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自尊的神经机制_神经机制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西方心理学中,自尊(seK-esteem)被看作是个体对自我整体性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感觉,具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区分。从一般的自我评价反映出的特质自尊的神经表征主要涉及前额叶的部分区域,状态自尊的神经表征除了涉及这些脑区外,还涉及脑岛等与情绪有关的脑区。了解自尊的本质,解决与自尊有关的临床心理问题及其文化差异争议是自尊神经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方向。
  关键词:自尊;特质自尊;自我评价;状态自尊;神经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062-06
  一、引言
  在西方心理学中,seiLesteem倾向于被界定为个体对自我整体性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感觉。并作出特质性与状态性的区分。“self-esteem”也通常被译为“自尊”,但实际上这种西方的学术性概念不同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自尊”概念,在汉语中,自尊有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的双重含义。因此,本文对自尊神经机制的探讨,其中的“自尊”是译自“self-esteem”,而非中国人的“自尊(Zi Zun)”。
  对自尊神经机制的探讨是有意义的。自从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中提出自尊这一概念之后,研究者从外显和内隐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自我报告和行为层面的研究无法反映神经层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格系统在大脑中有对应的神经结构。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使我们能够借助功能性脑成像的手段对自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自尊是怎样形成的?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在神经基础上有哪些差异?低自尊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机制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自尊的本质,也有助于解决临床上与自尊有关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特质性与状态性这两个方面,探索自尊的神经机制及其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特质自尊的神经基础
  对特质自尊的研究通常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等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测量。而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采用一般自我评价的研究范式,将积极的自我评价看作是自尊的表现。因此,自尊既有认知的成分,也具有情感性的成分,一般自我评价的认知和情感成分的神经表征可以反映特质自尊的神经机制。
  (一)认知自我评价神经基础
  对自我评价的研究大多是采用自我参照的研究范式,要求被试对不同领域的特质形容词适合描述自己的程度进行判断。很多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rontal cortex,mPFC)是认知自我评价涉及的一个重要大脑区域。Heatherton等人在fMRI研究中要求被试对特质形容词作出判断,判断有三种类型:自我(这个形容词适合描述你吗?)、朋友(这个形容词适合描述你最好的朋友吗?)和字形(这个形容词字母是大写的吗?)。脑成像结果表明,mPFC反应是自我特质评价特异性的。采用描述身心6个领域的积极和消极特质形容词,要求被试判断包含这些形容词的句子是否适合描述他们自己(如,我很害羞)或他人(亲密的朋友或亲属,如,她是聪明的),也发现自我评价性判断在mPFC有显著较大的激活。Ochsner等人在自我判断和亲密他人判断条件中发现,与他人相比,对自我的直接评价更强地激活了mPFC和右侧喙外侧前额皮质(rostrolateralPFC)。也有研究发现,与他人评价相比,自我评价的特有激活位于左右侧背外侧前额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但右侧dlPFC的激活显著高于左侧dlPFC。
  
  已有的相关研究一致发现,一般的自我评价与前额叶皮质部分区域的神经活动有关,然而在很多研究中没有将自我特质形容词与其情绪效价加以区分,有研究者认为,在认知自我描述中,不同的前额皮质区域促进认知和情感成分的分离。积极的自我评价被看作是自尊的表现,因此,这类研究中有些特质形容词可能与自尊有关,而有些则可能无关,自尊的神经机制除了涉及认知自我评价的神经表征外,还涉及情感性自我评价的神经基础。
  (二)情感自我评价神经基础
