨家把鬼神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厚葬久丧,重为棺?,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仗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丧服小记”,“丧大记”,“奔丧”等篇都对不同等级的人的人的丧礼的形式,丧服的规模,以及嫡子庶子为其已逝先人服丧的规模都有系统的规定,其完备程度足以证明儒家对丧礼的重视。
  在《墨子》有节丧三篇,对儒家过分重视礼仪形式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全文从“厚葬久丧”是否会使天下富裕,人口增多,社会安定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在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施行的可能性。进而说明,既然厚葬久丧既无利于天下富裕,又不利于社会安定,人口增多,更不利于社会安定。那么,它的存在,便是没有价值的。
  (三)“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既儒墨两家对于音乐的看法有所不同。儒家重礼,当然重视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乐”,并且对于从天子在士的礼乐制度有非常完备的论述。儒家把礼乐当成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做为礼的一种象征,强调乐的重要性本无可厚非,而墨家却指出“姑尝侯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于笙之声,以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非乐也。”[6](《墨子•非乐》),指出音乐并不利于国服民强,因此没有价值。
  (四)“以命为有,贫富,寿夭,治乱,安危,有极矣,不可损益也,为上者行之,必不听治矣,为天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
  也就是说儒家重视命定论,而墨家更重视人自身的努力。从儒家各类著作及经典来看,说其重视命定论似乎是正确的。例如《荀子•宥坐》里记载了孔子和子路的一个故事,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时没有吃的,曾经“七日不火食”,子路就问孔子为何一直兼有“累?,积义,怀美”的品质,而且一直如此,却没有得到上天的福祉?孔子就批评子路说“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也,时也,死生者,命也”。如果不遇其时,当然无可奈何,但是“苟遇其时,何亡之有”。[7]可见,孔子强调个人的努力,但是还必须要等待“时”,也就是命运。而在《墨子•非命上》中,墨子论述了命定说不成立,既没有圣王传统,有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墨子指出:“故命不上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因强执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8](《墨子•非命上》)
  以上四个方面是儒墨两家的四种主要不同之处,虽然,儒墨之间的不同之处还有很多,例如“义利之辨”,“和与同之关系”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点,但是由于这些方面学者著述较多,本文在此不多做论述。
  三、儒墨之间的共性
  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虽然各有其学派特色,但是由于同样处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加之本来学派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并无如此明显的界限,所以,儒墨之间的共性理应是存在的。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类似的人才观
  孔子和墨子对人才都比较重视,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明确提出了为政在人的观点,有“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9](《礼记•中庸》),而墨子也有类似的主张:“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天与虎目,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10](《墨子•亲士》)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认为仁德是所有贤才必具的首要条件。“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德者,本也。”[11](《礼记•大学》)而墨子则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12](《墨子•赏贤上》)的观点,对当今时代仍有借鉴意义。
  (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墨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都是积极主张入世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先秦时期,孔子墨子荀子孟子及其弟子们周游列国,积极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
  儒家自孔子起一直都是积极入世的,“学而忧则仕”便是其入世思想最积极的体现。虽然说墨子从墨家自身利益出发而提出的治国之道有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也同样不能否认墨家从人民利益出发而提出的积极入世的政治思想。
  除了“兼爱”,“非攻”,“赏贤”“尚同”等政治思想外,墨子还提出了“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13](《墨子•尚同下》)也就是要敢于直谏的观点。可见,对于入世有自己的主张。
  (三)类似的利他主义倾向
  不管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还是墨子思想的兼爱,都有一个爱字。可见,两家都同样强调爱人。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一种对他人发自内心的积极情感。“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15]是对仁爱观点最好的诠释。
  墨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义。《墨子》中有贵义篇,虽然墨子处处言利,但是这并不是一己私利,而是天下百姓的公利。(《墨子•兼爱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富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14](《墨子•兼爱上》)把当今社会混乱的原因归结为人不相爱。其后又论述了子不爱父,弟不爱兄,兄不慈弟,君不慈臣的后果,强调相爱的重要性。
  四、儒墨之辩的启示
  我们目前所研究的思想史,都是各个学派的历史。笔者认为,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并不应该划定如此清晰的学派界限,而应该汲取各派所长,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儒墨之辩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主要有:既重视礼又不可孤独强调形式,既孝顺父母又不可厚葬过度,既强调修身又不可忽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另外,儒墨两家的人才观,爱人观以及对国家政治的关心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由于本文的前三部分已有较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多作说明。
  五、小结
  儒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成果颇多,还有专著的出现。本文通过分析儒墨之间的异同来说明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并无突出的创新之处。但是笔者认为,关于儒墨关系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找出其异同的表面,而应着重研究儒墨互补的问题。并适当运用新材料,新方法,使研究更深入。
  参考文献:
  [1](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129-193.
  [4][5][6][8][10][12][13][14]张纯一.墨子集解[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
  [7]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0.
  [9][11]林昌彝.三礼通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标签:先秦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