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战略构建_文化战略强国的意义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中国正在谋求大国地位,需要我们探求和平崛起的内在规律,突破当前我国文化困境,充分发挥文化在崛起中的核心作用。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世界的时空坐标中,确定文化战略。首先,要确定文化目标,具体包括提高国民素质、确立普遍信仰与主动扩大主流价值观的推广;其次,要提升文化地位;最后,要增强文化自信。这既是走向我国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撑,也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中国崛起;文化战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89-02
  
  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这是世代中国人期待的伟大梦想,而这一梦想即将成为现实。如何在崛起中实现全面发展,实现国力的综合提升,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国崛起不但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整合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能够施加国际影响力,而且需要发挥文化这一“软实力”在国家崛起中的“强大力量”,这便是当代中国文化战略所在。
  一、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期待
  文化在我国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与现实窘境是构建当前我国文化战略的客观基础与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立足于当前国际形势的战略把握,充分发挥文化这一软实力在应对国际形势中的作用。
  “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1]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崛起的进程中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国力的提升,更需要文化实力的增强。文化的强盛是实现我国崛起的功能性手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身的内在进路。国际客观形势与国内社会转型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就是要建立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秩序化相适应的文化战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文化的与时俱进。当前,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整体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摆脱固有文化模式的桎梏,开创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为政治民主化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建立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社会的发展是由他律趋向自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文化作为国家强制约束机制的重要补充,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减速器与润滑剂,同时是促进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因素。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非一日之功,实现的过程必定经历艰难坎坷,但是如果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我国崛起中的作用,崛起之日必定会提前到来。然而,当前我国在应对国际局势的挑战与协调国内矛盾的同时,我国文化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强力姿态。我们在重新审视我国崛起进路的时候,便会发现我国文化正处于困境之中。
  二、中国崛起背后的当代文化困境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曾经一度将唐王朝推向了世界文明的顶峰。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华民族在应对外来压迫面前迎来了时代的大革新,从“东学西渐”、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等等思想的提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文化在应对强权入侵之时第一次表现出软弱无力的一面。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与影响力,但在随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传统的文化格局被打破,固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从传统文化的注重自我修为的价值观戾换为注重物质追求,加之文化建设的速度明显滞后于社会转型的速度,而空洞软弱的文化价值观在面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这种劣势显得尤为突出。不可否认,从近代以来我国所面临的文化窘境就一直存在着,以至于遗祸当今。
  (一)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中国文化曾长期禁锢于传统文化所创造的桎梏中,能够体现现代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现代文化尚处于待建状态,即,破旧但未立新。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堡垒已轰然倒塌,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儒家文化正在经受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西方文化的洗刷,遗留仍在,但岌岌可危。当今,儒家文化的日益式微,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首先,当前,个人与团体没有组织任何形式的对儒家文化精髓的继受活动;其次,儒家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需要;再次,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超现实性,很难直接解决人们应对现代生活的迫切需求。最后,传统文化的典籍硕果仅存,且由文言文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范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降低,加之,西方文化的冲击,其危机由此产生。
  (二)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
  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领域的国际交往日益深广,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在逐渐降低,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善恶标准、评价模式等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多元化与独立化。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主流价值观领域的矛盾冲突日渐凸显,作为主流价值观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将被置于边缘化。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问题。
  (三)社会转型带来的信仰迷失
  这是一个人精神世界贫乏的时代。尽管人类的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物质生产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却面临着极大的贫乏。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正在进行巨大转型,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民众的信仰却被淹没在了追求金钱与私利的瀚海中,法律信仰、秩序与公共意识、国家与民族信仰严重缺乏,人们在否认法律规则的意识下为所欲为,在随意损害公共利益与社会秩序的心态下追名逐利,在酒吧、舞厅的霓虹灯下释放着人类本能的欲望,一方面在应对现代社会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空虚的心灵却又在寻求须臾的慰藉。在现有的文化结构中,人们业已丧失了善恶评判意识和价值判断力,信仰在纷乱中迷失。
  (四)与大国地位不相称的中国文化地位
  无论从经济、政治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讲,中国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但是文化影响力还很微弱,世界文化的交流鲜闻中国文化的声音,多见于被动的接受,少有主动的输出。中国生产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但是大多贴别国的商标,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大部分用来购买他国商标的使用权。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上,中国无法拥有独立的核心知识产权,从而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技术的创新不能端赖某个天才的想象,而应当培育并启发中华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营造有利于持续创新发展的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与大众文化。该种文化的培育必须建立于对人的解放,给人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但是一种文化是否能促进人的解放,是否能使人拥有更多的创造的自由,还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2]。
