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寒假日记 > 正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问题与出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论引领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大众全面深刻认知、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积极参与改革创新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全面回应、解释、解决大众实践中的问题,这不是理论本身的问题,恰恰是理论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2-013-06
  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论。随着改革的深入,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加以重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大众化概况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在执政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与借鉴相结合的认识论做出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理论和积极参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思想体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其中最经典的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思想经过十四大确立,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理论内涵在于: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所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源、科学内涵,也应该包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标、任务、手段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基本认识。
  大众泛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所有主体,大众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方式有生产商品、提供服务,也有参与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因而大众包括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几乎所有产生消费行为(必然引发参与相关的其它环节)的成员(不排除外国成员)。大众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广大基层劳动群众,他们既是市场交易物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指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了解和应用状态,体现于大众对这一理论的关注、认知、认同、应用、反响、系统性把握、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
  我国对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引入市场经济关系这一问题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的早期,尤其是1956年我国宣布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五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商品经济、市场、价值规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补充作用、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学术界卓炯、薛暮桥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也就此展开过研究和讨论,但大众层面对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和具体实践未充分展开,甚至长期将市场经济作为批判的对象。
  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整体上认同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始自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无论个人、家庭、经济组织、行业、地区,也无论是决策者、执行者,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场资源配置方式变革引起的巨大社会变革中,大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物质基础、舆论宽松度整体上极大提高,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受到巨大的洗刷、震动,从而发生质的变化。
  市场经济一词家喻户晓,但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知层次和认同程度有很大差异。“打左灯向右转,挂羊头卖狗肉”甚至“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民间的负面感慨。其中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理论的差距,这说明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肯定与否定、认同与反对、接受与质疑等交织的复杂反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的基本意义
  人民大众了解其赋权的执政党确定怎样的社会发展方向、改革目标和价值取向,这是大众自愿自觉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意义在于:
  1、只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全面了解改革机理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主动性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改革之初就说:“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在影响生产力的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主动地位的因素,是推进生产实践和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主体的主动性首先取决于主体的自愿和自觉性。因此,大众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否,其在实践中的能动状态大相径庭,直接影响生产者对生产力的推动方向和力度。
  我们一贯强调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历史与现实都深刻表明,发展生产力对于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目的都是维护社会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大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民众基础,其中最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主义的主人。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大众认知社会变革的目标,价值取向,理所当然。大众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能达到大众认同,大众才可能真正以主人、主体身份参与实践,督促市场经济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广泛推动社会进步。
  2、只有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广泛认知才能防止理论庸俗化
  实践中的强势主体偏好为自己带来正面效果更多的那些理论部分,主体的强势由其在实践过程中对资产的控制和管理的决策权决定。庸俗化理论只作表面或形式的文章,其形形色色的表现概括起来是造取我所需之理论并大肆渲染误导实践,目的是将不合理的利益合理合法化,这是理论被庸俗化的经济根源。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后,大众普遍了解和接受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大众经历了先对理论的怀疑再到实践中日益接受,又因理论一部分被庸俗化后,成为凭借权力、资本掠夺财富的理论工具,两极分化加剧,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市场自发与盲目性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问题,大众对现行市场经济性质产生质疑。
  庸俗化理论的方法论一般是机械唯物主义,也不乏唯心主义。深化改革需要破除理论被庸俗化的土壤,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破解庸俗化理论的利器。依靠大众更加全面、联系、发展地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推动理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为社会主义大众服务的途径。
  3、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才能把改革推向纵深
  大众能否认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其根本是会比较在其中的得与失。如果大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感受 到的是主人翁地位、相对收入等核心和实质性利益受到冲击、保护社会主人的基本制度被动摇,大众将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社会制度。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大众一方面可以掌握维护自己的社会制度理论,另一方面懂得如何凭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良性结合,使大众收获最大利益。
  三、大众视角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
  市场经济作为体制意义的生产关系,其微观主体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是鲜明趋利的,这就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市场经济微观趋利与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为本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相悖难题;具体实践也遇窘境:机制因适用环境、技术性能、反应速度等差异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体制与制度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相悖不一定维护制度、受众抵制消减其利益的政策等等,这使机制、体制、制度之间摩擦形成的对立性产生层层解构效应:运行条件较薄弱、受众的有效抵制――机制部分失灵――体制功效耗损――制度动摇――解构甚至否定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产生了冲击制度的震荡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这样核心环节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反映我国公有制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有企业调整,“国有经济除了一些大企业外,中小企业通过改组、改制与变卖,己经所剩无儿了。目前,公有制经济由原来的绝对多数变成了绝对少数。1997年全国有国有企业37万家,其中中央级的上万家,现在,中央企业己经只剩下157家。下一轮的整合还将进一步缩减,目标是减到100家以内。这个数字已经远远低于早就私有化了的俄罗斯”;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4%下降至2007年6%”。
  改革过程中,不乏精英鲸吞国有资产等的案例,由于理论上的乐观和实践中缺乏严格的规制,国有企业改制、改组,重组等等形式,成为私有化的一次次盛宴。面对这些影响大众实质利益的问题,要让大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予以认同而不反感几无可能。
  2、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有效钳制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性
  20年左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负面问题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缺陷的一面,带给社会的有些是认识上存在问题,如对精英鼓吹私有化采取放任态度;有些是我们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例如趋利规则泛化和滥用影响国民的道德素质、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等;有些是经济规制乏力产生市场的社会性危害,如食品行业的质量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度竞争成为全球化战略的瓶颈、国有经济的垄断肥了高管损了公有制形象等等。
  这些问题归结到一起,反映了我们还没学会、甚至不敢用社会主义制度有效钳制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性。而这些负面性带来的后果恰恰都渗透到大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细节中,不只悬挂于高高在上的抽象制度层面,大众面对使自己失去权益的实践,心底里很难推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科学和基于民众的。
  3、大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渐失利益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后,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28年以血肉之躯经血雨腥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其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在社会利益结构和价值导向上得到体现?