  mPFC不仅表征一般的自我评价,也与自我评价的效价有关。Kwan等人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对特质形容词产生了更多积极和更少消极的自我评定;但是特质形容词出现500ms后对mPFC进行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降低了自我增强,而刺激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和楔前叶(preeuneus)则对自我增强没有影响。这表明mPFC可能与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关。但mPFC的腹侧和背侧区域又有不同的功能区分。Schmitz和Johnson给被试分别呈现30个特质形容词,有自我评价和情绪效价评价两种条件。结果发现,在自我评价条件观察到较强的皮质中线激活,尤其在腹侧和背侧mPFC、前扣带回和压部后皮质(retrosplenial cortex)。但是mPFC对自我积极和消极特质/能力的评价引起了腹侧和背侧mPFC的不同变化。研究还显示,前扣带皮质的最腹侧部分(ventral 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vACC)对人们更关注与自我有关的积极信息起到关键作用。Moran等人在一项fMRI研究中要求被试用4点量表判断540个积极或消极的人格特质描述自我的程度,发现mPFC和后扣带皮质(PCC)对自我相关材料优先反应;而vACC与材料的效价有关,当材料被判断为描述自我时,vACC对积极信息有优势反应;当消极信息被判断为描述自我时,vACC的活动减弱;也就是说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腹侧前扣带皮质的活动增强有关。自我评价的情感成分在不同的大脑半球可能也具有不同的表征优势。Fossati等人研究发现,在自我特质评价条件,对于消极词编码有显著的大脑右半球侧面化,包括右背侧mPFC、右侧前运动皮质、右侧顶叶、右侧外侧纹状体(extra-striate)皮质、左侧尾状核(caudate)、左右侧小脑等脑区。而McKay等人采用双耳分听技术研究表明,内隐自尊(积极的自我评价)具有大脑左半球优势。这说明,积极和消极的自我评价可能在大脑半球之间也产生了分离,自尊的神经表征更可能位于大脑左半球。
  综上,前额皮质的子区域是自尊的重要神经基础,涉及mPFC、扣带回等一系列复杂的脑区。但mPFC腹侧和背侧部分在自我评价中存在功能差异,腹侧部分涉及自我相关信息的表征,而背侧部分涉及自我相关信息的评价。扣带回在自我评价中也可能存在功能分工,PCC可能与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提取有关,而ACC在执行控制过程中如选择性注意中的作用使我们能够选择性地注意积极的自我相关信息,尤其是vACC对于识别积极和消极的自我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三、状态自尊的神经基础
  自尊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化性。很多时候人们的自尊是个体认为他人怎样知觉或评价他们的 直接显示,也就是状态性的自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状态自尊是对他人评价的反应,个体将被他人接受或拒斥的知觉转换为状态自尊。研究者通过积极或消极的社会评价反馈让被试暂时对自己产生好或者差的感觉,这种实验操纵能够影响被试的状态自尊。
  Eisenberger等人通过调查被拒斥或被接受的神经区域是否与状态自尊相关来探索社会计量器的神经区域。在主试关于被试的观点(如,你最害怕什么?)和个人特质(如,你最好的品质是什么?)进行谈话时,告诉被试在进行fMRI扫描时其他被试会听这个谈话的录音并评定对被试的印象。在进行fMRI扫描时他人对被试的反馈形容词分为正性(如聪明的、有趣的)、中性(如实际的、健谈的)和负性(如厌烦的、不可靠的)三类,当被试看到每一个反馈词语后,用4点量表评定他们此时感觉到的被接受或被拒绝的程度(状态自尊)。结果发现,接受反馈后报告较低状态自尊的被试在两侧前脑岛和背侧前扣带皮质(dACC)区域,以及背内侧前额皮质和前颞上沟(pSTS)有较大活动;高状态自尊与两侧后脑岛的较大活动有关,状态自尊也与楔前叶的一些区域有关。在面临消极的社会评价时也发现了右前额皮质、两侧脑岛皮质、前扣带皮质和两侧枕叶皮质的激活。自我批评时在左侧前额皮质有显著激活,自我威胁情境的自我批评诱发了较大的dACC的激活,自我批评激活的脑区还包括左侧颞下回和颞中回、左舌回。这些研究表明,状态自尊可能主要涉及前额皮质、前扣带皮质、两侧脑岛等复杂的大脑区域。
  通过实验操纵能够影响个体的状态自尊,但是不同特质自尊水平的个体对于评价性反馈的神经反应是有差异的。Somerville等人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他人的照片,被试观看屏幕中央呈现的面孔图片,通过按钮回答“我喜欢这个人吗?”,之后被试的反应显示在屏幕的左侧,延迟之后,被评价他人的反馈呈现在屏幕右侧,“是”反馈表示图片上的人喜欢被试;“否”表示图片上的人不喜欢被试,被试在实验中接受积极和消极反馈的比例相同。fMRI扫描后,被试完成评估自尊和焦虑的自我报告量表。结果表明,相对于高自尊者,低自尊个体认为他们从其他人那里接受较少的积极反馈,对积极社会反馈比消极反馈表现出了强烈的vACC/mPFC活动;而高自尊个体高估接受的积极反馈,高自尊个体的vACC/mPFC活动没有对积极和消极反馈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反应。这一结果表明,加工社会反馈时vACC和mPFC的活动是受特质自尊水平调节的,也说明了拥有适度积极的自我观点可能更能避免消极的情感和抑郁。
  这些研究表明,状态自尊主要涉及前额皮质、ACC和脑岛等一系列脑区。脑岛是自我的情绪加工主要发生的子皮层区域之一。前扣带回对一般化的情绪加工至关重要,而ACC接受来自前脑岛等情绪加工脑区的神经投射。状态自尊除了涉及自我评价的相关脑区外,更多涉及的是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这也表明状态自尊可能是一种涉及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等暂时性的复杂心理状态,而特质自尊水平又能够对其神经反应进行调节。
  四、自尊评估的神经计算模型
  在实验室研究中,特质自尊是以一般的积极自我评价反映出来的,而状态自尊是一种暂时性的自我评价,并伴随有特定的情绪体验。神经科学研究也显示,特质自尊能够对状态自尊的神经反应进行调节。那么,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情绪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Korsten等人提出了基于神经的自尊评估计算模型,解释整体自尊与状态自尊及情绪体验产生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研究者假设在这个模型中存在一些节点,在长时记忆中存在编码的长久的自尊值(相当于特质自尊),由于整体自尊神经联系的不确定性,研究者将这一节点称为长时记忆。当前自尊值的表征在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OFC)编码,即OFC节点。扣带回(CG)监测长时记忆中贮存的自尊值与当前自尊值之间的差异。第四个节点为自动抑制(SI)长时记忆节点。自尊相关的刺激出现时激活长时记忆,到达长时记忆的输入并没有效价;长时记忆激活OFC,当前的自尊值也通过OFC的激活进行表征,进入长时记忆的自尊相关输入在扣带回激发对当前自尊值与记忆中的自尊值进行比较,如果当前自尊值低于永久自尊值,在扣带回产生情绪反应并且SI会被抑制,使长时记忆、OFC和扣带回保持激活状态,直到两个自尊值的差异发生改变。而要使自尊值间的差异出现或消失,就要通过改变OFC的权重(w)来改变OFC的值,改变OFC的权重是由自尊相关输入的效价引起的。当输入的刺激是与自尊相关的并且是负性的,当前自尊值在OFC的表征降低,导致长时记忆中整体自尊值和在扣带回表征的当前自尊值间的失匹配,这种失匹配引起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持续到通过积极的输入,恢复当前的自尊值而使两个自尊值间的差异消失。如果当前自尊值并不低于永久自尊值,扣带回不会被激活,SI会持续使长时记忆去激活。