  三、中国崛起的当代文化战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确立一个文化战略,这就是经过较长时期的奋斗,根本改变我国文化的落后状况,努力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大国风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一)确定文化目标
  从文化的视野出发,我国文化战略构建的目标应该特别注重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二是确立公民普遍信仰;三是主动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对外推广。
  1.提高国民素质
  国民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治素质和健康文明素质。在西方古典政治学中,曾就公民素质作过深入的论述。柏拉图的哲学王治国思想,亚里士多德对德性公民的重视,托克维尔对传统习惯、民情的强调,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公民素质对于良好制度有效运作的重要性。而中国自古就有“以德治国”的传统理念,它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并引导民众向善。大量事实表明,具备一定素质的公民是任何形式的文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强调的:“共和国的原则就是美德。”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中国走向现代化屡受挫折的原因在于中国始终没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的公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复兴。目前,自然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某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因素成为大国崛起的强大障碍,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有良好的公民素质作为支撑。
  2.确立普遍信仰
  信仰不仅是一种心理的需要更是一种价值形态与精神动力,具有持久性和坚定性,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解决的是“我们该怎么做”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做”具体包括该怎么做事、该怎么做人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后者是根本与核心,且要通过前者表现出来。信仰是对信仰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于怎么做人的界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对现实的超越。确立公民的普遍信仰,首先,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民众的政治信仰;其次,提倡道德教育和道德制度化建设以正确引导公民的道德信仰;最后,正确认识宗教问题以引导人们对科学的信仰。
  3.主动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对外推广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在制定对外政策的同时都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使其他国家服从于本国价值观,从而为顺利实现国家利益提供文化保障。我国在日渐成为世界强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主流价值观的推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政治价值观的推广。通过对外援助和文化交流的双重渠道实现政治价值观的推广。其次,大众文化推广。大众文化的推广可以由政府组织,而由非政府部门展开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大众媒体和文化产品宣扬我国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与民族、国家精神。我国政治价值观与大众价值观的对外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从而奠定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崛起的文化基础。
  (二)提升文化地位
  文化既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必然是一个文化及其发达的国家,并将文化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以实现战略构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战略的构建,没有文化战略的构建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崛起。恩格斯曾说:“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3]文化是国家的根基。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确立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政治与政治硬实力不相适应的状况。
  从宏观层面看,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且在国家实力的角逐中,愈来愈发挥着巨大作用。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从微观层面看,我们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从长远来看,文化权益更为重要。因此,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重要、更突出的位置上,推动和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怎样使文化建设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一环,怎样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落实到从国家决策到基层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文化发展道路,从中汲取民族生存、国家崛起的内在推动力量。从现实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引领下的全国人民革命、建设历程,不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创造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改革开放,而且创造了新的灿烂文化。从未来层面讲,中国文化有着广阔而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崛起、文化战略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在这一伟大征程中,伴随着我国的崛起,文化战略的构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受,又是对现有文化的再创造,更是对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大胆超越,所以我国文化战略的构建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
  总之,构建当前我国文化战略既是一个庞杂的课题,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伟大尝试,国内与国外、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政府与民间、当前与未来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加大并延长了文化战略构建的复杂程度和时间跨度。在我国文化战略的构建中,能否构建立一个合理的文化战略模式,不但事关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且事关崛起事业的成败,因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作者单位:杨丽莎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辛一科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杨丽莎(1987―),女,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辛一科(1987―),男,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学。
  参考文献:
  [1]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魏波.中国文化战略:寻找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标签:构建 中国崛起 战略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