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李吉林,其实就是个孩子】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李吉林老师告诉我,她的孙女儿这样对她说:“奶奶,你就像个孩子,我喜欢和你玩。”   李老师自己在文章中也说:“我,长大的儿童。”   真的,李老师其实就是个孩子,很多事情可以证明这一点。
  她像孩子一样的认真和执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有一天,李老师来找我,见面就说:“最近,江苏教育出版社要给我出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我想请你给这本书写序。”
  我忙说:“我不合适,你怎么想到让我写序?”
  她说:“为什么不合适?”
  我说:“我不是名人啊?”
  她的眼睛睁大了,满是诧异地说:“写序就一定要名人?我觉得你合适,是因为你了解我呀!”
  我一直推辞着,临走她说:“就这么定了,我等你的序。”
  这事我始终没有当真,我以为李老师也就这么说说的,既然我没有明确答应,她说不定也就算了,所以三个月没动笔。
  这天,李老师又找到我,很急的样子,说:“过去几个月了,你的序该写好了吧?”
  我也急了,说:“我没动呀,我以为你不再要我写了。”
  她更急了:“我认定了你的,一直等着,出版社那边催我,我说就等严清的序呢!”
  这下子,我不好意思推辞了,忙说:“我写,我写,李老师,是我不好,拖了这么久。”
  她孩子一样地笑了:“你一定能写好,我看准了的。”
  她一走,我就开始酝酿,回忆我和她多年交往的种种情景,觉得这本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书,其实已经超越了学科之限,旨在儿童的全面发展。把握了这一主旨,我确立了序的主骨,写成后给李老师看,她连连称好,没要我改动一个字。
  书如期出版了,我的序中有这样一个“尾巴”,由此可以看出其时我的些许担心:“我和李吉林同志相识已久,因为工作的关系,对她的情境教学很早就注意并研究。但无论从年龄还是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她都是我的师辈。她执意、诚意要我为这本书写序,我始终悬惴惴之心,倒不完全因为自己不是名人,怕一支稚笔压不住书稿的分量;而是担心序不准,辜负了作者,耽误了读者。”
  李老师不知是不是懂我的担心,不久,她兴冲冲地来告诉我,叶澜、朱小蔓等好几位知名教授,见了她都说:“严清的序,写得好。”
  她说这话时,眼里是孩子般的得意:“怎么样?我就说你肯定行!我的眼光,不会错的。”
  后来,这本书修订为《李吉林文集》八卷中的一卷。时过境迁,人事、物事都发生了变化,但她仍保留着我的序。忝居许多大家之列,成为《李吉林文集》“这标志着中国原创教育思想的出现和成熟”(顾明远语)的皇皇大系中的一个序者,我在欣喜之余,继续保持着不安,同时内心充满了对李老师的钦佩和感激:这是一个始终保有赤子之心的真性情的人!
  真的,李老师其实就是个孩子。
  她像孩子一样,对钟情的事物,出奇地痴迷和专注。
  不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哪个具体日子。那时,李老师正开始她第一轮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验。一天放学后,她从通师二附出来,经过我当时工作的南通中学所在的中学堂街,这是李老师回家的必经之路。刚好我也下班,从通中出来,在中学堂街的转弯拐角处,我俩差点撞个满怀。李老师看见我,很兴奋地说:“我正想找你,听说你最近正研究美育呢,我有些问题想请教你。”
  我说:“我哪里谈得上‘研究’美育,只是感兴趣,想学习罢了。”我知道,《教育研究》其时已发表了李老师《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通篇谈的都是审美教育,该是我向她请教。
  李老师停下脚步,也不让我走,就像一个孩子,坚持着她的请求,要我和她就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谈我的想法,“三言两语也行,我就想听听你的看法,除了教材本身的美,还有哪些课堂元素是体现审美的。”
  我说:“情境本身就是审美要素。”
  李老师眼睛一亮,要我就这一点讲透一些。
  我们就把中学堂街拐角处作为“二人论坛”,兴致勃勃、滔滔不绝地谈开去了。夕阳照在斑驳的巷墙上,也映红着李老师兴奋的面庞,路人诧异地打量着我们,不知道我们何以如此旁若无人。也不知过了多时,中学堂街差不多再无行人,而旁边的路灯也不知何时已亮起。
  这件事过去已近30年,我今天记忆犹新。夕照里、路灯下,两个语文人为儿童审美教育,在巷口痴迷地沉浸于共同感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话题,忘了身份,忘了时空――她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只是岁月流逝,我后来离开一线教学,在教育行政上“俗走”多年,不说常常要戴面具,至少表情会“庄重”一些;而在我印象中,李老师孩子般的真质从未改变。
  李老师能修炼到这样的程度,除了她其他种种过人之处外,孩子般的痴迷、专注,以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和探究心理,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巴黎,有人问一位获奖者:哪个实验室对你最重要?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幼儿园。他说,在幼儿园里,他学会了很多,其中一条,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
  友爱和分享,是人类今天特别重要的美德,而在孩子那里,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孩子。
  每年春深时分,她都要送两包名叫“三杯香”的茶叶给我。这茶没有龙井、碧螺春那样的名气,但李老师认为这茶特别醇香,她觉得好的东西,送给“小朋友”一半,是很应该的事。我的确自诩是李老师的“茶友”,除了情境教育,我和她谈得最多的,大概也就是茶了。我喝“三杯香”,确也觉得茶香绵长醇厚,不知是因为“三杯香”有这样的品质,还是因为这茶是李老师所赠?
  李老师在她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一书中,满怀感情地谈到她到苏北农村“播撒情境教育的种子”,而她早在情境教育刚刚“挂果”之初,就在学校的“珠媚园”(学校原有的一家私人花园旧址)里,办起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李老师为这群教师自办的一个内部资料,题名“珠媚林”,意在希望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不是一棵树,而要繁衍成一片林子;不是孤芳,不是自赏,而是分享,是普惠。这样的愿景,一旦实现,看到所有得情境教育滋养的儿童和教师,李老师的欣慰,应该和看到我喝“三杯香”时的受用,是同样的心情吧?
  这种心情,和那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回忆儿时“把好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是一样的。孩子的友爱和分享是那样纯真,纯真得令很多自私的大人汗颜。
  非常欣赏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对于李吉林老师,我想说,心有多年轻,事业就有多年轻――你想:一个孩子,他(她)的生长空间该是多么广阔!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

标签:是个 孩子 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