  这一模型阐述了特质自尊、状态自尊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神经基础上的产生过程,从这一模型可以反映出,使状态自尊降低的刺激输入会使人产生情绪反应,但是并没有阐明,提高状态自尊的刺激输入怎样促使积极情绪的产生。而且这一模型将情绪的产生看做是整体自尊与状态自尊之间的简单比较,但是不能解释,相对于高特质自尊的个体,特质自尊水平低的个体的状态自尊更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自尊涉及一系列的大脑区域,对于不同节点所代表的具体神经基础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五、小结与展望
  在西方心理学中,研究者更多地将自尊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既有特质性的,也有状态性的,从这两个方面对自尊的神经机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尊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其神经基础涉及前额皮质、扣带皮质、脑岛等一系列复杂的大脑区域。从自尊的类型来看,除了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之外,还包括条件化自尊与真实的自尊,安全自尊与防御性自尊等不同的类型,根据所涉及的对象又可以将自尊分为个人自尊与群体自尊等。从特质性与状态性的角度对其神经机制进行探讨只反映了自尊神经基础的一部分。要了解自尊的神经机制,首先要澄清自尊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但是被试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是倾向于声称自己拥有积极的特质,否认反映他们真实人格的消极特质,还是拥有不现实的积极自我观点?眶额皮质可能对于准确的自我知觉和评价是很重要的。从神经机制层面对自尊进行研究可能有助于对自尊本质的理解。
  认知神经科学最令人信服的特征之一是,它可以为与严重精神疾病相关联的功能缺陷提供新的启示。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与焦虑、饮食障碍、药物滥用等很多临床心理现象都有关系,低自尊也是严重抑郁、PTSD和社交恐惧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从行为上了解这些临床人群与其自尊水平的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了解自尊与某些疾病的功能联系可能对于心理疾病的预测和甄别更具有辅助作用。在注意偏向的研究中发现,高自尊的个体更关注积极的信息,而低自尊的个体更关注消极的信息。这可能因为高自尊个体寻求积极刺激时,诱发了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这一神经网络是奖赏强化的神经通路,通过这一奖赏/强化通路的激活而使自尊水平是自我永久性的;而低自尊个体在寻求消极刺激时,激活了海马一丘脑一眶额皮质这一记忆通路,消极刺激诱发记忆通路使低自尊个体增强现存的消极注意偏向。这一结果有助于理解某些临床人群如药物成瘾、抑郁、精神分裂症、两极障碍、严重焦虑等患者的一些心理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如,药物成瘾人群报告了对自我相关药物线索的注意偏向,了解自尊与相关的注意偏向之间的功能联系可能有助于成瘾戒断治疗,对于解决临床上与自尊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此外,对自尊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助于解决自尊的文化差异争论问题。虽然“self-esteem”与中国人的“自尊”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但无论是对西方“self-esteem”的研究,还是将其汉译为“自尊”的研究均是采用西方的界定,因此也满足构念相同的条件。有研究报告称,东方人的自尊水平低于西方人,西方文化中的个体在内隐和外显层面都倾向于报告积极的自我评价,东方文化中个体的自尊更倾向于在内隐层面表现出来,而在外显层面则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这是因为东方文化中的个体自尊水平低于西方文化中的个体,还是由于文化的规范作用而限制了自尊的表现形式?对自尊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助于解决自尊的泛文化普遍性与文化差异的争论。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虽然构念相同,但由于“self-esteem”的含义与汉语中的“自尊”并不相同,将self-esteem翻译为“自尊”,并将其应用到对中国人的研究当中,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无法实际应用。因此,要用批判思维,突破西方心理学的框架,以中国人的视野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问题。有必要澄清“self-esteem”所指的是中国人的哪种心理现象,开展和深入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尊(Zi Zun)的研究。
  
  

标签:自尊 神经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