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浅谈诗歌教学_试卷分析怎么写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这篇文章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出发以新异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诗歌鉴赏中的“读诗难”和“赏诗难”两大难题。它是奉献给读者的最基本的读懂诗的指导盛宴,给读者送去适合的需要的美餐!从培养学生的读诗技能训练进行点拨,以求激起同学们的读诗赏诗的激情,做富有诗情的人。
  关键词:读诗 赏诗 方法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因此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版块,考生对诗歌鉴赏颇感头疼,最主要的是考生读不懂诗。诗读 都读不懂,怎么去答题。怎么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读懂诗歌呢?下面我就来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关注提示语
  首先,关注诗题的暗示。例如王维的《秋夜独坐》中“秋夜”点明时间,“独坐”表明事件。;再如《客至》点明人物,《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点明事件;《山居秋暝》点明景物。通过读标题我们或了解时间、地点或了解事件、人物或得知它是写景诗。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其次,关注作者及其诗风的暗示。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文人的心态决定着作品内容的选择与表达,而这往往又决定着艺术风格的变化。了解了作者及文风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再次,关注注解的暗示。例:《湖州歌》(南宋 汪元亮)“北望燕云小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百四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途所作)正是有注释的提示我们才能理解“大江东去水悠悠”在此诗中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而苏轼的诗句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诗歌的注释或提示我们作者的情况或提示我们写作背景的情况或提示我们一些重要词语的解释情况而这些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而把握有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诗歌内容
  看完标题、作者、注释后我们就来看诗歌内容。读诗歌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抓主要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特征我们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善于抓住情感词或句子
  例: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全诗抓住“好”来抒发喜悦之情,一是好在发生当春的时节;二是下的雨大小适宜正好润物,三是下雨的时间较长润物透彻,四是想到第二天早晨会看到万物得到滋润的美景。抓住这个情感词我们也就把握了整首诗的情感。
  三、关注诗歌语言的变形
  诗歌语言与其它语言相比的特点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既要表意,又要押韵,既然如此,那么非要对语言做出变形。
  语言的变形有下列情形
  改变词性。(常见的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其中“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昏暗”前一句写的是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悦”和“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鸟高兴”“使人心清净”。 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以上这些句子都含有改变词性的词,如果我们不了解诗歌语言中语言的变形就很难对诗句做出正确的理解。
  颠倒词序
  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诗中主语分别是“汉阳树”和“芳草”而谓语分别是“历历”和“萋萋”而“晴川”和“鹦鹉洲”则分别是状语和定语。明确了这些词序的颠倒,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诗句含义为“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的极茂盛。”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红”为了突出景“竹”和“山”把它放在前面,而正常的语序则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红山”
  这些句子我们只有掌握了颠倒词序的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句子成分的省略
  古诗意境的深幽,语言的含蓄,历来为许多批评家所赏识,语言的凝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诗歌语言这一特点使得诗歌语言往往有省略成分。
  例如: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精练的文字为读者提供大量联想、想象的空白,也使诗歌语言富有弹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在诗歌的鉴赏中,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才能更好地读懂诗。
  我们理解诗歌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像子弹一样,凝聚在一点,突然发力,精准,富有穿透力;也可以集中与一线,像火车,凶猛、持续地朝一个方向推进;也可以像潮水,一波一波绵延,如果能做到这点、线、面的结合,谁能阻挡得了这潮水般的冲刷?再难的诗,即便不能完全读懂,也能懂个八九不离十,再加上具体题型的具体应对方法,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标签:浅谈 诗歌 教学