  目前吸引全球关注、反映国内民众渐失利益基础最为核心的是收入向资本过度集中的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下降到49.6%,2005年降至41.40%,2006年史是仅为40.6%,与此相反,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节节上升,从以前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这意味着,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趋于下降,而资本所得却不断上升,这种分配格局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主或经营管理者与一线职工贫富差距拉大,我国企业的一般情况是,除了那些有特别专长者外(即使是这些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也没有拿到他们应该拿的数),其他的一般员工每月只能得到几百元的工资,并且还没有安全保障和社保福利。”
  九三学社中央援引一组数字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
  根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53.4%,1995年为52.8%,2000年为51.4%,2006年为40.61%,2007年为39.74%。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营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为营业利润,然而,这并未改变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
  如果说所有制问题影响大众的主人地位,个人收入差距将更加实际地影响大众的生活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地位,对大众的冲击更为直接和具体。
  四、破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问题需要的几个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是大众对这一理论的认同、应用以及自愿积极参与实践,所以必须关注和研究这一重要问题,以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任何理论都在实践中经历提炼、筛选、修正、补充、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邓小平后期曾经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全面回应、解释、解决大众实践中的问题,这不是理论本身的过失,恰恰是理论发展的机遇。30多年改革开放和近20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为理论提供了发展条件和空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实现结合的理论,是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理论。目前来看,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我们投入得较多,这符合客观现实补短板要求。最近的三十多年,我们在学习、实践市场经济问题中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如果我们扬弃前人、旁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缺陷,跨越其间的陷阱,纠正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问题,前路更加光明宽阔。中国率先突破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不是靠市场经济,是靠社会主义制度所造就政治经济基础,这样的宏观魄力即使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和经济同盟也望尘莫及。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不能偏 废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还要强化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在哪?既在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更在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多层次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直接目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根本目的,大众的共同富裕是改革在初期阶段的最终目的,其间既统一于根本目的,同时各种目标又具有差异性、对立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自发、必然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不能够自发、必然地实现大众公平共享改革成果。因此,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必须厘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的及其相应的层次,尤其明确和突出根本目的,才能在实践中锁定方向,处理原则性、根本性问题才可能有鲜明的立场。不解决好用什么瓶子装酒的问题,必然模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质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已经严重损害了大众的最重要和最广大的部分――劳动群众――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收入分配、社会地位等实质方面的利益,将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沦为经济上两极分化、少数人获益多数人相对受损、道德上一切向钱看的庸俗体制。
  利用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最需要继续强化的方面,它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以全社会成员的利益为出发点,符合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地落脚在利用市场经济,实现市场主体中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有尊严地公平参与生产、公平获得产出,进行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积累、加入国际经济循环,促进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步的生产、消费方式变革,更好地在经济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科学发展等等。
  2、提高社会主义制度驾驭市场经济、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
  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是自然的,各种矛盾最后都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而处理这些矛盾一要遵循矛盾中蕴含的自然规律,二要遵循社会规律。
  如果把社会主义制度比作骑士,市场经济就是一匹骏马,如果骑术不好,骏马的野性给骑士带来的麻烦会甚于方便。解决的办法有换马、驯马、提高驭马术,而当下最为现实的无疑是后者。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既是我国社会运行的软环境又是硬约束,规定了市场经济的活动边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应的体制、机制予以市场经济合乎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取向的规范,才能够给大众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的答案,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其中需要学界提供科学理论、需要中国共产党确保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下增强能力并约束政府确保按科学规律制定和执行政策。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处理经济问题的法律法规近30年出台数以千计,但法制不等于法治,一个大众非常反感的问题―一权钱能通法――没有根本上解决。权贵的问题可以超越法律,大众的一些具体问题演化为群体性事件才有望解决,如征地、拆迁等,民众有些合理的要求被忽视,引发极端事例,背后往往还牵出官商勾结,这既激化矛盾、恶化执政党、政府与大众尤其是与底层民众的关系,又与腐败、两极分化等形成合力动摇执政基础。回头来看,如果党的干部和党员真正践行党的宗旨,按照毛泽东提出的,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解决。而对于分化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则无需犹豫,“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3、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众化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有何关系?答案是关系十分重大。执掌十几亿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共产党,既关系大众、关系民族,还关系全球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大众心里从来没有忘记也一直怀念第一代领导集体言行合一。
  改革开放带给中国活力,市场经济带给中国经济效率,但同时拜金主义死灰复燃趋燎原之势,大众看到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看到金钱至上、官商勾结、权贵阶层等等形成对大众的全方位挤压。腐败已经持续多年排在大众关注和不满的第一位,两极分化紧随其后,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等都反映底层劳动群众不可承受之重。这些的问题不只是吞噬公共成就,它吞噬执政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吞噬大众对执政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价值取向的信任、吞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理想,让执政党引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遭遇严重冲击。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关于党的建设,几代领导人字字铿锵,而“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三化中目标的层面,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了解认同也从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人手。为了人民大众,依靠人民大众,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面对的矛盾,可以收获更好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维护、巩固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
  
  责任编辑:郑洪昌

标签:大众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出路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